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06日讯 (钱江晚报见习记者 郎擎宇)浙师大校庆雕塑让同学们很崩溃:这些飞舞着的大蚯蚓是什么鬼?
面对接踵而来的争议,设计者之一昨天接受本报记者专访并回应。
你只看到了它的风中凌乱
却忽略了下面的笔直有序
由此体现出的包容与多元,才是设计的初衷。
“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我的内心其实是有点崩溃的。”一位浙师大在校学生这样形容自己看到“师颂”雕塑的第一印象。
“师颂”,是浙师大60周年校庆的献礼雕塑。不过,因为造型另类奇特,雕塑还未完工就火了,围观的师生来了一波又一波,社交网络上对这座雕塑的讨论也早已铺天盖地。美杜莎的头发(希腊神话中的蛇发女妖)、飞舞着的大蚯蚓、冲天蛆、挥舞的八爪鱼……各种“开脑洞”的外号传遍校园,取花名的同学们一点儿也没有手下留情,更有人调侃“像麻花,看了挺想吃的”。
面对接踵不断的争议,这座雕塑的设计者之一、浙江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郑军德教授昨天接受本报专访,解密雕塑背后的设计理念。
弯曲的顶端代表师大经历的风雨
上乱下直则代表活力与有序并存
浙师大新文化广场的东北角,两条主干道交汇处,正是“师颂”雕塑的所在地。
和网传图片差不多,数十根管子笔直地插在地上,每根都有两三人高,顶部呈现出不规则的扭曲变形。由于还在施工进程中,管子外面都包裹着一层黑灰色的绒布,远看像一片黑压压的树林,近看的确神似一群舞动着的巨型蚯蚓。
但和网传图片不同的是,雕塑前装好了一块红色标识,这是浙师大60周年校庆的专属LOGO。
其实,这座雕塑浙师大和韩国方面合作设计的,除了郑军德教授,另一位设计师是韩国国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李雄培教授。“雕塑从设计到定稿用了一个月时间。”郑军德介绍,雕塑由60根不锈钢管组成,最高点有6米,最低点有3.5米,主体部分的颜色其实是红色的,只不过现在被绒布遮挡住了。
至于雕塑的另类造型,郑军德解释,这是表现一种风吹过的感觉,象征着60年来师大经历的风风雨雨。而雕塑下半部分笔直而有序,与上半部分凌乱的造型配合,主要想表达师大活力与有序并存、包容多元的校园氛围。
他还告诉记者,虽然雕塑上半部分看起来凌乱,但绝非随意而为,弯曲的朝向和角度,都考虑了整体美感,后期施工也是严格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到时候每根管子的顶端还会装上LED灯,只要有人走入这座雕塑,灯的颜色就会发生变化,互动性也是这座雕塑的一大特点。”他说。
有争议是好事
包容与多元本是设计初衷
当记者提出这座雕塑所引起的争议时,郑军德的回答倒是很平静:“有争议很正常,这是我们设计之初就预想到的。能听到不同的声音和多样的解读,正体现了师大开放多元的文化,从这个层面来说,这就是我们的设计初衷。”
郑军德直言,作为一件抽象的现代雕塑作品,人们有不同的看法和解读才是正常的。他觉得,自己的作品能让观者有表达的欲望,反倒是件好事情。
据了解,浙师大60周年校庆在即,目前校园里还有另外两件献礼雕塑,一件是27年后重建的“狮身人面像”雕塑,属于旧题材,运用现代雕塑的语言重新表达;另一件是与校园主雕塑孔子像相呼应的浮雕,表现了6个关于孔子的典故,属于传统雕塑。
郑军德说,大学的精神正是鼓励创新与尝试,雕塑作为大学校园的一部分,不论是前卫还是传统,只要与周边环境相匹配,能够体现一所大学的文化特性,就是一件好的作品。
雕塑将于本月11日完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