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一分,环境美十分。”这是永康市花街镇八字墙村村民在谈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时的一句顺口溜。每天,村保洁员统一收集村民的餐厨垃圾,送到村垃圾资源化利用站发酵,经过处理,生产出的有机肥每袋能卖30元。
记者从省农办获悉,我省已在桐庐、德清、绍兴市柯城区、金华市金东区等80个县(市、区)、28653个建制村中的4500个村庄推进农村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目前,全省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建制村覆盖率达98%以上,农村垃圾分类收集与减量处理行政村覆盖率达16%以上,农村垃圾分类与减量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农村垃圾乱丢乱扔导致“脏、乱、差”,也是垃圾河、黑河、臭河的前因。2014年,省委、省政府在推进全省农村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的基础上,部署农村垃圾资源化减量化处理试点。省农办把重点区域沿江(河、溪)、沿路、沿景以及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生态源头地区等生态敏感地区的中心村优先作为试点村。
户分类、村收集,就地处理,这是浙江首创的农村垃圾终端处理办法。相比原先“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方式,新方法实现垃圾的资源化利用,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减少了转运、焚烧环节的成本和环境压力。2015年以来,我省扩大试点范围,不断拓展分类收集覆盖面。
各地因村制宜制定长效考核方案,以美丽家庭、卫生先进户、最佳保洁员、最佳分拣员等评比活动为载体,充分发动村民参与热情,为破解农村垃圾循环利用、垃圾分类难等问题探索有效路径。
据了解,2014年试点以来,我省省级试点覆盖村庄的56631户农户实现垃圾减量2万吨;各地新建太阳能垃圾堆肥房1849个、增加垃圾车8000台,减少垃圾运输费用4500多万元。2015年,全省农村垃圾治理工作总投入13.6亿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