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原创新闻 > 最新突发  正文
“钱潮大工匠”·五一劳动节系列报道(二)
"叶片大师"秦曙光:手工打造工业心脏 榔头敲出微米精度
2016年04月29日 19:45:57 来源: 浙江在线 作者: 浙江在线记者/陈健
【摘要】 秦曙光说:“我只是一个普通技术工人,把产品安装到位,把误差减到最小,是我的本职工作。国家现在对我们一线工人这么重视,这么关心,让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中国的工业制造,一定会越来越好。”
  编者按: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一词备受瞩目。在供给侧改革大背景下,浙江制造要走向世界,就必须用精益求精的态度,让“工匠精神”代代相传。钱塘大地上,有这么一批工匠摒弃浮躁,耐住寂寞,把产品做到了极致,为浙江制造树立了新标杆。五一期间,浙江在线推出“钱潮大工匠”系列报道,他们可能是默默无闻的无名英雄,但用灵巧的双手托起了浙江的制造强省梦。
秦曙光用0.03毫米的塞尺检查装配好的叶片精度。浙江在线记者 倪雁强/摄

  浙江在线杭州4月2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陈健 编辑/马丽红)清晨7点半,“阿光”师傅换好工作服,戴上老花镜,站上熟悉的操作台……咔哒咔哒的金属敲击声渐次响起,一台台巨大的汽轮机转子被灯光点亮,也照亮了“阿光”师傅斑白的鬓角。

  40年如一日,阿光师傅带领班组成功安装工业汽轮机3000多台;仅凭榔头、锉刀和粗糙的双手,装配精度达微米的转子叶片200万扇;由他主导研发的10万等级空分装置工业汽轮机,还成功打破外国垄断,突破了世界汽轮机制造的最高工艺,为企业创造数亿元产值。

  2016年4月29日,阿光师傅——秦曙光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先进个人,终于成为当之无愧的大国工匠!

  “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技术工人,把产品安装到位,把误差减到最小,都是我份内的事。”秦曙光摘下眼镜,有些激动:“国家对一线工人越来越关心,越来越重视,让我们的干劲更足了!中国制造,将来肯定越来越好。”

  榔头敲出微米精度

  踏实专注成就“装配大师”

  “阿光”师傅名叫秦曙光,今年59岁,是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叶装车间的二班班长,全国技术能手、钱江技能大奖获得者、浙江省首席技师……汽轮机制造的100多道工序,都实现了机械自动化,唯独最核心的转子叶片安装,只能依赖手工操作。秦曙光就是当中的国际大师。

  “工业汽轮机结构复杂,每台都有600扇以上的叶片,只能人工镶嵌,但精度要求比计算机还高。”工程师董永杰说,自己入行10年,和阿光师傅比,却还是个小学生,“我们装的叶片如果误差超过了20微米,师傅不用仪器测量,过来一看就能发现问题出在哪。阿光师傅的经验有多丰富?世界上的工业汽轮机,只要你能设计出来,没他装配不了的。由他经手的两千多台产品,从来没接到过质量投诉。连德国、日本派来的老工程师,都被他的手艺折服。”

  秦曙光狠钻工艺、痴迷技术的故事,同事们随口都能说出两三个:年轻时,阿光师傅还有一个外号——“榔头阿光”。因为他经常对着图纸、叶片发呆,还时常拿着一个榔头,对着机器敲敲打打,连厂长叫他都不答应,成了厂里有名的“技痴”。

  1980年,企业引进西门子先进工艺,但德国人只给制造图纸,没有提供安装技术。为破解技术壁垒,秦曙光吃住都在车间,围着一堆洋零件,反复琢磨。第一个转子装配完成那天,全车间的工人都趴在检测实验室门外等消息,秦曙光是最焦急的那一个。高级技师庄浙说:“我们从没见阿光这么紧张过,感觉好像站在产房门口,比等女儿出生还要急……阿光真把每个产品都当成了自己的孩子。”

  在秦曙光和方明、庄浙、胡斌等一大批“杭汽轮”老职工身上,仍闪耀着上世纪50年代生人特有的踏实和专注。“我们把工厂当成了自己的家。很感谢工厂给机会,把我们从小工培养到技术员、工程师……我们信那句话,干一行,爱一行。用心做业务,这是我们的责任。”秦曙光说。

秦曙光在工作中和厂里同事们交流技艺 。浙江在线记者 倪雁强/摄

  双手撑起技术创新

  浙江工艺比肩国际制造

  成就一个大师级工匠,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还必须掌握工业制造全部流程,甚至担负设计创新的重任。

  2013年,为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杭州汽轮机公司着手研发10万等级空分装置工业汽轮机。秦曙光勇挑重担,不仅负责核心部件组装,还参与产品的研发过程。他和班组成员对转子结构不断调整、优化,每周开一次例会,每月汇报一次进展,将改造意见及时反馈给设计部门。

  两年时间,秦曙光几乎每天加班,回家倒头就睡,终于攻克叶片与轮槽尺寸配合、叶片装配辐射线调整等技术难关。2015年8月,全国首套10万等级空分装置汽轮压缩机组终于研发成功,使中国的汽轮机制造技术跻身世界前列。叶装二班副班长蔡冬明说:“阿光师傅就是我们的主心骨。有他在,大家没有不敢攻克的难关。日本人、德国人能做出来的东西,我们中国人照样能想办法做出来!”

   随着工业需求变化,性能更为先进的燃气轮机逐渐占据市场,又给研发环节带来新挑战。杭州汽轮机公司先后聘请了几位日本专家进行技术指导,结果都不理想。2015年,秦曙光再次主动请缨,提出工装改进、测量点增加、冷却调节、转子纠偏、红外线定位等等创新方案。通过测试,产品精度完全达到设计要求,甚至远远超出了日本专家的预计。而产品的造价,还不到三菱、西门子、通用等国际巨头报价的一半,为国家节约了大量成本。

  40年间,秦曙光主导的发明创新不胜枚举:“叶片辐射线调整”先进操作法向全国推广,并以他的名字命名;“汽轮机动叶装配调整定位装置”获评国家新型实用专利,在全行业应用;主导编写《燃机转子红套装备弯曲矫正工艺》,获得杭州职工技术攻关项目三等奖, 固化了燃气轮机创新经验;“危急遮断器装配质量QC小组”极大地提高了转子试车跳闸的一次性通过率,为企业节约了大量能源……

   “技术创新都是班组成员主动发起,利用休息时间完成的。大家领到的额外奖金,也不会增加太多。所以无私奉献的精神,格外让人佩服。”杭州汽轮机公司副总工程师胡海良说:“如果我们国家能有更多像秦曙光一样的大师级工匠,和国际制造一较高下,绝对不是一句空话。”

秦曙光正在调整扭叶辐射线。浙江在线记者 倪雁强/摄

  倾心传承“工匠精神”

  转型升级成就工业未来

  距离退休还有7个多月,秦曙光有两个愿望:“一是把班组交接好,督促年轻人更快成熟;二是再琢磨燃汽轮机的技术瓶颈,为以后的技术改造留下更多有用经验。”

  十多年来,秦曙光累积制作记录了三十多本《装配作业指导书》、《工作进度记录表》、《班组晨会笔记》、《安装责任书》……每一页都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装配作业指导书》倾尽了秦曙光的经验,流程详尽,图文并茂,成了厂里的“技术宝典”;《进度记录表》和《安装责任书》让员工任务、安装质量有据可查,按责任分工进行奖惩。同时,谁家遇到困难,哪个徒弟和女朋友吵架了……秦曙光也会认真地记上一笔,尽力帮大家解决生活难题。“培养年轻人靠鼓励,靠关心。只有生活过好了,他们工作才能干得更好,才能在企业干得长久。”秦曙光说。

  在秦曙光的培养下,二班的48个职工有9人获得高级技工职称,二十多人获得工程师、中级技工职称,人人都变成了技术能手。2003年,这个光荣的班组集体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成为杭汽轮的核心部门。

  “80后年轻人进步很快,不过学习还不够深。必须抓紧提高理论水平,锻炼成工业制造的全才、专家,为今后的技术改造打基础。”秦曙光说,燃气轮机替换汽轮机是工业转型的必经之路,技术改造应该尽早开始:“我特别支持供给侧改革,企业就是应该赶在市场前面,主动转型升级!如果国家有需要,科研创新,我愿意发挥余热!”

秦曙光和他的叶装二班年轻班组成员。浙江在线记者 倪雁强/摄

责任编辑: 胡芸

标签: 汽轮|浙江制造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即时报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