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近百名志愿者历时三年完成北仑发展口述历史书籍
2016年03月28日 16:16:17 来源: 宁波晚报 记者 徐叶

▲在新书首发仪式上,该书志愿者们戴上了胸花。

图片由蒋晓东提供

   浙江在线03月28日讯 一张旧照、一件老物、一段回忆,呈现的并不仅仅是个人的喜怒哀乐,而是整个城市发展留下的痕迹。在北仑,近百名志愿者自发组成了“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队,他们历时三年多,采访记录了“城中人”的种种经历,共同完成了折射城市变化的《见证———20位市民口述北仑30年变迁》一书。

  昨日,该书在北仑档案馆举行了首发研讨会,书中的口述者也作为嘉宾来到现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的时刻。

  孩子的茫然令她心中一动

  在昨日的活动现场,散发墨香的500册书籍首批到位。发起人蒋红兴奋地介绍起该书的“前世今生”,和她一样,很多志愿者都很激动,就连到场的市民也深受感染。

  据介绍,《见证》一书是在北仑档案馆、北仑新碶街道牡丹社区主导下,由民间组织“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队独立完成的。全书共计40余万字,200多幅照片,是我市乃至浙江省第一本由志愿者独立完成的社区口述历史类的图书。

  不过,很多人想不到,创作该书的想法源自生活中一个细节。据了解,已到中年的蒋红是从事城市建设档案工作的,或许是工作关系,也可能是该年龄层的心境使然,她特别在意这个城市的变迁。四年前的一天,蒋红和儿子一起散步。“还记得吗,你原先读初中的学校就在这里。”看着眼前高楼林立的居民小区,儿子却是一脸茫然。蒋红说,当时自己的心里就“咯噔”了一下,没想到儿子记忆中的母校已被“删除”了。“长此下去,曾经的城市模样就会被大家淡忘,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作为一名城建档案工作者,蒋红心中突然燃起一股激情,她觉得应该把城市成长的足迹记录下来,留给后人。

  凭借专业优势,蒋红设想用照片、录音、录像等手段来保存这个城市的点滴变化。“声像档案,能给人一种翔实、直观的感受。”不过蒋红也深知,仅仅依靠一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

  近百名志同道合者汇聚一起

  2013年8月4日,“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在北仑区第一高楼广隆金融中心顶层宣布成立,首批成员仅10人。当天,登上第一高楼的志愿者是:蒋红、张兴赟和周云帆。有趣的是,周云帆正是蒋红的儿子,而张兴赟也是蒋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邀来的。

  团队成立之前,蒋红无意中得知北仑区中提升办公室张兴赟老师常年坚持拍摄中提升变迁,就邀请他一起收集城市印象,张老师举手赞成。8月4日恰逢周日,蒋红拽上高二暑假在家的儿子周云帆,和张老师一起,登广隆金融中心顶,举横幅宣布“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成立。

  组织成立了,可是帮手如何招募?“我们靠的是热情、兴趣和奉献精神。”蒋红说,自己希望从志愿者俱乐部中寻找志同道合者,但没想会这么多,更神奇的是,但凡接受采访者,最终都成了该活动的志愿者。

  原来,蒋红所住的牡丹社区拥有一个“老牌”英语俱乐部,“长跑”14年以来,已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少热心志愿者,彼此联系十分紧密。当蒋红这名活跃者在QQ空间里输入文字:“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致力于挖掘、保存北仑城市印象记忆,开展口述历史研究,积累并开拓北仑历史文化研究资源,为城市建设发展服务”时,很多人转发,并将信息贴到北仑热门网站。

  8月5日,也就是“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志愿小组”成立的第二天,该工程专设了QQ群,一群志同道合者应“英雄帖”而来,其中不少群友后来成为这项工程的“中流砥柱”。目前,该群友已达200余人,不光有新老北仑人,还有不少国际友人。

  热情志愿者艰辛采访路

  志愿者大多是单位的骨干,工作强度本就很大。不过凭着一腔热情,他们还是坚持了下来。据粗略统计,在这三年多时间里,志愿者选取了20名口述者进行采访,累计采访时间超过一千小时。其中,对智利外教爱心人士罗丽娜的采访就耗费了将近100个小时。

  时间到底从哪里来?该书编委之一蒋晓东是一名摄影发烧友,为了此次活动,他前后拍摄照片不下40次;书成之后,他又做校对,前后看书不下30遍。也就是说,在短期内看了1200万字。

  这名精力充沛的男子也忍不住“吐槽”,在无经验、无指导、无采访经费的情况下,不仅搭上了节假日甚至还有工作日晚上的时间,可见功夫下得深。他说,和自己一样,但凡热心此事的志愿者们,都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倔劲儿,即便贴钱贴时间贴精力,也要把采访做到位。

  “开车的经常是胡文晗,为了这事,她都成了女汉子。”据了解,胡文晗是在北仑一家企业工作的中年女子,平日就热心公益,她加入该项活动的初心就是,“想留下一些真实的老百姓历史,当然一部分原因是老朋友在一起做口述,很开心又长见识,好玩!”

  在镇海工作的胡志刚是市作协的成员,平日工作十分繁忙,不过一篇内刊作品《故乡的碶》让志愿者团队“瞄”上了他,并点燃了他在这方面的激情。从此加班加点也成了胡志刚的家常便饭。

  志愿者罗比(Robbie)是一位来自美国的外教,因为家住高层,视线很好,就每周定期站在阳台上拍摄,记录着眼前的城市变化进程,补充到“资源库”中。

  录音整理中为听懂一句本地老话会反复琢磨个把小时;遇到口述内容与史实有偏差,为核对一个地名伙伴们讨论一周;后期编辑仅口述标题就推敲了半年;为配图有时只能软磨硬泡“挖”出老底子照片或不辞辛苦上门重拍;照片整理往往熬夜到凌晨才收工……整理口述档案又是件磨人又痛苦的事,但这也是志愿者们珍贵的记忆。

  作为该书主编的蒋红不禁感慨:“三年《见证》采编是自己接手的最苦、最累、最不易的志愿服务!”

  朴素的讲述者,历史的见证人

  一本见证北仑发展30年的口述历史,到底采访了哪些人?

  有入选《当代浙江教育专家名人大辞典》,曾任《小港镇志》编辑,教书育人44年的陈性立老人;有见证北仑报业发展,圆了新闻工作之梦的老报人翁大毛。有以剪纸、做虎头鞋闻名的方永年、乐翠娣恩爱老两口。还有市民十分熟悉的励志妈妈闫丽,从老家来到北仑后,付出了200%的努力,从一个修鞋女工实现华丽蜕变,追梦成为一名培训机构的英语老师……他们的经历,见证了北仑经济、文化、教育、社会等各方面的发展,成为“正史”之外人们了解过去最鲜活的材料。

  温州大学口述历史研究所所长杨祥银在该书的序中点评道;“在某种程度上,《见证———20位市民口述北仑30年变迁》与北仑城市声像记忆工程就是口述历史公众化的有益尝试与积极探索……由于其共享意义,口述历史能够给予一种地点或时间的归属感。”

  或许没有专家的理解高度,但是昨日在现场的市民确实很喜欢这本书。有不少老人表示,看到这样的书感到十分欣慰,这不仅让老人们的故事产生了价值,也让老人重新感受到了与这个城市最紧密的连接。

  而那些在异国他乡打拼的人们,这个城市给了他们很多希望,那些成功改变自己命运,从而也影响城市发展的小人物,给了他们追梦的原动力。对本地普通市民而言,从这本书中,很容易就找到与自己的关联,那些熟悉的地名、学校,还有曾经接触过的人与事。

  而通过采访,志愿者们也得以成长。重温历史,不同的人们总能顺利找到与自己契合的部分。蒋红的儿子小周,喜欢政史,从小没吃过苦,想法多,实践少。如今的他已是某大学政治系的大二学生。当时,跟妈妈一起参加活动的初心是“尊重个体,培育社会公民意识,口述历史能帮助人们更好地反思践行。”如今,他以一名政治学大学生的眼光审视,认为该书具有“地方史料价值”。

标签: 口述历史 志愿者 北仑 责任编辑: 朱婧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