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施村党支部书记姚吉初正在向群众介绍土地流转后的种植情况。
浙江在线03月10日讯 早春二月,正是一年里播种的好时节。
3月1日,在温岭市新河镇姚施村田头,田成方、路成网,一旁的连片大小棚内,绿油油的西瓜苗长得正旺,嫩绿的茭白苗遍布田头,田野上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这是姚施村土地整村流转出现的新景象。
村里:巧用加减法,增加集体经济收益
这几年,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农业需要集约经营的呼声越来越高。姚施村也同样碰到类似的瓶颈问题。路,究竟该走向何方?
姚施村共有240户、702人,有农田300多亩,村里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数是年老的人。村里的土地,每年要支付各类打水的电费、人工费2万多元。另外,由于种植农作物不一,同一块田地时常出现水田与旱地之争,影响了村民关系的和谐。
去年初,新河镇为了加快土地流转步伐,对流转面积超过95%的村,在温岭市一次性每亩补助100元的基础上,再增加30元的专项补助。
去年6月,姚施村启动了土地整村流转工作。“当时,村两委表示要坚定信心,克服一切困难,实施整村土地流转。召开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形成了共识,然后再做群众的细致工作。”村党支部书记王吉初说。
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村里制定了具体措施。对愿意继续种田的农户,选择一片较好的农田让他们承包,此举得到了种植户的支持。土地流转价格,按照优质优价,以600元至1000元不等的价格签订,最差的低洼地流转价只有每亩300元,从而取得了群众的支持,全村土地流转协议的签订如火如荼地开展。
对一些有想法的农户,村干部们利用亲缘、友缘、业缘等关系,采取一户一策,磨破嘴皮。经过村干部们四五个月的艰辛努力,去年底,全村近300亩水田,98%以上都流转给了村里,首期协议一签就5年。
“这一减一加,村里在土地流转中就可增收6万元。”王吉初说,“明年起我们计划将流转土地统一招标,如果流出价盈余一二百元,村里每年还可以赚到数万元。”
村民:出租的、失土的、耕种的,家家受益
土地整村流转后,村里受益,而农民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吗?他们心里会愿意吗?
“以前,家里的田由于零星出租,找承租人较难,每年经常为此操心。现在以同样的价格租给了村里,地租收入更稳定了。”家里的2亩多土地,以每亩1000元价格流转给村里后,70岁的农民颜梅生感触尤深,他对村里这次的整村流转,是打心眼里赞成、支持的。
以前,姚施村有近30户村民自己种地,在土地流转后,成了“失地不失权、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利”的“双薪”农民,实现了农民增收。
70多岁的农民江小奶,以前种4亩多土地,一年到头种植粮食,农忙时还为找晒场而发愁,每亩田的收入不到700元。“现在以同样的价格把土地流转给村里,自己平时又可以去种粮大户或企业里务工,每天有100多元的收入,一年可多收入万余元。”村民江小奶乐呵呵地说。
愿意继续务农的两户农民,也在土地流转中受益。农民颜梅生,以前种植4亩果蔗,今年,经村里协商,他的4亩果蔗地流转给村里,由村里安排一块他满意的田块置换。他高兴地说:“换另一块地种果蔗,农田的地质、出路更好了。对这样的置换方案,我非常满意。”
承租户:省时又省力,有利于补齐农业发展“短板”
土地流转后,如何才能促进农业的发展?村里启动了河道疏浚的淤泥工程,在不花一分钱的情况下,利用上级的补助资金疏浚了一条河道,加高了流转地地势,对10亩低洼地、坟地进行了平整。规划了一个集水稻、西瓜、茭白为一体的农业特色产业园区,谋划做大做强效益农业蛋糕。
“以前租地,家家谈地租、签合同。现在只要跟村里一谈好价格,就可以种了。”瓜农江冬友说,“今年我们承租了村里的50多亩土地,比跟农户一家一户谈,要省时省力多了,我们也更乐意在这里租地了。”
“由于承包土地的人太多,大家只能分摊了。”村民王吉颖说,这次租到了60亩土地,他计划种植新引进的“浙江三号”茭白。这种双季茭白,亩均收入一般在1.2万元左右,这方田有望成为“万元田”。
村民陈瑞华、陈莲青分别抢租了120亩和30亩。这几天,乘着大好春光,他们正在联系采购种子、化肥,计划在承包地里种植早稻。
姚施村,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通过土地整村流转,特色农业、规模农业、效益农业的幸福愿景,正在一步步变成美好现实。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