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1月29日讯 经济新常态,风云涌动,传统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转型升级时不我待;互联网+影响加速,创业创新蓬勃兴起。大风起兮,带来严峻挑战,亦蕴藏几多机遇。
凭藉多年发展形成的多元化产业结构、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良好的转型升级态势,海盐工业迎风飞扬,演绎着转型升级的动人乐章。连续3年,海盐被评为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考评先进县,并在最近一次评价中,作为嘉兴地区唯一县(市、区)进入全省工业强县(市、区)前十强,并获评浙江省工业投资和“机器换人”技术改造全省一等奖。
海盐工业好风光的背后,蕴藏着哪些发展秘笈?
打好“四换三名”组合拳中,海盐做出了哪些创新探索?
政府层面的优质制度供给与企业的创新力量,如何相互激荡?
优化结构,提升产业发展层级
工业经济是一项系统工程,其良性可持续运行取决于结构是否健康。海盐县深知, “加快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工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要求。”多年来,海盐县通过大力实施“415”工程和“三个倍增”计划,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工业结构从低层次产业为主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成长性产业为主转变。
优化产业结构,政策是先导。近年来,海盐县相继出台《加快推进海盐县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若干政策补充意见》《深化“退低进高”工作》《海盐县退低进高(“腾笼换鸟”)三年行动计划》等系列政策。与此相配套,又先后出台了《关于海盐县支持浙商创业创新促进海盐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工业强县建设加快转型发展财政扶持若干政策》等财政政策,支持传统产业提升改造和新兴产业培育,使扶持工业经济转型的专项资金额度由以往每年1.5亿元提高到2亿元。
优化产业结构,园区平台是主战场。为提升平台的集聚能力和产业影响力,海盐以“特色立园、聚式强园、链式扩园”为承载思路,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提升“1+3+X”(1指县开发区,3指武原街道、秦山街道、百步镇,X指其他园区平台)特色园区平台建设。目前,全县拥有省级工业园区1个、市级工业园区8个,形成了一系列各有分工、特性明朗的园区:开发区通过构建循环产业链、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发展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秦山“核电小镇”形成了核电关联产业集群,并顺利入选首批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位于百步镇的中国集成家居产业园集聚企业393家,主导产业集聚度达82.3%,被中国装修装饰材料协会授予“中国集成吊顶源发基地”称号;欧洲(德国)工业园、北欧(丹麦)工业园区、中法共建核能产业园区先后在海盐生根。去年,在中德两国总理的见证下,海盐分别与伍尔特(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和克劳斯玛菲集团签约了合计5600万欧元的两个项目,均入驻欧洲(德国)工业园,“这标志着海盐这座城市面向国际化迈出了坚实一步。”海盐一名主要领导这样评价工业合作对海盐城市发展的远景意义。
优化产业结构,企业是主体。海盐县针对不同层次企业采取不同的培养方式,将配套服务精准落地,从而增强企业发展综合实力。
按照“优选一批、改制一批、辅导一批、上市一批”的基本思路,海盐县着力建立企业上市梯度队伍,助推一批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进入“新三板”市场。目前,全县先后有4家企业上市,5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31家企业完成股改。与此同时,海盐以主业突出、创新能力强、市场前景好为评价指标,择优精选一批成长型企业,建立骨干企业梯队培育计划库,并树立转型升级标杆企业,成为“三名工程”的扶持对象。
在海盐,小微企业多达9000余家,承载着扩大就业、改善民生、繁荣经济的重任,在县域经济发展格局中地位举足轻重,释放此类企业蕴藏的发展能量,对县域经济来说至关重要。为此,海盐出台了“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通过搭建承载平台、培训平台、融资平台等措施,破解小微企业发展中遭遇的融资、管理、培训等瓶颈,推动小微企业健康发展,并向规模企业方向迈进,从而夯实全县工业发展的微观根基。
如今,海盐形成了以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要成长点,生产性服务业相组合,产业集群特色突出的现代产业结构,拥有“变频器生产基地、全国较大LED产业园、核电关联产业基地、瓦楞纸板及箱纸板制造中心、紧固件生产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食品药品生产基地、集成家居产业基地”等产业基地。2015年,海盐国内生产总值实现同比增长12.0%,五大县定新兴支柱产业占规上工业总值的57.3%,所占比重超过传统产业。传统产业顺利转型升级、新兴产业茁壮成长,使海盐工业在面对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经济不景气的大环境时,依然逆势增长,彰显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
创新引领,赢取发展不竭动力
经济社会进入深度转型期的当下,“创新”成为引领各项事业进步的最活跃因子。在海盐,政府简政放权,寻求服务机制创新;企业加大投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按照“重改革、严监管、强服务”的总体思路,2015年2月,海盐出台了工业企业“零土地”技术改造项目审批实施方案,正式启动“零土地”技改审批工作。经信、国土等6个部门形成联动机制,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以激发企业投资活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自华润雪花啤酒(嘉兴)有限公司投资1000万元的技改项目成为首个完成“零土地”技改项目备案以来,2015年,海盐共完成技改项目377个,累计投资108.2亿元。
为避免企业在办理审批时,遭遇“两头受理、体外循环”“多头跑、多头沟通”的尴尬,海盐相关部门不断优化审批服务。以县经信局窗口为例,将行政审批、管理服务事项的受理和办理职能全部集中到行政许可科(窗口),审批职能的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窗口工作人员得到了充分授权,能够独立完成审批工作,启用审批专用章,供窗口审批办证使用,保证窗口审批、盖章、文书制作一条龙服务,节约了企业审批时间,提高了审批效率。
创新高效的制度供给无疑为企业实施创新驱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让企业的创新种子得以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纺织产业,通常国内每万锭需用工300人左右,而浙江金达亚麻有限公司只需127人,这是金达对变频电机自主改造带来的实惠。近年来,金达以创新驱动,加快两化融合和生产方式转变,与西门子公司合作建设的“智慧工厂”,投资2500余万元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方式,建设了可视化的能源管理系统、供配电系统、设备管理系统等,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物料消耗。“通过能源管理系统,生产过程中水电等能耗一目了然,并能实现实时控制,和国内同行相比,我们每天的用水要少1/3左右,用电要少15%左右。”金达的一名工作人员介绍说。
前不久,2015年浙江省工信领域第一批标准化示范企业创建单位名单公布,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名列其中。作为国内刃量具行业综合实力最强的企业之一,恒锋工具在精密复杂刀具中的代表性产品——拉刀的产量和产品档次在国内名列前茅。2013年,获得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国内首台(套)产品称号,填补了国内刀具行业的一项空白,公司两项产品获得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省级首台(套)产品称号。
“恒锋已获得了24项国家专利,现在是全国刀标委复杂刀具分会副主任单位和全国量标委花键量具工作组召集单位,主持过多项国家、行业标准的修制订,一切成绩的取得,与恒锋25年来专注刀具生产、不断寻求自主创新密不可分。”恒锋公司总经理陈子彦说。下一步,恒锋将建立博士后工作站,与现有的浙江省恒锋工具精密复杂量刃具研究院形成科研“双璧”,增强恒锋工具的技术创新实力,加快科研成果转化。
金达公司和恒锋工具只是海盐企业创新实践的冰山一角。据了解,海盐县研发经费投入近4年平均增速超过16%,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连创新高。2015年,海盐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达9.26亿元,占县内GDP比重为3.37%。截至2015年12月,海盐省级新产品申报已立项280项,新产品产值263.12亿元,增速达25.3%,拥有高新技术企业47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97家,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级技术中心45家,省级企业研究院2家。工业创新能力,犹如一台强劲的发动机,驱动着海盐工业航母驶向更辽阔的场域。
工业,是海盐的发展之基。在滚滚向前的城市化进程中,升级版的海盐工业将会以更优异的成绩回馈这片土地,继续彰显其对海盐城市发展的核心价值。
重拳出击,发力供给提质增效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供给侧结构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主抓手。在海盐,“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三名工程”等一系列转型升级组合拳正在强力出击,指向的便是供给端的改革,其目标是实现提质增效发展。
与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中心工作相契合,近年来,海盐由内革新,形成强有力的“腾笼换鸟”倒逼机制,淘汰传统产业中产业层次低、污染大、能耗高的工业企业。县内再生橡胶生产企业已全部关停, 60多家明珠工业园区内企业被关停或搬迁,变身为湿地公园。2015年,海盐还对120家塑料扣板行业企业、24家废塑造粒企业、1400多家紧固件企业集中整治提升,并全面完成化工、造纸、印染行业的整治工作。
当人口红利优势不再,提高机器生产比重和自动化程度便成为工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从2013年至今,海盐启动了为期3年的“机器换人”专项行动,强化技改力度,并制定详尽的年度实施方案及专项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机器换人。对于技术创新企业、首套装备产品生产企业、智能装备生产性设备投资等,分门别类均有详细的奖励标准,对应给予从30万元到300万元不等的奖励,“机器换人”项目在原工业生产性设备投资补助的基础上最高可获9%的补助。政策的多重利好带动企业“机器换人”实践如火如荼:艾迪西暖通科技有限公司在锻压环节采用自主研发设计自动化工业机械手;海盐光泰照明有限公司与同济大学合作,对公司原有电炉进行改造,将整条生产线的操作工由85人减至39人……
面对空间资源制约,海盐跳出区域局限,以更开阔的视野优化空间布局。早在2012年,海盐便在安徽建立了首个一期规划3000亩的异地产业园区——泗海工业园,实施相关产业梯度转移。在本土,对符合绩效评价企业进行综合效益排序,分A、B、C三类,在土地使用税、电价及水价等方面实行差别化政策;对低效产出建设用地“二次开发”、全面改造老厂区,通过“加层加高、利用绿化、清理闲置”等方式实施“零增地”技改,向空间、向存量要土地。2015年,盘活闲置厂房面积31.76万平方米,改造厂房面积104.9万平方米,为产业后续发展准备了充裕的空间资源。
“三名”工程结硕果,一批名企得以壮大,名品得以开发,名家得以长成。省级重点骨干农业龙头企业——浙江青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立生猪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加速拉动了上游产业的发展,旗下的“膳博士”商标获评浙江省著名商标,“膳博士”品牌连锁专卖店在上海、杭州、嘉兴等地生根发芽;2014年初,浙江友邦集成吊顶股份有限公司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交易,实现了海盐企业境内上市“零”的突破;2015年7月1日,恒锋工具股份有限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交易,意欧斯仓储设备、力源环保科技、艾能聚光伏、佳乐科仪4家企业实现“新三板”挂牌,海盐县在“新三板”挂牌的企业达到5家。全县有2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1家企业入选省级首批“三名”培育试点企业,1名企业家入选风云浙商30强,4名企业家被评为浙江省优秀企业家。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