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宁波 正文
吟诵:重拾开启国学经典大门的钥匙
2016年04月08日 10:08:14 来源: 宁波日报 记者 周燕波 朱尹莹

  “诗词歌赋迎新春”活动

  蒋思豫(中)与采录小组工作人员交谈

   浙江在线04月08日讯 自古读书皆吟诵。吟诵,是中国人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读书方式,作为中国古典诗词的活态呈现,吟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吟诵者以汉字四声调依字行腔,在感受汉语平仄起伏、抑扬顿挫的美感的同时,领略诗文所蕴含的丰富情感,由此引发心理上的共鸣。

  然而,吟诵这种传统的读书方式经过一个世纪的消解,渐渐远离中国人的读书生活,时至今日竟陷入濒临失传的境地。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文化、教育界学者意识到吟诵在国学经典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并大声呼吁国民传承、推广这种传统读书方式。

  在宁波,有一批醉心于国学教育的志愿者,近几年来不辞辛劳地做着挖掘、传播、推广吟诵文化的工作。在他们的推动下,3月24日,宁波市吟诵学会终于成立,填补了宁波在吟诵传承与推广领域的一个空白。

  发现被遗忘的吟诵之美

  市吟诵学会首任会长马颖会是一名园林高级工程师,受家庭熏陶,从小酷爱古典诗词文赋。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见了一位吟诵者,感受到了这种古典阅读方式的独特美感,从而燃起了学习、研究吟诵文化的热情,随后她又走上了致力于挖掘、传播、推广吟诵文化的志愿者道路。

  她说,大概是十四五年前,她在七塔寺参加一个中秋茶艺雅集活动,有幸遇到了台湾著名禅者林谷芳先生,林先生在现场清吟苏东坡的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马颖会心里顿时涌出一个强烈念头:“太美了!我也要学吟诵。”然而,她打听后发现,当时在宁波,吟诵还处于一片空白,不要说吟诵社团组织,连会吟诵的人也几乎无迹可寻。

  之后,她开始召集周围一帮同样喜爱古典文化的朋友,经常聚在一起搞搞吟诵沙龙之类的活动,享受吟诵带给他们的优雅与美丽。

  2011年,她得到一个信息:北京将举办一个国学教育论坛。她觉得这样宝贵的学习机会不可错失,于是自费赴京前去参加。在论坛上,她听专家、学者侃侃而谈中华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吟诵,强烈地感受到吟诵在学习与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2012年,为了提高自己的吟诵水平,她再次赴京参加中华吟诵学会与首都师范大学合办的吟诵培训课,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许多吟诵的历史、文化知识。这次培训让她有机会认识了全国研究、推广吟诵的专家、学者,尤其得到中华吟诵学会这个全国影响力最大的吟诵组织的指导。

  其间,她还了解到全国已有一些城市在推广与传播吟诵,比如省内的温州已经走在前列,这促使她下决心投身于推广吟诵文化的公益事业。2013年,她与东南书画院合作,借那里的场地开设国学公益讲堂,每个周末她都要过去讲学。因为是公益讲堂,不收学生一分学费,别人感到费解:“你不收一分钱,还投入这么多时间、精力,不是亏了吗?”马颖会笑笑说:“我太喜欢吟诵了,如果自己一人吟诵,或许会引起周围异样的眼光,现在有了这个课堂,我可以享受跟孩子们一起吟诵的快乐,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还要感谢这些孩子们,是他们陪着我一起吟诵传统经典诗文。”

  担任吟诵学会名誉会长、理事的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如安也是宁波仅有的数十位会吟诵的人之一。他说,自己与吟诵结缘最早是在童年时代。他是北仑大榭人,小时候经常听众多鱼贩子走街串巷叫卖,其中有一位中年鱼贩子喜欢用吟唱的方式叫卖,那抑扬顿挫的叫卖声调让人觉得特别有韵味。“这大概是我的吟诵启蒙吧。”1981年,他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就读,教《宋词》课的老师恰好擅长吟诵,这样他得以正式拜师学习吟诵。1985年,他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宁波师范学院任教。在宁师院,当时有胡绳系、贺圣谟、季学源等古学功底深厚且会吟诵的老师,学院内吟诵氛围较浓,他也得以继续把吟诵爱好延续下去。

  20世纪80年代后期,张如安在宁波第一个把吟诵引入课堂教学。“不过,一开始学生的反响并不好,主要那时候大家受‘倡导说普通话’的社会潮流影响,所以有点排斥吟诵,认为吟诵怪腔怪调,不好听。”10年后,张如安感觉情况有了很大改观,对吟诵感兴趣的学生越来越多,而且学生们对他的教学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学生听了他的几种吟诵调后觉得还不过瘾,要求他再增加吟诵的调子。“虽然不能做到每首诗词赋用不同调子加以吟诵,但学生的要求也促使我学习全国各地的吟诵腔调,然后加以南北融合,比如我曾试着把福建的闽调、江苏的唐调及宁波方言调相结合来吟诵,受到学生的欢迎。”

  张如安介绍,21世纪初以来,宁师院就承担了全市中小学语文教师的吟诵培训教育,他任培训老师。后来全省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点也设在宁师院,这项培训工程持续了六七年。他说,如果这些经过吟诵培训的教师回到学校,再把吟诵引入课堂教学,将会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文的兴趣。张如安回忆,他的一位学生向他学习吟诵之后感慨道:“我现在总算明白了以前爷爷念念有词的样子就是吟诵。”

  抢救失落的吟诵之声

  马颖会说,在诗词文赋中,语言讲究声音的高下、长短、疾徐、抑扬、顿挫及其他变化,优雅而自然。情感不一样,心态不一样,吟诵出来的效果也会不一样。然而,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当下吟诵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困难。目前全国只有几千位读过私塾旧学的老人还会吟诵,但他们大多散落在民间,最年轻的吟诵者也已是年逾古稀,所以抢救吟诵文化的工作刻不容缓。2013年起,马颖会就带领志愿者团队,投身到传统吟诵文化的挖掘、抢救、恢复及推广工作中。他们利用业余时间寻访到宁波地区70岁以上懂得吟诵的老先生数十位,并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吟诵进行了采录,采录对象中就有已驾鹤西去的百岁老人蒋思豫老先生,其他还有甬上文化名人沈元魁、贺圣谟、季学源、谢君度、谢品群、张如安等。

  在这些音像资料中,马颖会觉得最宝贵的是前几年找到了宁波早期学者全世垣在甬江女子中学讲国文课的一段原始录音。这段录音时长近半个小时,音质清晰,录音带一直保存在宁波的一位老先生手里。马颖会他们听到消息后如获至宝,立马登门拜访,转录了这段历经百年的原始录音。录音的内容就是全老先生在给学生讲解《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弭谤》一文,他以地道的吟诵讲解这篇文章,并且还讲了朗诵与吟诵相比所存在的缺憾与不足。“听到这样的吟诵声音,我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真的非常宝贵。”

  2014年,志愿者团队在镇海拜访世纪传奇人物蒋思豫先生,录下了他的吟诵之声。仅仅隔了一年多,蒋思豫先生溘然长逝。说起这事,马颖会显得心急如焚:“这些人真的是走一个少一个,时间等不起啊!”所以,她感到这项文化抢救工程是在与时间赛跑。为此,她在吟诵学会成立仪式上大声呼吁:如果您身边有上过私塾或有家学传承的老先生,或者其他相关信息,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专业的采访、录像工作。通过整理研究,将宁波乃至江浙一带的传统地方方言吟诵保留下来,传承下去。

  据马颖会介绍,目前他们已经采集到宝贵视频、音频资料600多分钟。这些资料上交给中华吟诵学会后,得到了他们的肯定,有些资料被认为极有价值,中华吟诵学会的人还专程来宁波对一些吟诵老人进行深入采访、调研。

  吟诵中感受汉诗文之韵

  张如安说:“吟诵就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最普遍、最大众化的读书方式,很遗憾,经过一个世纪的中断之后,现在吟诵却变成一项极其小众化甚至面临失传的艺术。”据他介绍,吟诵文化在日本、韩国的传承一直比较好,如日本吟诵学会有几百个,会员有数百万人。“现在,国内一些城市已开始复兴吟诵,但据我所知,浙江在这方面相对落后,宁波开展吟诵也是最近几年的事,希望学会成立后能有所建树。”

  提到学会未来的目标计划,马颖会说,学会的第一批56位会员,将是今后传播吟诵文化的种子。学会将通过专业讲座、读书会、吟诵沙龙、吟诵进课堂、社区吟诵展演等多种形式,做好传承、学习及推广工作,并积极推介、引进国内优质吟诵和国学教育资源进入宁波,承担起吟诵教师培训任务,把吟诵重新引入课堂,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领域,让校园重现吟诵之声。

  现在宁波部分学校已把吟诵引入课堂教学,比如宁波广济小学就是较早引入吟诵教育的小学,受到师生及家长的欢迎。还有鄞州高级中学教师楼一家也积极宣传、推广吟诵教育,在她的影响和推动下,学校里还成立了吟诵社团,几年下来成果初显,吟诵成为该学校的一项特色教育。楼老师自己也成为吟诵学会的骨干成员。

  据悉,吟诵学会今后将邀请宁波古诗词研究专家、有代表性的吟诵老先生和吟诵爱好者,组织沙龙活动,通过这种口耳相传的传统学习方式,保证传统吟诵传承的完整性,为宁波地方文化活态传承做出贡献。

  学会还将邀请更多吟诵和国学教育界的名家做公益讲座,必要时组织集中系统性课程讲授。在读书会方面,学会结合已经成立的“论语汇浙江分群”线下读书活动,推广和学习经典吟诵。此外,他们也将走进学校,承担起师资培训任务,并配合相关部门大力开展吟诵的推广工作。

  据马颖会介绍,国学公益讲堂上,从初中到幼儿园的学生都有,两年多来没有一个孩子中途退出。好多家长反馈:“孩子们学了吟诵,把读诗当成了一种享受,一到周末就开心地叫“又可以去读诗了’。”

  “吟诵不是目的,它是一种方式,当孩子们通过吟诵体味中国的诗词文赋是这般美丽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爱上中国的传统文化。所以,吟诵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通往尘封百年的国学经典大门,引领我们走进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马颖会对吟诵的未来充满期待。

标签: 国学 经典 责任编辑: 冯一伦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