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下午5点多,从慈湖中学回冯骥才祖居博物馆的路上,街两边大排档已纷纷支了出来,香气逼人。城隍庙门口的广场舞,也已井然有序地开始了。
一天前,冯骥才先生从天津来,加入了慈城这个古镇的生活。
五个多小时的高铁车程,把他从一个故乡送到了另一个故乡。
(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里的展品之一,1992年冯骥才敬乡画展的邀请函)
74岁的慈城人冯骥才,在4月21日下午2点进了祖居的门。下了一天的小雨,在冯骥才一行进门的前一刻骤停。
在定于第二天开馆的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内,345件物品都已经逐一落定。
现场有十几家媒体。从祖居入口到出口,冯骥才领着大家走了一遍又一遍,介绍了一遍又一遍。
书房里,安放了19件从天津冯家搬来的物品,文具盒、眼镜、印泥盒、裁纸刀、毛笔、镇纸、笔架、台灯……
冯骥才说,我们去外地的时候,一个人住在旅馆里,是没办法静下心来写散文的。但是在这里,如果不是因为现在人多,我坐下来就可以写散文了。
(4月21日,冯骥才在慈城祖居博物馆内的书房)
那一天,冯骥才再一次站在了老屋里的老井前。
“我对这口井有一种依恋的感觉。因为这井水对我来说就像乳汁,我父亲是喝这口水井的水长大的。”他淡淡说出这些话来。周遭的人群,围着、拍着,热烈地有些让人恍惚。
1992年,冯骥才的父亲去世后,母亲因为悲痛很长时间走不出来,他带着母亲回到了慈城,带她来看父亲小时候生活过的地方。以这样的方式,冯骥才让母亲和另一个时空的父亲相遇。
去年12月,冯骥才回来时,与这口老井合了一张影,现在被洗出来挂在了冯骥才祖居博物馆里。
老井是一个记号。
一个人、一个家族,若有这样一个记号可供循溯,那么故乡,真是一个特别美好的字词。
(4月21日,冯骥才在祖居博物馆)
冯骥才的朋友们,在第二天,也在记忆中寻找了一遍各自的乡情记号。
这些朋友——全国政协委员、著名钢琴演奏家刘诗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相声演员姜昆,台湾《汉声》杂志总策划黄永松,中国民协分党组书记、副主席罗杨,台湾著名影视艺术家赵文瑄——在4月22日下午,慈湖中学内,参加了一场以《故乡与乡愁》为主题的论坛。
冯骥才的学生、央视著名主持人张泽群,主持论坛。
(4月22日,《故乡与乡愁》主题论坛在慈湖中学举行)
刘诗昆在前苏联留学,他说最喜欢俄罗斯,因为现在的俄罗斯和他17岁时去的俄罗斯一模一样,甚至连街道上的一栋楼也不曾改变。
黄永松说,1987年第一次回大陆,父亲给了他一本族谱。他第一次知道自己的黄姓的堂号叫做“江夏堂”,第一代从广东梅县迁到台湾去的黄家人,用两句七言诗定下了后人的辈代:生启朝观春毓秀,永承宗泽庆绵延。
姜昆说,他把北大荒当成故乡。他在17岁的时候去了北大荒,回到北京的时候已是27岁,从一个半大孩子长成了一个大人。
赵文瑄说,虽然自己出生在高雄,但从小到大填写籍贯,都是写山东莱阳。小时候父母常常跟他讲起莱阳,告诉他莱阳梨有多好吃。但父母一生的遗憾,就是有生之年再也没能回到莱阳。所以他第一次回山东时,带走了一袋新鲜的山楂,亲手送到母亲的坟头。
在岁月中不曾改变的街道,一本族谱,留下了十年青春的那个地名,一袋山楂——这些,应该都是罗杨所说的乡愁的凭证和细节。
罗杨说,乡愁一定是有记忆的,不是空洞的时间或是苍白的空间,一定要有视觉的凭证和细节的记忆。现在外地人去北京,可能会有疑问,隆福寺没有寺,东直门没有门,三里屯没有屯,他们那代人把一生一世的情感都根植在这块土地上,而现在留给年轻人的只有一个门牌号或者一串邮政编码了,没办法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和能量。
“我们都应该知道自己从哪里来。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强大的系统,在族谱上,谁也跑不掉。”黄永松的话,是另一种关于故乡、关于乡愁的诠释。
(4月22日,《故乡与乡愁》主题论坛,左起:姜昆、黄永松、罗杨)
(4月22日,《故乡与乡愁》主题论坛,左起:赵文瑄、姜昆、黄永松)
(4月22日,《故乡与乡愁》主题论坛,左起:张泽群、冯骥才、刘诗昆)
也是在昨天的这个论坛上,才知道大年三十开始放假的权利,是冯骥才为我们争取来的。
他说,一年一度的团圆是家庭元气的凝聚,中国人过年必须过大年三十,就是盼着大年三十的这顿团圆饭,初一到家就没有意义了。没有这样的传统和凝聚,我们中华民族凭什么能五千年生生不息?
那个时候,冯骥才和朋友们坐在台上,台下的大部分观众,都是八零九零的年轻人,甚至零零后的中学生。
论坛的大部分听众,当下对故乡、乡愁这个主题的理解,或许还比不上当下的一部热点影视剧。但是,也许在接下来的某一天,他们就会想到曾经听过的这个论坛,脑海里跳出故乡两个字。
就像慈城人冯骥才,这次回到慈城。
(4月22日,冯骥才祖居博物馆开馆仪式)
这次冯骥才回乡之行的重头戏,当然是4月22日冯骥才祖居博物馆的开馆。
中国人都讲究仪式。讲究的背后,是因为在仪式这个点前面,总是牵系着长长的细线。冯骥才为祖居博物馆准备的345件物品以及准备的过程,就是这条细线。
3月25日,记者和江北宣传部工作人员一起去了一趟天津。
在天津大学内的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里,看到了冯骥才给故乡慈城准备的344件礼物。即使挨个数,也是要数上小半天的。
前一晚想到要来那么多宁波老乡,冯先生一时兴起多加了一幅书法作品,上书“乡情是何物,萦萦绕我心,愈远牵愈紧,深藏自温馨。”
时间和故乡的草蛇灰线,尽在字里了。
( 3月25日,天津)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