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观海卫烽火台位置上重建的炮台。宁波方言中有不少抗倭历程留下的遗迹。
浙江在线03月10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应磊)宁波话为什么把蚕豆叫做“倭豆”?
明嘉靖年间,浙江、福建沿海倭寇猖獗。相传有一年蚕豆成熟季节,一群倭寇窜到慈溪海边骚扰,正在宁波指挥抗倭战争的戚继光将军对当地军民下令:不论何人,凡斩获一名倭寇,记蚕豆一粒;待杀退倭寇,看蚕豆多少,论功行赏。以后,宁波人就把蚕豆叫做“倭豆”了。
语言是在某种环境中,因人们的生活需要而产生的。反过来,特定环境必然会在语言上留下痕迹。这种痕迹就像老树的年轮,成为文化传承的一种印记和密码。上面说的“倭豆”,就记录着一段宁波老祖先抗击倭寇的历史。
故乡是什么?乡土乡情乡音。
当游子回到故乡,身处老家的语境,那种亲切感岂止是源于从小的听和说,更因他和这片土地上遥远的祖先们产生了契合。他,回到了灵魂的故土。
今年,海曙区被列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浙江省的调查点之一,将会有一个专家团队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将一些宁波城区方言录下来,成为一个数据库,再进行整理、开发和展示。这项工作需要四名宁波话讲得最地道的人。
保护方言所承载的地方文化
宁波方言数据库建设将启动
小胡是奉化人,他的妻子小刘是海曙人。两个宁波人,但在一起只说普通话,而他们的孩子几乎不会说宁波话。
“我俩虽然都是宁波人,但两地口音词汇上有区别,还是说普通话最方便交流。”小胡告诉记者。
越来越多的人不会使用方言,方言所承载的地方传统文化也面临着灭绝的危机。很多专家学者意识到,方言保护势在必行。
为延续宁波话的历史,宁波方言数据库建设工作即将启动。记者从宁波市语委办了解到,今年,宁波市海曙区被列为“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浙江省的调查点之一,专家团队将通过纸笔记录、录音、摄像等方式,全面采集整理宁波城区方言的原始数据并永久保存,再进行科学整理、开发和展示,以保护宁波方言,并让其可持续地传承与发展。今年在海曙区启动调查采录试点工作。
征集四名宁波方言发音人
得世居老三区,未在外地长住
什么样的宁波方言才是标准的?保护之前必须先甄别。为此,宁波方言数据库需要招募4名宁波话发音人。
宁波方言数据库负责人、宁波大学教授肖萍认为,最正宗的宁波话使用者应该集中海曙老城区范围里,他们保留了最纯粹的宁波人的口语习惯,发音、词汇和别的区域都有所区别。
肖萍教授介绍,必须三代居住老城区,而且家中成员最好也是城区范围的,口音纯正未受影响。
肖萍告诉钱江晚报记者,宁波话主要分为甬江小片和宁绍小片两种,未来,宁波十一个县市区都要分步进行调查,以县域为单位收录方言数据库。余姚的方言收录工作去年已经完成。
以下是发音人招募的要求:
老年发音人,男女各一位,55—65岁,小学或中学文化;青年发音人男女各一位,25—35岁,学历不限。
发音人都得世居海曙、江东、江北等三区(海曙区优先考虑),未在外地长住,说地道的宁波腔,口齿清楚,嗓音洪亮,热爱家乡方言,有责任心,健谈耐心。
最终名单由专家团队确定,届时将根据其工作量给予适当报酬。采录验收合格后,省语委办将向正式发音人颁发荣誉证书。
符合条件并有意向报名者,请于3月18日前,与海曙区教育局胡老师或黄老师联系:87195009、87195721。
最早研究宁波话的是一百多年前几位旅甬老外
爱(AE)、盆(Beng)、潮(Dziao)、烟(In)、是(Z)……
100多年,外国人就是这样学习宁波话的。当时,旅居宁波的外国人因沟通需要,系统研究宁波话,记录、整理了一批宁波方言。他们也是最早研究宁波话的人。
《宁波方言字语汇解》是第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宁波方言工具书,出版于1876年,英汉对照,由美国旅甬传教士睦礼逊主编。全书近560页,分为单字读音表、词典正文、全球地名的宁波读音三大部分。
睦礼逊在前言里说,很多人第一次到宁波时都很尴尬,因为没有一本字典或教材教他们说宁波话。为了方便在宁波的生活,向更多的宁波人传教,他到了宁波后就开始准备,期间收集各类词汇一共花了16年。参与此书编写的另一位传教士那尔敦,在书出版前就过世了。
第一部分单字读音表,是用宁波方言罗马字标音,拼音设计方案参考了《宁波土话初学》及上海话方案,他的方案后来被穆麟德在《宁波方言音节》、《宁波方言便览》所沿用。
《宁波方言字语汇解》正文收录了100多年前宁波方言大量词汇、短句,有些词语现在还在使用。比如名词“眠床、字眼、事体”,形容词“劳碌、着力、辛苦”,动词有“存款、调觉、做生活”等。
宁波话支脉“燕话”源于明观海卫抗倭历程
燕话,又称卫里话,是明代福建云军在抗倭过程中,与观海卫地方语言融合演变的结果。使用者主要分布在观海卫镇西北角卫西村一带,目前仅有不足千人使用。
为何叫燕话?研究者认为,燕话在外乡人听来,很像燕子的叫声叽叽喳喳,只闻其声,不知其意,由此得名。
观海卫建置之初,驻军大多来自余姚一带。余姚同慈溪相邻,很多士兵常私自回家。朝廷看到这个问题,便从福建调兵前来守护,并在当地定居,繁衍后代。燕话这种独特的语言,就是守军带来的福建话同当地方言融合的产物。
卫军在城内驻军扎营,燕话便成了城内的“官方语言”,占据主导地位。百姓要想进城办事,首先得过语言关,因此当时就有“不懂燕话难进城”之说。
随着倭寇的平息,卫所日渐削弱,城池的戒备也逐渐废除,四方乡民陆续进城谋生,集市逐渐形成。到这个时候,城内的士兵才发现,他们以前所说的燕话已不再主流和官方,必须得学会城外话方能适应环境。卫城的西、北二门近海,对外接触较少,燕话的使用时间更长,而东、南二门紧邻城外乡村,对外接触频繁,集市形成较早,那里的燕话更早一些就失去了主导地位,这也是为什么现在懂燕话的观海卫人,大多聚集在老城的西面和北面,也就是现在的卫西村和卫北村一带的原因。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