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面馆里,一名普通女工操作设备,就可完成削面、煮面、捞面这些活。
面煮好后,会自动倒入碗里
汤良波(图中)一边比赛,一边接受央视《我爱发明》的采访。
浙江在线03月11日讯 一块宽大的板子,一堆白花花的面团,一个中年师傅揪起一个面团,或削,或拉,然后放到一口大锅里煮,再把面条捞起来,放进铁锅里,或炒,或烹。一碗面烧好了,再如法炮制,赶着下一碗……
身为金华人,对这样的场景再熟悉不过。
然而,金华有一个面馆老板不甘整天这样被面奴役,只有初中文化的他,一直在想着怎么用机器代替人工,怎么用机器做出更好的面。十几年来,他投入近百万元,由购买别人的发明到自主发明,由当年的小伙子到现在的中年人,坚持不懈,终于研制出了集削、煮、捞为一体的刀削面生产设备。因为这是目前为止全国首例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刀削面生产设备,日前,央视《我爱发明》栏目组专程赶到金华,采访了他不同寻常的故事。
这个人,就是市区汤里漂面馆的老板汤良波,今年47岁,老家在金东区岭下镇。文/摄本报记者赵如芳
购买发明:5万元买来的削面机成了废品
1997年,汤良波开始开面馆,一块削面刀,一个煤饼炉,起早贪黑,纯手工操作,一天下来累得腰酸背痛,第二天照样开工。招来学徒帮忙,学徒出师后做一段时间就跳槽了,流动性很大。而且,手工削面的卫生状况难以掌控,夏天出汗多,难免会影响面的质量。
到了第二年,汤良波有了点想法,能不能用机器来代替人削面?他开始四处打听,拜访市专利事务所、网上查找,哪里有消息就奔赴哪里,山西、河南、甘肃……几个以面食出名的省都去过了。然而,等他风尘仆仆地赶到,不是人走了,就是机器不在了,或者人和机器都不在了。
2002年,《中国食品报》的一个主编告诉他,甘肃有个人发明了削面机,汤良波再次充满希望地启程。但是,那个发明人不肯在家和他见面,并且放出话来:“想看削面机可以,但得先交钱。”汤良波和他软磨硬泡,第二天,对方终于答应让他看削面机。在其家里,对方准备了一个能削两三碗面的面团,还烧了一小锅水。眼睁睁地看着面团变成了一根根面条,汤良波非常激动,连声叫好,想买下这台削面机。不料,对方开口要价20万元。汤良波说没这么多钱,对方回应:“等你有钱了再说。”怏怏回到金华,汤良波不死心,一次次打电话过去沟通,最终以5万元的价格将削面机买了过来。
汤良波激动地把削面机搬进厨房,却发现这不过是一块废铁,虽然曾眼睁睁地看过它削面,但只能削一点点,远远不能胜任商业化操作。说白了,这台削面机只是在理论上可以削面,就像一把玩具枪一样,真正上了战场打不了仗。
自主发明:过程艰难结果喜人
吃了亏,上了当,汤良波没灰心。他想,这削面机有缺点,那就改进。于是,他从2003年开始琢磨怎么改良,用了将近3年的时间,终于改良成功,削面机削出来的面,能供3只锅煮。于是,他给自己发明的削面机申请了专利。
如果要人工削面,必须要请男员工,有了削面机,人力成本确实省了。但很快,汤良波又发现,人工煮面捞面也有缺陷。比如来了3个客人,要烧3碗面,但员工用削面机削了5碗面,两碗就浪费了;再比如,面煮好以后,分配不均,有的碗里面多一点,有的碗里面少一点。怎么让面既不浪费又分配均匀、烧煮程度规范标准?汤良波又想到了发明机器。
四五年前,汤良波在网上搜视频,借鉴了生产方便面的机器,把想法告诉江北一个厂家,让其帮忙做了一个条形的煮面、捞面设备,他把这个称作第一代刀削面生产设备。结果发现,这个发明在原理上是可行的,但在结构、外观、体积、耗能方面不够完美,以失败告终。
怎么办?怎么改进?一次,汤良波和朋友在劳动路上的一家店门口闲聊,心事重重,一直在想着怎么改进设备。他的眼光落在了路面的一个窨井盖上,盯着窨井盖,他突然获得了灵感,把刀削面生产设备改成圆形不就解决了吗?就像雨伞那样,一根伞骨对应一碗面,只要伞架转动,面就可以一碗一碗地烧来。
有了灵感,汤良波立马找到那个厂家,再次把想法告诉他们。去年4月,第二代煮面、捞面设备出炉了。这次,设备的直径有1.9米,煮面篮有18个,功能上也比第一代有了很大进步,但依然耗能,光把锅里的250公斤水烧开就有点麻烦,夏天一个月的电费就要1.8万元,这样的开支对一家面馆来说太庞大了。
接着改进。去年,第三代设备推出,直径再次缩小,只有1.2米,盛装的水也减少到了80公斤,煮面篮有12个,煮面、捞面技术也非常成熟。多年努力终于成功!
昨天,在面馆,汤良波向记者介绍了第三代设备的构成和原理。整套设备由一个蒸汽发生器、一个数控设备、一台削面机、一个煮面捞面大锅构成。蒸汽发生器用来烧大锅里的水,数控设备就像一台电脑,水烧开以后,在数控设备上输入需要削面的碗数,然后把面饼放进削面机,削出的面条会自动分成相应的碗数,每一碗进入大锅里的一个煮面篮,一个煮面篮装好面以后,间隔十几秒,下一个煮面篮会自动凑到削面机的出口,接下一碗削出来的面,如此循环。等第一碗面在水里煮3分25秒后,第一个煮面篮会自动转回原位,煮面篮上相对应的一根杆子就会把煮面篮提起来,把面倒进锅沿边的碗里。这样,只需要一个普工学一个星期,就可以掌握这套设备,烧出一碗碗面。而且,面条粗细均匀,数量一致,生熟程度也一致。
有了这套设备,汤良波省力很多,在汤里漂面馆,记者没看到男员工,清一色全是女员工,据说流失率也很低。汤良波多年的心愿终于实现,但他还不满足,准备再改进,生产第四代设备,做得再小巧精致一点。
对于第三代设备,汤良波再次申请了发明专利。
回首:不走弯路就找不到直路
央视有个《我爱发明》的栏目,去年,汤良波向他们推荐自己的发明专利,并按要求寄去了相应的证书材料。看到汤良波的发明,《我爱发明》栏目组工作人员说,这个削面机集“削、煮、捞”于一体,自动化程度之高在全国没有第二例。上周,栏目组来金华拍摄,了解汤良波的发明之路,并让他操作机器与人工比赛,看看谁削面又快又好。在操作第二代设备时,汤良波稍逊一筹;操作第三代设备时,汤良波略胜一筹。
由于比赛场地在人民广场,众多市民围观了比赛过程,再加上央视来采访,这下,很多人了解了汤良波爱发明的故事,很敬佩他的创新和钻研精神。甚至有人预测,央视在5月前播出这期节目后,汤良波和他的发明肯定会火。只有汤良波知道,今天的一切来得多么不容易。
在购买设备做发明时,汤良波有过很多挣扎,也作出过不少牺牲。有一年,江北开出一个楼盘,一个朋友摇到了号,想转让给汤良波,他却谢绝了,理由是买设备更重要。这些年,为了捣鼓削面、煮面的机器,他不知经历多少失败,光“废铁”就堆满了一个大厂房。
如今回首发明之路,汤良波觉得,过去的弯路其实没有白走,不走弯路,就找不到直路,创业就是要摸爬滚打。而且,从长远来看,用机器代替人工这条路肯定没错。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