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4月15日讯 近94万名老人,占全市人口19.8%。我市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养老问题屡屡成为社会关注焦点。
以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为突破口,近年来我市在养老体制探索上取得明显成效。相比之下,城市居家养老工作受困于多种现实原因,整体建设进度虽然已经达到省定标准,但相关软、硬件措施没有跟上。
事实上,市政府十分重视居家养老工作,连续3年将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列入市政府十大民生实事,并且正在不断探索城市居家养老新模式。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市区城市居家养老工作将在努力完善机制的前提下,着力拓展机构服务的合理优化。
多模式推进城市居家养老
市民政局党组成员郑永峰说,随着我市“统分结合”居家养老模式的进一步推进,养老已经成为一项惠及民生的大事。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建成能同时提供20名以上老人就餐、娱乐、活动、上门照料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2837家,近4万名老人通过居家养老中心直接享受到安全、放心、便利的生活照料服务。
在居家养老中心,老人不仅能够得到专业的照料,还可以接触到更多的同龄人,聊聊天、活动活动筋骨。市区江南街道南苑社区书记汪燕飞说,在我国长期独生子女的政策下,四个老人、一对夫妻、一个孩子的“421”式家庭逐渐增多,越来越多的家庭将要面对夫妻二人同时照顾四个老人的局面,居家养老服务的发展和完善,既为老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在某种程度上也减轻了年轻人养老的负担。
也有市民建议,如果养老服务能够像网购一样“送货上门”,不是更加方便快捷吗?
为了积极推进智慧养老服务项目,市区在2014年开展探索社区“虚拟养老院”建设,让老人能够在这所没有围墙的“养老院”里享受到更多贴心的服务。“虚拟养老院”与8890、96345等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合作,建立养老服务呼叫中心,通过为居家老人安装“一拨灵”话机,整合家政、医疗、餐饮、维修等社会养老服务资源,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生活照料、康复护理、精神慰藉、应急援助等5大类30余项的贴心服务。只需一个电话,老人就能在虚拟的养老院里享受到实在的服务。“虚拟养老院”的设立,初步实现老人“养老不离家、一键享服务”的新型养老模式。
另外,为了让居家养老服务能够惠及更多老人,市区从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为城乡生活自理有困难的高龄、空巢、低收入老人提供每月一定时间的以上门保洁、助餐、陪护为主的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同时,通过开展养老服务需求评估,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家庭中60周岁以上的失能、失智等生活不能自理的重度依赖老人,按照一定标准发放养老服务补贴。
2015年,市区投入资金292万元为4000名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为99名老人按机构养老1.5万元/年、居家养老6000元/年的标准发放养老服务补贴87.7万元。一些好做法得到了省领导、省民政厅的充分肯定。
三大瓶颈制约良性发展
记者调查了解到,和农村相比,城市居家养老服务优点明显,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社区活动开展得比较好,社会组织志愿者团体比较多,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慰老服务活动,比如慰问演出,上门修理、照顾,爱心微心愿活动。第二,老人参加的活动比较多,社区每年、每月都有一个大的活动,每周一个小的活动,娱乐活动比较丰富。第三,慰老服务的企业多,政府对生活困难老人,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对他们的养老服务进行补贴。第四,去年在城东街道、东孝街道、江南街道三个街道试点8890虚拟养老院,目前已有6000多名老人入驻。
但是,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的瓶颈也不少,正面临活动场所少、工作人员少、运行经费有限等现实问题。
在市区三江街道阳光社区,餐厅阿姨工资和每日饭菜支出由社区统一支出,去年仅吃饭这项,社区就贴了近6万元钱。这对没有副业支持的社区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居民普遍认为,社区活动用房太少了,遇到人多的时候,还要把桌子椅子搬到室外。
另外,老人对于水电、陪聊等服务需求迫切。阳光社区副主任沈仙群说,如果不是社区热心居民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光靠社区现有的人力根本忙不过来。
也有社区负责人告诉记者,平时志愿者找不到,但遇到一些活动日,志愿者成群结队上门,反而给社区带来不小的负担。“志愿者好心上门服务,我们总要招待一顿中饭。可人数多了,这些吃饭开销也不少。”该负责人无奈地说。
市民政局救助福利处处长、养老服务指导中心主任傅国荣说,近年来我市居家养老工作走在全省前列,相较于农村而言,城市居家养老服务推广时间短、涉及范围大、发展内容多,出现了三大瓶颈问题,即资金少、土地少、人员少。尤其是土地资源,城区的土地资源比较紧张,很多社区居养中心基本是依托现有居委会、文化礼堂等进行改建后综合使用的。有的老人反映说,就餐的食堂还有平时活动的场地面积都不够大,甚至有的时候会遇到用餐时间没有座位的窘境。
市区应该如何弥补漏洞,完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市养老服务指导中心副主任傅倩倩说,为了让老人们享受到更加舒适的环境,有的社区充分整合利用居养中心周边的空余场地,开展适合老人的文体活动,同时与餐饮个体、企业合作开展送餐、配餐服务,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在从业人员方面,市区从2014年开始在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市社会福利中心设立养老服务培训基地,开设专门涉老服务培训。截至目前,组织举办护理专业技能鉴定培训班50多批次,参训人员1000余人次,开展护理知识进社区培训4万余人次。同时,积极引导社区志愿者、社会工作者和热心人士参与居家养老工作,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为老服务。
城市居家养老中心运行经费的缺乏,是导致一些经济实力薄弱的社区无法长期运行的一大因素。据了解,目前居养中心运行费用主要以市、县两级财政每年按2万~3万元/家的标准进行补助和自费用餐老人缴纳的费用为主,由于城市社区居养中心因为人员工资高、老人要求高、食材物价高等原因,对长效运行存在一定困难。傅倩倩建议,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除了政府逐步提高对居养中心的补助力度之外,社会资金的投入也十分重要。“让‘为老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才能使得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成为一项全社会性的项目,才能有更多的社会组织、热心企业以及志愿服务者积极参与到居养中心的运行和维护中来,让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进入一个良性循环。”她说。
民政部门积极破解瓶颈
民政部门也看到城市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发展瓶颈,正在加紧制定相关工作方案。
在3月24日本报《市民问政》现场访谈结束后第二天,市民政局就召开全市救助福利工作推进会,向各县(市、区)下发《金华市民政局关于下达2016年度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工作任务的通知》。
会议明确了今年我市社会养老服务任务目标:全市新建成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100个,实现已规划明确的城乡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全覆盖,争取在年底评定106家三星级以上的照料中心;新增养老机构床位3070张;完成73个公办养老机构消防整改任务,加强民办养老机构管理;全市24340名老人享受养老服务补贴,实施各级财政对民营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以及相关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制度;全市基本建有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探索研究智慧养老社区建设标准,开展智慧养老社区试点工作;本年度培训2000名机构和家庭养老护理人员。
傅国荣说,这些任务目标是我市在充分考虑当前社会养老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制定的。另外在“十三五”时期,我市将贯彻落实《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进一步提升托底型养老,扩大普惠型养老,推动产业化养老,全面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城乡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50张,城乡社区形成20分钟居家养老服务圈。通过健全完善居家养老项目建设和服务“两个标准”,在城乡社区居养中心全覆盖的基础上,制定中心日常照料、饮食服务等各项规章制度,建立食品采购准入机制,重点保障消防卫生安全和服务管理安全,确保推进长效规范运行。通过多样化服务和社会化运作,重点发展家院互融和医养结合的养老模式,加快城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加强与社区公共设施的功能衔接,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和企业。通过发展数据和服务相融合的智慧养老,推进“互联网+”8890居家养老援助服务模式,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促进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业发展。
市民政局负责人说,只有让老人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市居家养老服务的可持续发展。下一步,民政部门将努力完善体制改革、丰富服务内容、发展创新模式,把传统养老服务和现代化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启居家养老的新篇章,让这项惠民举措深入市民生活中。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