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浙江育供秧新技术补齐农业机械化短板 助阵"机器换人"
2016年03月29日 18:58:39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 记者/张冰
【摘要】 “秧苗长得很均匀、很粗壮,抗寒性也好,每亩地育秧成本比以前少了十几块!”站在田埂上,浙江诸暨63岁的种粮大户楼旺德对这批通过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技术培育出来的秧苗连声称赞,今年的水稻收成指日可待。
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技术在全国推广。

  浙江在线诸暨3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张冰 通讯员/高晓晓 编辑/马丽红)“秧苗长得很均匀、很粗壮,抗寒性也好,每亩地育秧成本比以前少了十几块!”站在田埂上,浙江诸暨63岁的种粮大户楼旺德对这批新技术培育出来的秧苗连声称赞,并表示今年的水稻收成指日可待。这就是浙江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技术。

  2016年,浙江计划力争实现粮食总产量800万吨。这项育供秧新技术不仅打通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任督二脉”,也为实现粮食总产量的目标注入新动力。

  工厂化育供秧 补齐水稻生产机械化短板

  “叠盘暗出苗”,也被称为“1个育秧中心+N个育秧点”的育供秧模式。即由育秧中心完成育秧床土或基质准备、种子浸种消毒、催芽处理、流水线播种、温室或大棚内叠盘、保温保湿出苗等过程,再将针状出苗秧连盘提供给用秧户,由用秧户在炼苗大棚或秧田完成后续育秧过程。

  2015年,浙江在诸暨、鄞州、余姚、瑞安等八个县(市、区)各建立一个示范基地,示范应用3.4万亩,带动全省推广叠盘暗出苗技术83.6万亩。

  “机插育秧一直是水稻生产机械化过程中的一块短板,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就是传统的机插育秧都是技术水平低,秧苗质量差,而且容易受到天气等影响,出现烂种烂秧死苗。”浙江省粮油产业技术团队首席科研专家、中国水稻研究所首席专家朱德峰说,为了研究和完善该技术,专家团队进行了6年的不懈努力,创新了水稻机插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技术模式。目前,该项技术模式已向全国推广。

  育供秧技术模式解决了水稻机插育秧的难题,无疑是补齐了这块短板,也为水稻生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新模式和途径,打通了水稻生产机械化的“任督二脉”。

  朱德峰告诉记者,工厂化的育模秧式温度和湿度都可以控制,新技术让水稻成秧从原来的6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80%,秧苗也更加均匀、粗壮。通过“机器换人”,育秧成本可以节省15%左右,而且大大降低了育秧过程中可能遭遇倒春寒等不利天气的风险,为水稻生产提供了新模式。

水稻叠盘暗出苗育供秧技术让育供秧能力大幅度提升。

  一个基地服务万亩稻田 晚稻每亩增收两三百斤

  今天,在诸暨山下湖镇育秧中心,来自全国18个水稻主产省的专家现场观摩了新的育供秧技术模式。

  当地新桔城粮食专业合作社社长詹相苗介绍,在运用新技术以前,每批秧苗的育秧时间大约是四到五天,现在两天就能完成一批。采用新技术育秧后,早稻种植时间从原来的4月下旬可以提高到4月中旬,晚稻种植也能相应提早十天左右,这将大大影响晚稻的产量。

  詹相苗的说法得到种粮大户楼旺德的证实。他告诉记者,千万别小瞧这十多天,提前种植的晚稻每亩可以增收两三百斤。

  与此同时,新技术也让育秧中心育供秧能力大幅度提升。据詹相苗介绍,与传统玻璃温室比较,立体空间叠盘数从6盘提高到40盘以上,而且出苗秧秧盘运输可以叠盘,运输成本下降,供秧范围大幅扩大。“原来一次只能培育供160多亩稻田使用的秧苗,现在可以培育2000多亩。”詹相苗说,现在一个服务中心可以为一万亩稻田提供秧苗。

  “水稻育秧由于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高,使得机插成为瓶颈。新技术体现了现代农业信息化、机械化的先进性,这也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已经是第二次来参观学习的江西省农技推广总站副站长程飞虎说,江西现在正在建的工厂化育秧基地,正是学习的浙江模式。

诸暨市水稻信息化叠盘暗出苗炼苗区。

责任编辑: 马丽红

标签: 农业|机械化|机器换人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