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专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十年特别策划——绿水青山富浙江
浙江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政经新闻 正文
屠呦呦淡然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昨晚她站上了科学界最高殿堂
2015年12月11日 06:40:12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张苗 朱丽珍

   浙江在线12月11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张苗 朱丽珍)北京时间昨天晚上11:30,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迎来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一年一度的诺贝尔奖颁奖典礼在这里举行。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一身紫色礼服长裙,胸前点缀着一枚闪亮的胸针,她坐上了颁奖台上的8号椅子。

  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也是中国内地科学家首次获得诺奖自然科学奖,这对中国科学界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分享这一奖项的,还有爱尔兰科学家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

  颁奖典礼在莫扎特的音乐声中开启,颁奖典礼从物理奖开始,接下来是化学奖,当屠呦呦登上领奖台,从瑞典国王手里过诺奖奖章和证书时,全场响起热烈掌声。

  屠呦呦从事中药和中西药结合研究,为世界贡献了新型药物青蒿素——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挽救了全球、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数百万人的生命。今年10月,她因此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现场1500多位嘉宾见证了这一时刻。嘉宾除了10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和他们的亲友团之外,还有瑞典王室的多位成员,包括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和王后。各国驻瑞典的外交使节,包括中国驻瑞典大使也参加了颁奖,瑞典主要的政治家,各界名流,以及诺奖组委会邀请的专家学者、往届获奖者济济一堂。

  颁奖结束后,屠呦呦在家人和其他亲友团,一共十几位成员的陪伴下,参加了随后在斯德哥尔摩市政厅举办的诺贝尔晚宴。

  在颁奖仪式上,主持人表示,诺贝尔奖115年的历史中,已经为全球900多位科学家颁发了奖项。

  从北京到斯德尔摩

  屠呦呦的低调瑞典行

  这个月30日,屠呦呦将迎来她85岁的生日。对于一个已经84岁的老人来说,本次诺贝尔之行,是对她一次体力的考验。

  但是,昨晚的颁奖典礼上,她依然神采奕奕。为了这次颁奖典礼,她也做了充分的准备。昨天下午5点半,屠呦呦在女儿的搀扶下出现在音乐厅,她穿着黑色大衣、系着黄色丝巾,微笑着出现在斯德哥尔摩音乐大厅的8号侧门,参加颁奖典礼的彩排。6个小时之后,她穿着正装,从正门迈入大厅,坐在了舞台中央,等待瑞典国王为她颁发一份有题词的证书,一枚带有诺贝尔头像和铭文的金质奖章,以及一张价值400万瑞典克朗(约300万人民币)的奖金支票。

  整个诺贝尔周,她其实相当低调,大部分时间都被家人和中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们保护在Grand Hotel的诺贝尔套房里。这样做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让84岁的老太太,有足够多的时间养精蓄锐,参加这最重要的颁奖。

  瑞典当地时间12月6日上午,屠呦呦少有地参加了一次活动,她和其他9位2015年诺贝尔各奖项得主受邀参加了诺贝尔博物馆的活动,她向博物馆赠送了图书《青蒿抗疟研究(1971-1978)》,这本书汇集了屠呦呦团队早期抗疟研究成果,记载了青蒿素的发现历程。

  她胸前的那枚胸针

  是蕾丝织的黄花蒿图案

  屠呦呦像别的获奖者一样,按照传统在博物馆咖啡厅的椅子上签名留念。

  而诺贝尔博物馆则专门制作了一套以青蒿植物为原型的茶杯和茶壶,向屠呦呦和她发现的抗疟药物青蒿素致敬。这套茶壶和茶杯由粘土制成,配套的加热器把手通过3D打印成型。

  之前她唯一的一次高调亮相,是12月7日,在斯德哥尔摩的卡罗琳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传统中医药献给世界的礼物》,再现了中国科研团队在传统中医中寻找宝藏,再与现代科学技术相结合,最终治病救人、造福人类的过程。

  这天屠呦呦穿着的宝蓝色套裙,由华裔时尚设计师Galo为她量身定做,服装最大的亮点在胸前部分用蕾丝织出来的黄花蒿图案。黄花篙的线条交织排成美丽的女体。而那支闪闪发光的胸针造型,正是她的名字字母缩写TYY。

  昨天颁奖晚会结束后屠呦呦参加了晚宴,为了照顾屠呦呦的身体,诺贝尔组委会调整了晚宴位次,屠呦呦不与瑞典国王同坐主桌用餐,而改为10号桌,坐在她身边负责照顾她的是她的先生李廷钊。

  颁奖结束,屠呦呦将于北京时间13日回国。

  屠呦呦获奖带来的启示

  昨天,屠呦呦走上了诺贝尔奖颁奖台。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家第一次获得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自然科学奖,中国科学家第一次在这个舞台上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形象,让世界看到中国的科研水平和实力。这是值得全体中国人为之骄傲的时刻。

  屠呦呦的获奖,在带给国人骄傲的同时,也带来启示和思考。屠呦呦开始参加防疟疾药物的研制距今已40多年,青蒿素获得新药证书也有30年了。这几十年里,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人有了“走向世界”的意识,中国人也有了“诺贝尔情结”。但没有人或没有哪一个部门想到青蒿素,没有把它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为国争光”意识强烈的中国人没有想到青蒿素是能够为国争光的。

  让世界知道青蒿素的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疟疾研究专家路易斯·米勒。

  他从2010年就开始,年年向诺贝尔奖评委会推荐屠呦呦。路易斯·米勒并不认识屠呦呦。2007年路易斯·米勒到上海开会,还到处向人打听屠呦呦,好不容易才联系上屠呦呦。路易斯·米勒推荐中国人屠呦呦的原因就是青蒿素本身。青蒿素挽救了世界上几百万人的生命——重视青蒿素的背后,是珍视“人”、珍视生命的意识。这里所说的“人”,是无差别的、无特定对象的所有人。没有这个意识,青蒿素很可能还在“深闺”无人识。

  要走向世界,就要用“世界语”跟世界对话。门户之见,跟科学精神格格不入。屠呦呦获奖,引起“挺中药”和“反中药”的又一次口水战:要么全盘否定,无视中医药的实际效用;要么全盘肯定,不容一点中肯的批评。似乎已经发展到只讲立场不讲科学的非理性状态。而屠呦呦一点也不受门户之见的影响,肯定自己的探索获益于中医药,又坦承只有中医药理论是不行的——所谓科学精神,就是实事求是精神。尊重事实,是一切科学探索的起点,是科学家形象中最重要的要素。

  诺贝尔奖的评选标准之一是原创性,而中医药正是中国的“原创医药”,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原创不能凭空想像,原创不是无本之木。屠呦呦从传统中汲取灵感而研制成功青蒿素,对如何创新是有启示作用的。对传统医药,妄自菲薄或妄自尊大都不是科学的态度。

标签: 屠呦呦 责任编辑: 周舸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