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在路桥实验小学校门一侧的“爱心墙”,挂满学生们捐赠的衣物。
浙江在线04月12日讯 “爱心墙”建在路桥实验小学校门一侧。
从2月24日开始到现在,这面“爱心墙”已经经营了50多天,它的主要“供货商”和“经营者”就是实验小学的学生。
在校长陈方斌看来,从决定设立“爱心墙”,到设立之初的种种担心与忐忑,再到现在“爱心墙”上捐衣、取衣的供求平衡,这场以学校名义开展的正能量传播活动,已经步入正轨。“我们希望能有更多的学校和社会团体,共同参与到这场活动中来。”他说。
盛满学生热情的“爱心墙”
今年年初,北方多地区遭受寒潮天气,路桥实验小学组织学生为受灾地区捐献冬衣,“大家把家里不穿了的冬衣带到学校来。”校长陈方斌原本想,2000多名学生,每人捐1件,能有2000多件也就够了。
但学生们的热情,大大超过他的想象。
“是我开始设想的六七倍,好多学生一个人就带了四五件过来。”最后,这批冬衣装运了整整六辆卡车,还没运完。
剩下的衣物该怎么办?除了这个问题,陈方斌还在思考,怎样能把学生参与爱心活动的热情一直保持下去?
一个偶然的机会,微信朋友圈里,一条有关“伊朗首都德黑兰有一面‘爱心墙’”的消息,引起了陈方斌的兴趣。
建一面“爱心墙”,过路的人们将不需要的衣物挂上去,有需要的人们则按需取走。这个主意似乎不错。
趁着寒假,陈方斌和美术组的几名老师开始忙碌起来。墙面怎么设计?挂衣服的链条怎么拉好看又实用?要不要设计橱窗?下雨天衣物怎么办?“做起来才发现没那么简单啊,我们前前后后忙了好几天。”
到了开学那一天,前来报到的学生和家长们发现,学校大门旁,有一面“看着不太一样”的墙。
墙面前放置了一个被设计成“直角三角形”的铁架,铁架半人高处,上下各拉了一条铁链,用衣架撑起的衣服、裤子挂在上面。背面则被一面粉红色的大型广告布覆盖,上面写着:“爱心墙说明,在这面墙上,任何人都可以将自己多余的衣服、鞋子、书籍、文具等放在相应的位置,而有需要的人则可以随时将它取走。”
“如果你不需要它,请把它放在这里;如果你需要,请带它走……”这是“爱心墙”的宗旨。
三周后,来拿衣服的人多起来
根据陈方斌的设定,“爱心墙”的“供货商”和“管理者”都是学生,从六年级开始到三年级,一班一班轮流值日。
上一周,值日的是六(6)班的学生。
4月7日上午7:30,天还下着小雨,王艺馨和几个同学已经站在“爱心墙”边开始整理衣物。
她从塑料袋里把班上其他同学刚从家里带来的几十件旧衣服拿出来,又从链条上拿下一个空衣架,挂上,再认真地把衣服拉扯平整。一件一件,大家都小心翼翼地拿出来、挂上去,生怕衣物被雨水打湿。
这个早上,还有位不知名的爱心人士,在“爱心墙”的墙角下放了四大包旧衣物。王艺馨正打算打开整理的时候,一位穿着普通的老太太走近“爱心墙”,小声地向她询问:“这衣服我看我家孩子能穿,可以给我一些吗?”“这本来就是给需要的人的,您用得上就拿去吧。”
看着老太太拿着一包衣服走远,王艺馨和小伙伴们都很兴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一大早就有需要的人来拿衣服了,太好了!”“对对对,都省了我们往上挂的时间了。”“我每次最高兴的,就是发现早上挂的衣服被别人拿去了。”“我也是,特别是我自己捐出来的衣服被拿走啦,这样我就帮到别人了……”
设立“爱心墙”之初,校长陈方斌最担心的两个问题就是,挂在“爱心墙”上的衣服会不会有人拿?会不会被人乱拿?
而事实上,第二个担忧的现象并没有出现,第一个担忧却在最初就变成了现实。
“前三天,挂出去的衣物基本上没人拿,一件都没有。”陈方斌觉得有几分尴尬、几分无奈,“一方面可能大家都很害羞,觉得从‘爱心墙’上拿别人用过的东西很没面子;另一方面,毕竟刚开始,知道的人少,真正有需要的人可能还不知道。”表现出失落的还有学生们,他们不停地问,“怎么我挂的衣服还没人拿呀?”
后来,陈方斌找到电视媒体,希望通过他们的报道,让更多的人知道路桥实验小学门口有面“爱心墙”的事。
“爱心墙”设立三周后,来拿衣服的人渐渐多了起来。每天下午放学,都会有学生跑到陈方斌面前,高兴地说,“校长,我上午挂的衣服被人取走了!”语气中满是自豪。
每天挂满60件,基本被取走
用陈方斌自己的话来说,“爱心墙”已经渐渐步入正轨了,这表现在一种颇为有趣的供求平衡上——
每天上午7:30—8:00,值日学生会把班上同学带来的旧衣物一件一件挂上“爱心墙”,直至挂满60件;中午午休期间,学生会整理一遍;下午放学时间,再去整理时,上午挂出去的衣物基本都会被取走。
“衣物我们会提供应季的,冬天挂冬装,现在就挂春秋装。而且每周三我们都会做一次清理,如果一件衣服挂了三天都没有被取走,说明需要它的人不多,我们就拿下来换别的衣服。”陈方斌说,“拿下来的衣服被集中放在仓库里,现在还不多,我们想等攒得多了,再交给慈善总会处理。”
下午快6点,程芳(音译)在“爱心墙”前徘徊一会儿后,终于从衣架上拿下了一件枣红色的男童外套。“我看了,这件可以给我大儿子穿,挺干净的,就拿了。”她低头摆弄着手里的衣服,有些羞涩。
程芳在台州打工近五年,现在是一名负责石浜公园附近清扫工作的清洁工。“以前在垃圾桶里看到过人家扔的旧衣服,都很脏了,怕生病,从来不拿。这样的(方式)我是第一次看到。”当问“觉得这种方式怎么样”时,她一直笑着重复“挺好的挺好的”。
临走前,程芳突然神情严肃地说:“我也不会多拿,就这件,我回去给我儿子试试,不合适了我会再挂回来。”说着,把衣服小心地装进手上的塑料袋里。问她为什么?她说,“我同乡也在这里拿过两件衣服,他说就拿自己需要的,不合适我肯定就不需要了……”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