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北仑,浙江陆地的最东端,濒临东海,因深水北仑港得名。依托港口和开放两大优势,北仑形成了石化、能源、钢铁、造纸、汽车、装备制造六大临港产业。重化工业的腾飞,强势推动了北仑经济社会发展,却也让区域生态环境,尤其是水环境压力倍增。
北仑该如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大科学论断?
从“发展瓶颈”、“成长阵痛”中走来的北仑,以铁的手腕,拉开生态立区建设的大幕。
在“转型升级”、“绿色发展”中走来的北仑,正挥毫泼墨,为水资源保护留下一抹绚丽。
水是北仑的血脉和灵气所在,水生态环境的状况是一面镜子,能够清晰地照出该区的责任与担当。北仑人说要在临港工业区以“治水先行”打造出一个国家生态区来,不能不说这是充满勇气和智慧的创举。
北仑区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机制体制创新,探索北仑治水模式;建立长效机制,实现全民治水全联通,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
正本清源实现系统治水
莫忘初衷,用在治水上,还有一层意思就是具有源头意识。从城区到乡村、从岸上到水面、从治水到保水……标与本的兼治,背后需要的是系统治水思维。
在农村污水整治方面,北仑区的治水经验要数全省前列。北仑区大碶街道老贺村,上万人的生活污水不再直排高墩河,通过村旁污水处理池的处理,村民可以放心用河水洗拖把、浇菜地了。2011年起,北仑区结合新农村建设、生态北仑建设、深入开展了内河水质综合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已累计投入治水资金近30亿元。
据了解,较为偏远地区的不方便接管的村户,治污工程通过选用终端生态处理、就地“终端处理”方式净化污水,采用厌氧/好氧+人工强化曝气处理模式,经处理后水质可达《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B以上排放标准。
北仑的水系自成一体,除小浃江外,主要流域都在辖区境内,上游淌在农村,下游贯通城区,哪个环节疏忽都不行,必须“城乡一盘棋,治污一张网”。加强源头截污,全面整治关停324家畜禽养殖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城乡污水管道850公里、污水处理厂5个,日污水处理能力达到42万吨。目前,北仑区已完成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村122个,治理率达83%,其余25个村也将开工。
目前,北仑区域已基本消除垃圾河、黑臭河等“三河”,主要河道已基本消除了劣V类水质,多数河段达到IV类水质,河网水质和水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
为了根治工业污染,北仑规划了九大产业基地,并出台“铁律”,乡镇不再搞工业招商,乡镇干部不再考核工业招商成绩,所有新上工业项目统一由区级招商部门设定环保准入门槛,选商择资,再规划进入产业基地。对那些给临港重化工业配套的电镀、铸造等高污染企业,北仑制定了严格的环保改造标准,达标后迁入排污设施齐全的园区,实现规定排放,其余不达标企业全部淘汰。近3年,北仑已先后拆除热电、焦化、钢铁等大型工业设备4座,关闭大型化工企业2家,关闭中小型落后企业300多家。
源头治水、全方位治水,北仑探出了新路子。青山环绕,碧水中流的景象愈加清晰。
创新机制推进科学治水
水,是流动的整体。治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近年来,针对“五水共治”中存在的问题,北仑区充分发挥科技在治水工作中的支撑作用,依托科研院所、高校及企业,加强科研攻关,推广最新治水技术。
2015年初,北仑区投入457.7万元将中河3条支河定向河、泰山路南河、岩西连河作为试点河道,首次尝试水生生态系统重构为核心的河道水质提升与生态修复工程。位于泰山路与中河路交界处的泰山路南河,河道水体交换不足,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等,易造成河水富营养化,治理前透明度极低,部分水域常年会爆发蓝绿藻。通过重构水生生态系统工程,如今泰山路南河水域,即使到了炎热的8月份,也未发生蓝绿藻爆发,其水体透明度在1.5米以上,水体清澈,水草碧荫。
北仑区还与宁波大学等高校合作,从促进污染源头削减、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入手,探索科技治水模式。先后在小门村、官庄等地实施河道绿化、垃圾生化处理等工程,铺设了农村生活污水排水管网,建起了生态垃圾处理池和生态无水公厕,使得昔日的垃圾河、臭水河、黑水河逐渐恢复原貌。
去年以来,为进一步加强科研攻关,北仑区又向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收集治水专家信息,挖掘他们在水环境治理等方面研发的技术、取得的成果和拟推广项目等信息。同时通过成果技术交流对接会等机制,对接科研项目。
仅中科院宁波城市环境观测研究站就承担了“梅山水道水质环境跟踪分析评价”、“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技术开发”、“开发基于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分散式废水处理系统”等数项治水课题研究,其中水体有机污染物检测仪样机已在市环境检测中心投入试用。这些成果将为北仑区水环境基础数据收集、监测和处理提供有效支撑。
企业研发中心成为科技治水主力军。由海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开发的“信息监测传感系统”,不但能远程监测氨氮、总磷和化学需氧量等三项代表性指标,指导污染点源的治理,而且还能监测藻类、微生物等生物指标,指导后期生态修复,为企业污水处理及河道修复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治水和节水双管齐下。在岩东排水有限公司,经过深度处理的水质能达到近三类水。用这些再生水补水给北横河等北仑区内河流,克服水资源瓶颈。据公司总经理陆剑谷介绍,经过24小时的不间断注入再生水,通常几个月就能“洗”干净一条河,“还是科技力量大!成本低、效果好,还很环保”。
北仑区不断深化科技治水的实践,就连污水管道内也出现了高科技。地下排水管道承担着城市排放雨污水的重任,但如何检测却是一道难题。通过新引进的“管道内窥检测系统”,即“CCTV”检测,这套“管道内窥检测系统”由主控器、操纵线缆、带360度旋转摄像镜头的“爬行器”三部分组成。用机器人代替人工井下作业,给排水管网做“肠镜”,以便一目了然查看地下管道的使用情况,今年投入1500万元,检查问题加以修复。
除此之外,北仑区还利用科技创业园、智能装备研发园等创业创新平台,引进科技团队探索更多治污新模式。
深化长效治理更能久清
“五水共治”既要工程推进,也要做好长效机制,内外兼修,方能显现效果。北仑区积极思考探索建养并重的长效机制。把“克难攻坚,注重长效”作为2016年“五水共治”工作重点。
去年,北仑跻身全省首批9个“清三河”达标县(市)区。在这个过程中,该区率先实施的河道养护管理新体制,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先后出台河道保洁管理实施办法、管理考核细则和实施方案。今年,水利部公布了第一批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市),北仑区名列其中,这给深化创新提供了良好契机。目前,《北仑区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实施方案》已通过国家水利部审查,将探索实践并完善。
值得一提的是,北仑对“河长制”进行了创新落实。北仑在区级层面设置了河道管理处,并在所辖的每个街道设置了河道管理所,同时实行河段长制,沿河企事业单位负责人实施“门前包干”,中心城区河道设立了460多位段长和规上企业“五水共治”公约签约单位共同履行河道监管。
在政府积极探索服务外包的“风口”上,北仑的河道养护也大胆试水。作为“五水共治”长效管理机制的重要一部分,第三方管理养护被大力推行,这也是北仑区积极探索市场化运维机制所做的尝试。目前,已有白峰、春晓、小港等五个街道(镇)落实管网及治污设施委托管养。通过“区内强基”和“外向引入”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引入第三方维养队伍,市场化、专业化管护;另一方面以岩东排水公司为支撑,组建区级管网养护公司,扩充队伍建设,扩大服务范畴,逐步推行全区专业化养护。为巩固河道整治所取得的成果,北仑已经对河道管理采取了长效保洁养护机制,实行河面8小时动态保洁,强化保洁巡查监管机制,所有河道和纳入考核范围的溪坑每月巡查两次以上。
在深化体制机制的探索中,北仑区主动延伸“触角”,多项机制保障治理工程有效运行。建立预选承包商制度,通过公开招标入围方式,在区级统一预选了10家设计单位、5家监理单位和23家主要材料供应商,明确各村项目招投标原则上只能在该范围中选择。在工程监督上,在专业工程监理的基础上,再由项目所在村选择1~2名责任心强、熟悉工程业务的村民进行现场监督。在评审验收环节,先由施工单位预验,再由监理单位初验,接着由街道、乡镇再验,最后提交各相关部门进行综合验收,确保项目质量。
北仑的探索实践所得:工程性措施和制度建设同样重要,长效治理才能真正重现江南水乡美景。
洲上鸟飞,水下鱼肥,人水和谐生态美学,正让北仑迈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发展生态经济更高境界的原动力,不断探索创新治水长策,构建守护山水之美的长效体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