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3月02日讯 家庭是孩子真正的启蒙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终身导师,这个道理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近日,记者从温岭市教育局了解到,去年10月教育部下发《关于加强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将“家事”上升为“国事”,进一步明确了家庭的主体责任。明确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遵循孩子成长规律,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的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家庭才是孩子第一课堂
《指导意见》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对于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工作开展得如何,关系到孩子的终身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
市二中李老师认为,人生的奠基始于家长,人格塑造始于家庭。在孩子成长的每一天中,在家里的时间远远多于在学校时间,更何况一个老师面对的是数十倍于自己的学生,受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老师对孩子的教育难以像家长那样可以做到面面俱到。老师和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给孩子知识,发展孩子的智力,其它方面的教育学校和老师只能兼顾,家长应该在这方面有更多的担当。否则要让学校教育面面俱到,都要做好,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方城小学校长莫云华表示,学校教育更多是共性教育,而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发展与补充。家长要关注孩子的个体差异,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不能过于重视考试成绩而忽视品德教育等。学校方面要加强跟家长的沟通与交流,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学校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方式,为家长做好参谋,使教育目标、要求保持一致性。
市教育局的工作人员陈先生认为,目前家庭教育还存在认识不到位、教育水平不高、相关资源缺乏等问题,导致一些家庭出现了重智轻德、重知轻能、过分宠爱、过高要求等现象,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
家庭教育存在缺陷,家长素质亟待提高
在我市一所中学任教的张老师说,目前的家庭教育存在着较多问题,许多家长或一味溺爱孩子,无限度满足物质生活需求,忽视良好品德习惯培养;或过度呵护孩子,不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挫折;或拔苗助长,脱离孩子身体和智力发展实际,给孩子上各种培训班、辅导班;家风的缺失普遍存在,感恩孝敬、责任担当、勤俭诚信统统扔掉……
俗话说“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孩子”,这句话不能说完全正确,却道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松门小学王老师认为,家庭教育存在的诸多缺乏,表明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作为孩子成长的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处事方式等,对孩子天长日久地潜移默化,起到的巨大而深远的作用和影响,是学校教育无法替代的。
《指导意见》指出,教育孩子是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法定职责。广大家长要及时了解掌握孩子不同年龄段的表现和成长特点,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不断提高家庭教育的针对性;要始终坚持儿童为本,尊重孩子的合理需要和个性,创设适合孩子成长的必要条件和生活情境,努力把握家庭教育的规律性;要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积极发挥榜样作用,与学校、社会共同形成教育合力,避免缺教少护、教而不当,切实增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具体而言,学龄前儿童家长要为孩子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培养孩子健康体魄、良好生活习惯和品德行为,让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小学生家长要督促孩子坚持体育锻炼,增长自我保护知识和基本自救技能,鼓励参与劳动,养成良好生活自理习惯和学习习惯,引导孩子学会感恩父母、诚实为人、诚实做事。中学生家长要对孩子开展性别教育、媒介素养教育,培养孩子积极学业态度,与学校配合减轻孩子过重学业负担,指导孩子学会自主选择。切实消除学校减负、家长增负,不问兴趣、盲目报班的现象,不做“虎妈”“狼爸”。
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学校也要有作为
不少校长提出家庭教育是非制度化、个性化的教育,其教育内容、方法、水平很大程度上取于家庭和家长的素质。家长的素质、能力是参差不齐的,取得的教育效果也是相差甚远。在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上,学校是可以作为的,也是应该有作为的。
《指导意见》要求充分发挥学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中小学幼儿园要建立健全家庭教育工作机制,统筹各种家校沟通渠道;各地教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推进中小学幼儿园普遍建立家长委员会,中小学幼儿园要将家长委员会纳入学校日常管理,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作为重要任务……
采访中,校长们告诉记者,目前我市的中小学校基本上都建立了家长委员会,学校在指导家长委员会活动时,提升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是一项重要内容。请教育专家、心理专家为家长们开家庭教育讲座、传授家庭教育新理念等,在我市中小学中十分常见。许多学校请优秀家长向全体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的好经验、好做法;组织家长召开家庭教育座谈会、讨论会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也受到了家长们的热情欢迎。
《指导意见》还提出,要强化学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家长参与、学校组织、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