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绍兴 正文
三门平调:濒危剧种焕生机
2016年03月10日 06:05:19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黄珍珍

   浙江在线03月10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黄珍珍)从3月6日到8日,连续3个晚上,三门县老城区的三门剧院锣鼓喧天,好不热闹,街坊邻居都来看平调《戚家军传说》。舞台上刀光剑影,舞台下如痴如醉。散场后,有人一边走一边咿咿呀呀地哼起了小曲。原来,这是三门平调海棠剧团在送戏下乡,上演新编民间历史传奇剧《戚家军传说》。

  “这部剧从去年8月开演到现在,已经演了50多场。”三门平调第十代传人、海棠剧团团长杨成将说。在已经公布的第四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戏剧有56项,三门平调是其中之一。

  三门平调从地方濒危剧种到重新登台巡演,杨成将带着他的剧团努力了20年。

  “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出,要推动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深入实施地方戏曲振兴等‘七大工程’,这让我们这些民营剧团很受鼓舞。这些年,我们一直在保护传承三门平调,为的就是让老百姓知道,我们三门有自己的剧种。”杨成将说。

  历史上,三门民间艺人在不断吸收新昌高腔的基础上,融合乱弹和三门民间小调,形成了地域特色较强的三门平调。它的唱腔结构是曲牌体,种类丰富,旋律优美,原有各类曲牌300余支。

  “我出身于梨园世家,父亲和祖父都是远近闻名的平调名角。”杨成将说,1955年,三门海游平调演出团解散后,三门平调散落民间,此后60多年再也没有正式演出。1994年,因为戏剧,他与同样热爱平调的一位宁海姑娘组成了家庭,夫妇二人创办了三门青年越剧团。

  “散落的曲牌靠民间艺人口口相传,这些老艺人年事已高,记忆力下降。”杨成将意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如果再不去搜集曲牌,三门平调真的可能要失传了。2007年,我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杨成将借这个机会与三门县文化干部郑有堆、阮音波等人对三门平调进行了挖掘整理。“我们花了两年时间,骑着摩托车在亭旁镇、海游街道和沙柳街道一带寻找老艺人,通过记谱、录音等方式,重新挖掘了60多个曲牌。”

  为了使三门平调得以传承,他们在编排越剧剧目的同时,开办了平调戏曲培训班,逐渐培养了一批平调骨干,重新编排了《大醉桃》《小金钱》《断桥》等平调传统剧目,在保持原来唱腔和曲牌的前提下,以高腔为基础,融入现代音乐、舞美等元素,吸引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关注。2009年底,杨成将重新组建三门平调海棠剧团。

  “三门平调是省非遗项目,政府采取购买文化服务等形式,扶持民营剧团发展、传承保护三门平调。”三门县非遗中心主任郑有堆说,通过“送戏下乡”活动,剧团与台州、宁波、温州等部分乡镇签订协议,每年演出500多场。“演出以越剧为主,三门平调作为加演的小戏参加演出,既保证了剧团的发展需要,也将平调艺术送入了山村和海岛。”

  2014年,为了迎接抗战胜利70周年,三门县投入130多万元,邀请海棠平调剧团、省戏曲名家倪东海、陈国良等,创作新编民间历史传奇剧《戚家军传说》,再现戚继光在三门的英勇抗倭故事,2015年8月18日在三门剧院首演,好评如潮,还被省文化厅评为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优秀剧目。

  杨成将没有满足于此,“有生之年,希望能建一个三门平调传承基地,把搜集到的曲牌、剧目、演出影像资料都保存好,一代代传下去。”

标签: 平调|戏剧 责任编辑: 石潇俊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