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龟山遗址考古挖掘场景
远古陶耳上的神秘微笑,你能解答吗?
河姆渡时期的骨锥
良渚文化的石刀
商周时期的铜镞
唐宋时期的青瓷鸟食罐
浙江在线12月04日讯 7000多年前,今天的宁波城区还是一处浩渺的海湾。
在海湾的西北沿岸,也就是现在的余姚河姆渡、田螺山,慈城傅家山一带,生活着诸多史前部落,他们创造了代表长江古文明的河姆渡文化。
可5000多年前,这群人神秘消失了。
昨日,“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成果”发布:关于河姆渡人的去向,又有了新的说法。
河姆渡人可能一直没离开过
关于河姆渡人的去向,一直有着诸多猜想:
有传说,平原被海浸成为浅海,河姆渡人被迫向南退入会稽山,也有的西迁进入太湖流域,成为良渚文化的创造者;
也有专家认为,一部分人,沿着东南沿海一路浪迹,到今天的福建,甚至漂泊过了海峡;更浪漫的说法是,他们飞得比鸟儿更远,扬帆远航渡过了海洋,从此生活在太平洋的岛屿上。
2010年夏天,镇海九龙湖镇郎家坪村,村民陈宏在耕作时意外发现:鱼山脚下,散落着几片带古怪花纹的陶片。
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得到消息后,随即赶赴现场勘查。经过初步确认:鱼山地下,埋藏有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存。
2013年6月至9月,在鱼山周边进行抢救性考古勘探时,考古人员又惊喜地发现:在商周时期文化遗存之下,埋藏有更加久远的史前文化遗存。
稍后,在相距鱼山仅一步之隔的乌龟山,他们又新发现了一处同一批人居住生活的地下古村落。
2013年12月至2015年1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多方力量,对鱼山·乌龟山遗址实施了抢救性发掘。
这为河姆渡人去向之谜,又增加了一个新传说——他们可能一直坚守在这里,5000多年来,一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繁衍生息的地方,就是现在四明山余脉“鱼山”和“乌龟山”所在。
陶耳上的神秘微笑
茹毛饮血的时代也有小情趣
7000多年前,生存环境处在剧烈的变化中。海潮的侵袭,逼迫着人们不断沿海岸迁徙。
那时候的人们,住不惯平原,因为太过开阔没“安全感”;也不能住丘陵深山,因为林密兽猛。许多人不堪其苦,纷纷选择了逃离。
距今约6500至4300年前,有人意外发现了鱼山、乌龟山脚下的这一片“世外桃源”,这里能躲过潮水的侵袭,林木葱郁,水草丰美,气候温暖而湿润。
两座小山,最高的鱼山海拔还不到60米,不用费力便能登高望远、采集狩猎。
人们在这儿耕种,偶尔也划独木舟下海捕鱼。他们制作陶器,用于储存、烧煮食物。
考古人员找到了两只陶耳,陶身已经找不到了,它们距今已经6000多年,上面刻着神秘的微笑,留给我们无尽的猜想,是制陶工匠的小情趣,还是某位顽皮小孩的杰作,抑或者这代表着这只陶罐的特殊用途?
距今5300-4500年左右,海平面不再像以前那样兴风作浪。生活一旦稳定下来,人的创造力就会激情四射!
人们学会了用砂石铺垫道路,制作出的石斧、石刀和石镰等生产工具,比起以前最早的河姆渡先民制作的工具,这些宝贝更锐利更好用。
鱼山和乌龟山两座小山下,慢慢演绎出一种新的生存浪潮,这就是今天考古专家们所说的“良渚文化”。
从商周到唐宋
他们一直在这繁衍生息
距今约3500至2200年前,鱼山和乌龟山一带的生存环境与生活面貌,再次发生了悄然改变。
人们自己会挖掘排水沟,以抵抗水涝。大家还别出心裁,学会烧出质地坚硬、造型优美、纹饰多样的印纹硬陶和原始瓷器。
不但这些,先民们还浇铸出了坚固耐久、尖锋利刃的铜质生产工具与武器,极大提高了生产水平和生活质量。这个年代,是中国历史上的“商周时期”。
距今约1400至700多年前,这里的先民,已经创造出中国文明史上辉煌的“青瓷文化”。
考古发掘过程中,这里出土了大量的越窑青瓷,碗、钵、碟、盏、罐、瓶、器盖一应俱全。这些遗物的发现,再现了鱼山先民一段最真实的唐宋图景!
“鱼山·乌龟山遗址,是目前已知距离海岸线最近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之一。这不仅为宁绍平原古代文化的时空框架与谱系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也为我国史前滨海地区的人地关系、环境考古研究提供了标准案例。”鱼山·乌龟山遗址考古领队、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王结华说。
而对于那件穿越了六千多年时光的“远古微笑”,有专家建议:“完全可以创意设计成为城市雕塑。”(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