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15日讯 14日凌晨1点05分,衢州衢江区黄坛口村,室外气温接近0℃,很多人刚进入梦乡,毛师花的一天已经开始。这个83岁的老妪,独自住在一幢简陋的平房内,因为23年来坚持卖5毛钱的早餐,意外在网上走红。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顿顿“亏本”的早餐,是她每天凌晨起床,花5个小时精心准备的。她的心愿是让上学的孩子吃上热乎、新鲜的早餐,目的却只为寻求内心的满足与快乐。
放弃新家不住就因为舍不得孩子
毛师花的家,离黄坛口乡中心小学不过200米,初见时,她正在家门外与邻居聊天。
“是毛奶奶吧?”我凭着之前的影像记忆,试着询问。
她打量了一下我的行头,双手捂着脸靠向邻居,嘴里嘟囔了一句:“又来了一拨。”
这把年纪成了“网红”,彻底打破了她原本平静的生活。但听说我是特地从杭州赶来的,她又雀跃起来,用江山腔的普通话拉我进屋。
她的家是一幢建于1964年的平房,隔成了3大间。进门的屋子,堆满了袋装糯米、柴火、煤球、粽叶和桌椅;中间是她的操作间,30多平米;里屋则是她放东西的冰柜和调料。
睡觉的地方还不到总面积的1/10,百来方的房子更像是一个大仓库。
毛师花的丈夫曾供职水电十二局,两人是江山老乡。婚后丈夫参建新安江水库、富春江水库、刘家峡水库等,她便跟着走,直到1964年来到黄坛口。
23年前,毛师花舍弃了做裁缝的手艺,开始在村口摆早餐摊补贴家用。时光荏苒,早餐摊还在,对于毛师花的意义却彻底颠覆。
很多人不知道,毛师花的4个子女家庭条件都不错,有企业骨干,也有高校行政,外孙在美国读博士后,孙女、外孙女都有稳定工作;她有4层楼的新房却不愿住,蜷于下雨漏水的旧房,只为了出门摆摊更方便;她嫌算钱麻烦,根本不计算每日摆摊的收入。
“我苦一点无所谓的,就是舍不得学校里的孩子,学校放假就不做了。”毛师花说。
被大量点赞的5毛钱价格,于她而言,不是仗义而是心意:“我做一做身体好、心情好,大家也好。”
黄坛口村支书吕三古与毛师花相识50多年:“她就是为了小学里的孩子,如果没有她,很多学生这么早都吃不上早饭。”
豆浆、粿子、稀饭都是凌晨现做
14日凌晨,毛师花跟往常一样早起。为了按时早起,前晚8点她就睡下了。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发煤炉。
1点45分,她把给自己泡的红茶推给我,又新泡了一杯,并反复提醒我趁热喝可以提神。茶水里还加了冰糖,可她的呼吸声明显很重,看得出疲惫。
1点50分,她取下挂在梁上的推杆,扣在石磨上,开始磨制提前一夜泡好的黄豆。她娴熟地推着石磨,使劲推几圈,就歇一下补加些豆子。豆花开始从磨盘上掉落,加水、滤渣……
2点26分,做粿子的糯米团上锅开蒸,煮热后她用布包着疾步走向另一间,放在石臼中,拎着十多斤的锤头碾打定型。
3点,她开始做粿子,馅料都是自己拌的,甜的是芝麻加糖,咸的是榨菜肉丁。捏团、放料、捏合、定型,做一个大概半分钟。昨天,她一共做了29个甜的、25个咸的。
煮豆浆、蒸粽子、拌面糊、切包菜……4点多,她拿出小锅子准备熬粥,这是为少部分爱喝粥的孩子准备的。熬好后,她从篮子中找出毛巾、布条层层包裹,最后盖上女儿留下的皮衣进行保温。
毛师花的热心肠出了名,很多人卖给她食材也掐头去尾,供的也是最好的鲜货。肉12元/斤、鸭蛋6元/斤、鸡蛋5.8元/斤……尽管有优惠,可跟糯米面、鸡蛋1∶1的配比,5毛钱一个,亏本在所难免。
可她并不愚钝,她指着桌上的芝麻馅料说:“这个前两年8块钱一斤,今年12块了。”说着,粿子里的芝麻馅还是差点满出来。
收摊后忙到中午等着孩子来找她聊天
5点多,她开了门,准备把东西用三轮车运到村口。因为之前做向导的小狗被偷了,她出门的时间也延迟了,而此时村里仍是漆黑一片,除了她家瓦片缝隙中漏出的光亮:“我也怕不好的人,不敢早走。”
东西太多,需要运两趟。第一趟装的是4个煤炉和热水壶、碗筷,第二趟则是各种食物和桌椅。没有了狗,她只能依靠一把手电照亮弯曲的村道。好在边上的幼儿园和小学都有人值班,她才敢安心骑快些。
6点多摆好摊,山里的天还是黑乎乎的。半个小时后,上6年级的吕志豪第一个出现,他从2年级开始就在毛师花的摊位吃早餐。鸡蛋饼、豆浆、粽子、稀饭各1份,花了两块钱。
跟周围的早餐摊比,她的摊位上几乎都是孩子。
出生在黄坛口村的吕嘉黛尔,即将大学毕业,毛师花成为“网红”后,她的不少同学都在朋友圈发文怀念。“我上小学就吃她做的早饭长大,她的豆浆都是很浓的,跟边上的店完全两个味道。”吕嘉黛尔说上初、高中后,她们还经常回去和毛师花聊天,大家好像都是她的孙女一般。
7点半左右,学校的早读开始了,毛师花收拾起东西准备回家。临走前,她拿起水壶将剩余热水洒在地面,用扫帚清扫掉落的垃圾。
回家后,洗碗、打扫卫生,要到中午12点多才忙完。毛师花有时会睡上一小时,然后坐在椅子上,望着屋外发呆一下午,等着放学的孩子来找她聊天。陪伴她的还有三条小狗,“花花”、“五司令”、“香香”,除了“花花”,其它两条都是有残疾被她收留的流浪狗。
13日15点15分,学校放学了,6年级的李琪、柴春霞路过毛师花家时,特意进门打招呼:“奶奶,我们回来啦。”
放学早时,孩子们都会来陪毛师花聊聊天。“毛奶奶会问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也会跟我们讲起她比较难过的事,她是一个很热心的人。”李琪说。
子女、弟弟陪着她一起“任性”
劝毛师花放手的不只是竞争对手,还有她的子女们。
去上海、去旅行……她都拒绝了:“去城里他们都要上班的,我也是一个人,还不如在家里做一点,我喜欢做。”
子女们多次相劝,都被毛师花骂哭收场。拗不过倔强的母亲,子女们索性陪着完成这桩“亏本”生意。
叶发,57岁,巨化集团下属化工企业的检测员,毛师花的小儿子。因为资历老、业务好,单位的后生都喜欢叫他“发哥”。
发哥周一到周五上班,周六、周日还得经常跑去农贸城采购,这一坚持就是15年。
毛师花做早餐的原料都是大袋、成箱采购的。每个月1040元的抚恤金入不敷出。
起初,叶发雇人送货,但运费很不划算。他索性在2008年买了一辆二手面包车,专门给母亲拉货。
“去年我女儿跟我说,爸爸你快退休了,该买辆好点的车享受下了,后备厢大一点也可以给奶奶拉货。”叶发换了辆越野车,但还兼着货车功能。
发哥的手机24小时不关机,就怕母亲有什么事找,有一次搬货扭了腰,妻子赵玉芝很是心疼。但同事中还有人专程骑车去吃婆婆的早餐,让她对婆婆很钦佩:“我们现在支持她,高兴就好。”
母亲的事在网上发酵后,发哥也瞄了几眼,面对子女不孝之类的误解,他都不在乎:“我知道我们跟她在一起的时间不多了,就希望她能够在晚年快乐。”
在毛师花的房间里,有一个蓝色的小行李包,里面是大女儿叶仙的换洗衣物。“在这里睡一晚,回去要补三天觉。”即便是生活习惯差别很大,叶仙仍定期给母亲按摩身子,凌晨起床帮着做些活。
除了子女,70岁的弟弟毛永森也是毛师花的“拥趸”。他在江山劈了柴火,让外甥专程去运来给姐姐用,石磨坏了,也都是他赶来修。
身体趴下了才肯金盆洗手
大家关心毛师花还会坚持多久,她的答案是等到哪一天身体趴下了,不能动了就不再做了。
但因为常年辛苦做早餐,她有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坐久了起身,她都会不自觉地用手捶捶腰。缓解疼痛的办法,一是小女儿从上海寄来的骨通贴膏,二是每周日雷打不动地去针灸。
“一个人呆着时,你会觉得孤单吗?”我问她。
“孤单的。”她眼睛立马就湿润了,带着我在房子里转了很久,讲了很多心酸的事。
她一手带大了孙子、孙女,但他们在外工作,很少回家。丈夫去世后,她独自住在村里,最让她感到高兴的就是每天和孩子们见面,让大家吃上她做的早餐。
“我孙子都不常来看我,你这么远跑来看我,就当是我孙子一样。”我本打算在附近找家旅社,她执意挽留我在新家住下。
她把新家的二层以100元/月的价格租给了学校的孩子,就为了让他们少走7公里的山路;她一次次拒绝了上门送慰问金的人;摆摊时,她从不看钱盒,宁可少要也不多收。
晚上,我给叶仙去了电话,她告诉我:“我妈说她‘杭州的孙子’回去了。”
将近一整天,自从上学后,我再也没陪伴一个老人如此长的时间。他们并不需要钱,只是希望热闹些,能有人呼应。(都市快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