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杭州2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陈铖 编辑/陈健)2月29日下午,浙江召开“五水共治”工作视频会议,对2015年度“五水共治”优秀市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提出“十三五”治水的新规划、新要求。
湖州、绍兴、金华、衢州4市,以及杭州市江干区、宁波市鄞州区、温州市瓯海区等25个县(市、区)捧得浙江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浙江颁发“五水共治”最高奖
29个市区县捧得“大禹鼎”
2016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浙江实现“五水共治”时间表中“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的决胜之年。
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会议首先对2015年度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县、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并颁发浙江治水最高奖项“大禹鼎”。
湖州、绍兴、金华、衢州4市荣获“五水共治”优秀市“大禹鼎”。
杭州市江干区、拱墅区、富阳区、淳安县、宁波市鄞州区、慈溪市、奉化市、温州市龙湾区、瓯海区、乐清市、德清县、长兴县、海盐县、海宁市、绍兴市柯桥区、诸暨市、浦江县、武义县、衢州市柯城区、江山市、岱山县、天台县、仙居县、龙泉市、庆元县等25个县(市、区)获得优秀县(市、区)“大禹鼎”。
这是浙江第二次为“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市县颁发“大禹鼎”。作为浙江治水工作最高奖,“大禹鼎”被民间称为浙江治水“奥斯卡”大奖,其评选有一套科学规划的完整考核标准。
“大禹鼎”的评选是综合年终和平时、贯穿全年累计得出最终结果,而且上一年获得的“大禹鼎”也有可能因为水质反弹等问题被收回。据了解,2015年全省各地全面完成年度治水任务,各市考核得分均在900分以上,依照《浙江省“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办法(试行)》规定,考核等级均为优秀。此次获得“大禹鼎”的市县,都是好中选优而来。
2015浙江治水成绩满满
实现四级河长全覆盖
去年10月17日,央视《新闻联播》以“浙江:水岸齐抓促协调发展”为题,报道浙江把治水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突破口,水岸齐抓、标本共治,促进发展与保护协调统一。去年11月10日,央视《焦点访谈》又以乐清十万民兵参与治水为例,报道浙江全民动员参与治水攻坚战。《焦点访谈》称,浙江用勤政的力量来推动“五水共治”,治水成果有目共睹。
全省环保工作报告中的一串串数字,也记录着浙江“绿水”的改变:2015年,全省221个地表水省控断面中,Ⅰ-Ⅲ类占72.9%,比2010年上升11.8个百分点;劣V类断面占6.8%,比2010年下降9.9个百分点;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89.4%,比2010年上升1.2个百分点。此外,浙江累计整治黑臭河446公里,完成河道综合整治3487公里,新增3406公里城镇污水配套管网,六大重污染行业以及24个制革、印染、造纸、化工行业重点地区整治也全面完成。
浙江治水的决心,更体现在“河长制”的全面推行上。今年5月,省委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落实“河长制”完善“清三河”长效机制的若干意见》,对“河长制”的组织架构、河长牌的设置、河长巡查制度等进行进一步明确。如今,全省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河长全覆盖,大部分地方还延伸到了村一级,6名省级河长、199名市级河长、2688名县级河长、16417名乡镇级河长,在全省各地负责日常巡查、动态监管,切实担起了“管、治、保”的职责。
“十三五”治水着力“补短板”
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动实践
工作会议还提出,深入推进“十三五”时期“五水共治”工作,必须紧抓“一个大目标”:就是决不把脏乱差、污泥浊水、违章建筑带入全面小康。这给新一年的治水工作提出了更明确,也更艰巨的任务——必须突出找短板、补短板,着力解决治水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
据了解,一些地方尽管消除了黑臭河和垃圾河,但河底的淤泥却没有清理,治理好的河水面临再次黑臭的隐患。一些地方淤泥挖出后没能及时处置,污染从河道转向岸边。又例如,尽管全省已经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河长制”,但一些地方河长调离行政岗位后,位置无人“补缺”,一旦该河段出现问题,可能找不到河长及时应对。
因此工作会议指出,为补齐治水工作短板,浙江今年将继续大力治污水,推进科学清淤和淤泥资源化利用,抓紧抓实防洪排涝,加快推进保供水、促节水,大力发展环保产业;通过加强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等,统筹推进治城治乡。此外,还将健全考核督查体系,建立健全基层治水网络,完善市场化推进机制,强化依法治水,切实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