【编者按】这是一个青年才俊层出不穷的时代,年龄和经验不再是决定性的因素,这让有着旺盛生命力和创造力的青年们,更能脱颖而出。这些佼佼者们在各个领域中锐意进取,更早地“建功”或“立言”,成为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主角。
他们引导着同时代的年轻人向高处迈进,以行动提领时代风范。他们鼓舞了年轻人,鼓舞了梦想,鼓舞了无数的“自我”。为此,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即日起将陆续介绍他们的事迹,并称呼他们为“青春领袖”。
浙江在线杭州11月24日讯 (浙江在线 记者/柴燕宏) 每一个耳聋患者,都是上帝的一次不小心:按了静音键,却忘了重新开启。他们就这样,被隔离在了另一个世界,听不到声音,也无法与人正常交流。
据《中国出生缺陷防治报告(2012)》数据显示,全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780万,其中“重聋”患者约900万人,每年还新增2万-3万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新生儿。
怎么才能让他们听到世界的声音?医学界普遍认为,植入人工耳蜗是迄今为止最有效的方法。而事实上,全国尚不足4万人选择该手术。昂贵的手术费用,术后需进行的长期康复训练,对普通家庭来说无疑都是极其沉重的负担。
开启静音键,让更多人听见世界的声音,这群名叫“诺尔康”的天使开始了漫漫10年的“唤醒新声”的事业。
10年执着只为设计出更适合中国人的人工耳蜗
对诺尔康总经理李楚而言,至今都不能忘记几年前第一次为耳聋病人植入诺尔康人工耳蜗时的情景:那是位耳聋二十多年的退伍军人,当他再次听到平生最爱的歌曲《甜蜜蜜》而哼起小调时,团队的所有人都为这个产品感到骄傲。
“在诺尔康上市以前,市场被三家外国公司垄断,一套人工耳蜗的售价在28万元左右,许多耳聋患者失去了重获听力的机会。”李楚感叹,所以我们一定要自己生产老百姓用得起的产品。
2005年,诺尔康神经电子医疗团队开始了产品开发。人工耳蜗是替代人耳的电子装置,体积纤小却包含着极为复杂的电子线路、语言处理器、语言数字编码器等元件。而其中最为复杂的,就是实现声调识别技术,尤其是汉语声调识别。
此前,中国人普遍使用进口人工耳蜗,产品多为说英语和德语的人设计,普遍存在声调感知障碍和发声无音调缺陷,并不特别适用于中国聋病患者。
“每个正常人有大约3万个听毛细胞,而聋人是没有的,人工耳蜗的功能就是通过电极来模拟这些听毛细胞。”团队的技术之一何庆博士介绍,市面上的进口产品,电极里大多16个触点,通过任意两个触点产生虚拟磁场,理论上触点越多能辨别的声音也就越多。
但受电路限制,触点又不可能做到很多。目前诺尔康已经在同样大小甚至更小的电极里,做到了24个触点。也正是因为这样,聋人听到的音乐比以前更像音乐了,而此前聋人听到的旋律基本同鼓点无异。
而为了实现这一点,诺尔康努力了整整8年,每年都有将近10亿元投入研发。
“这一路,其实并不容易。”李楚坦言,团队曾多次一度面临资金短缺、找不到合适的零部件供应厂商等问题。好在,他们坚持过来了。
定价仅为进口产品的1/3 要让聋人听得见
经过近200例临床试验、5年时间、1.9亿元资金投入后,2011年8月19日,诺尔康终于拿到了国家药监局的人工耳蜗器械证书。此后,诺尔康连续承担“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中科院“科技助残计划”;2013年8月获得由中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用于儿童病人的注册证。
为了让更多的失聪者能用得上人工耳蜗,诺尔康的产品定价仅为进口产品的1/3。短短近三年时间,诺尔康国产人工耳蜗成功植入2000例。2015年年初,诺尔康人工耳蜗被纳入了浙江省医保,第一位在浙大儿院使用这一医保政策的患儿费用降低了6成。
“儿童处在学习语言的黄金时期,严重听力障碍的孩子因听不到外界的声音,可能就会成为‘既聋又哑’的人,不能让孩子就这样毁了。”在今年第57个世界聋人节上,诺尔康董事长李方平承诺,将于十年内向全球1000位1-14岁的聋哑儿童无偿捐赠设备。
此前,2011年诺尔康还向浙江省残联捐赠了100套人工耳蜗;同年11月,又向中国残疾人福利基金会捐赠了100套人工耳蜗和100万元善款,用于救助贫困地区的听力残疾人。
另外,诺尔康神经电子医疗团队目前还在积极开发与视觉神经和运动神经相关的两款产品。
这就是“最美浙江人——青春领袖”的力量,这是这群“天使”的心声:“我们希望用神经电子技术,让聋人听得见,让盲人看得见,让瘫痪病人重新站起来。”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