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设计团队的答案:它让产品开启新面目——
浙江在线03月1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陈淡宁)在中国设计智造大奖(后简称DIA)公布的280件入围作品里,浙江大学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博士王冠云,一眼就看到了那串“201600635”的数字——这是他作为项目组联络人向DIA组委会提交的设计作品“会呼吸的衣服”的参赛编号。
“会呼吸的衣服”的英文名字叫“Second Skin”,直译过来的意思是“第二层皮肤”。
它的参赛说明中这样写道:“……该衣服的神奇之处在于:衣服上的‘鳞片’能够自动感知皮肤温度和湿度,当身体发热、出汗时能迅速作出响应,通过自动的开合,达到最佳的透气性,从而保持体温处于最舒适的状态。”
这件设计作品的所属方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王冠云两年前作为该实验室的访问学生,参与到这个设计项目中。
“虽然作品写着属于MIT,整个设计制造也是在美国完成,但我们的概念提出、互动设计和制作人姚力宁,生物技术和材料科学支持王文,包括负责工业设计和制作的我等几位团队核心成员都是中国人。”王冠云说。
目前这两件衣服还留在美国,王冠云正在请人帮忙把衣服寄过来:“因为已经入围DIA初评,接下来的复赛中需要提交作品实物。”
他们不介意研发过程公诸于众
周五下午4点,浙江大学曹光彪科技大楼东楼的一间实验室里,我见到了王冠云。
在实验室的一角,我看见一个方正明亮的架子,几片彩色的乳胶摆在架子上。“这个架子其实是个3D打印机,用它当架子一方面是它亮,另一方面这个板会发热,材料遇热变化会比较明显。”王冠云走到架子边,用手边的加湿喷雾对着乳胶轻轻一喷,紫色的乳胶片迅速地卷曲了起来,而红色的乳胶片则没有任何变化。
“这就是‘会呼吸的衣服’的原理。”王冠云说,“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发现了一种细菌,它会根据相对湿度的变化收缩和膨胀,我们将这种细菌制成涂料,涂抹在乳胶上,让细菌的变化促使乳胶发生形变。”
“我现在能给你看的只有这个简单的样本。在现有条件下,我没办法重新做出那样一件衣服来。”王冠云耸了耸肩。
即便是作为整个团队的核心成员,即便是完全了解衣服的设计构造和原理,王冠云也无法轻松地“复刻”出这神奇的衣服,“在整个设计中,我的主要精力是投入在将涂料涂在衣服‘鳞片’上的部分。这种涂装对涂料的量有很精准的要求。多一点,少一点,都会影响到‘鳞片’的开合。而如果是纯手工去涂,一定会有偏差。为此,我改装了一台3D打印机,通过电脑的计算与程序让机器进行涂装。因为涂料里的细菌都是纳米级的,非常小,因此对喷头精确度的要求就变得非常高。在MIT时,因为有赞助商和学校的经费支持,我们都是直接购买一些昂贵但高品质的元器件和模块。”王冠云说,“现在我有要在这边把机器还原出来的想法,也在和一些做模块的厂家接触,不过可能还需要挺长一段时间的。”
在实验室,王冠云给我看了“会呼吸的衣服”的宣传视频,视频中,团队成员一一登场讲述原理与思路,“这视频在许多网站上都能看到。”
他和他的团队似乎并不介意把自己的想法和研发过程,展现在公众面前。他们相信,即便有人获取了这些信息,也无法剽窃他们的成果。
“DIA这个比赛的名字挺有意思,”王冠云说,“‘智’是思考和想法,而‘造’是研发和生产。这实在太符合我们这件作品的定位。当一件作品还只是停留在‘概念设计’的阶段时,作品的完成度只有30%,而当它经历过后期那70%的研发和生产,最后呈现出来的时候,才是100%的。”
这些年轻的新匠人们非常清楚,“智”与“造”如果只占一样,就无法规避被山寨的风险,可当“智造”合二为一时,它便成了这些新匠人们眼中,无法被“山寨”的秘诀。
他们选择结伴而行
在作品的介绍短片中,第一个镜头就是这件神奇衣服的灵感来源——那是一枚松果,在湿润的空气里鳞片紧闭,当空气慢慢变得干燥时,松果的鳞片又缓缓张开。
“设计的很多灵感,其实都是自然给予我们的,”王冠云说,“我们并不比自然来得更聪明。比如这款衣服上的这种细菌,就是自然的提取物——它的来源是日本的纳豆。现在想起来,当时在实验室里第一次接触这种材料的气味时……实在有些接受不了,太臭了。结果十几个月接触下来,居然也习惯了,挺不可思议的。”
“另一个不可思议的是,在参与设计这件作品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过‘跨学科’会跨得如此之远。”王冠云说。
“会呼吸的衣服”的设计团队是平均年龄在28岁的学生,他们中有学生物材料学的,有学工业设计的,有学交互设计的,有学服装设计的,甚至还有建筑系的学生。“每一个参与其中的成员,都是自己领域的领先者,并且主动参与到项目之中。我们打破了传统的分配任务式的合作方式,每个人都从自己擅长的领域,为设计提出新的思路,或者解决方案。”王冠云说,“比如说,作为整套设计的基础原理,是由学生物材料学的王文提出的。当时我们已经确定使用这种从纳豆中提取培养出来的细菌,但是,以纳米为单位的细菌实在太小,为了采集它变形的数据,按照以往的方式,所有的量变都需要手工记录和运算。但我们的另一位学建筑参数化设计的成员,用他的方法设计了一套程序,使得王文只需要拍摄下不同剂量的细菌作用于材料上的图像,然后电脑可以直接识别图像的角度,并将运算结果直接导入Excel表格中。”
回想起在MIT的那些日子,王冠云能清楚地记起每一次的头脑风暴中,那些在圆桌上不断冒出的新鲜的念头:“我们想过将这种材料应用到窗帘上,可以让窗帘根据外面的光照和温度自动调节透光度;也想过将这种材料应用到女孩子的面膜上,可以在水分蒸发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自动卷曲脱落;我们甚至还想过,将这种细菌进行改良和培养,将来涂一点在手上,它会自然而然‘长’成一只完全贴合你手部尺寸的手套等等……”
王冠云说,“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学科背景和生活经验,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加入到这个设计中的,我们不再孤独地徘徊在自己的知识领域里,而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我们的知识和点子深入下去,并最终让它呈现出来。”
然而,“呈现”二字却并不是如说出来的那般轻松,王冠云把这个阶段形容为“整个设计中距离最长的一段路”。他们克服了许多的难关,从衣服基础材料的选择,到多种材料用怎样的方式拼接融合在一起,从研究人体那些部位更易出汗发热,到研究衣服到底应该离身体多少的距离才可以保证既不蹭掉涂料,又能体现“呼吸”的效果。王冠云笑说,这些困难是可以用“不眠之夜”来计算的:“我自己最长的一次通宵记录是四天三夜没有睡觉。有时候自己想想也挺吓人的,而团队里的那些女孩子们也很‘疯’,我记得有一次,刚通宵把问题解决完,我问一个女生,你不去休息么?结果她眨眨眼睛,跟我说,她刚喝了一杯咖啡,现在特别精神。”
“团队合作,敢想敢做。”这是王冠云这个理工男对整段设计经历的最精简概括。这些年轻的新匠人们,清楚地知道,自己领域里的难题换一个领域是可以被轻松化解的,于是,他们选择结伴而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