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叫孙国华,是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自1983年至今,他在中学教师和校长岗位上一干便是33年,长期从事着教书育人的工作。因为分管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缘故,促使他把该项工作当做学问来研究。十几年来,他先后曾做过7个课题,一个项目。其中,2个课题获省人民政府表彰的一等奖,2个获宁波市人民政府表彰的一等奖,还有一个获二等奖,并为之取得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方法。特别在校园禁毒教育工作中,更有他一套独特的秘诀良方。
通过普及宣传,提高学生认识。宁波市职业技术育中心学校作为市教育局直属学校,始创于1957年,曾先后6次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6年被评为国家级重点职业高级中学,2001年3月通过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复评。目前,有数控模具、轨道交通、计算机和电子商务大类专业共计64个班级,学生人数2390人,教职工人数185人。学校的特点是以男生居多,心理上缺乏自信的学生占很大比例,一定程度上给管理带来更大的压力。作为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学校领导,孙老师会同全校其他教职工,精心策划了把禁毒教育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作为学生德育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项内容。始终将禁毒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与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结合起来,与学校法制教育结合起来,与培养青少年树立良好的道德观结合起来。把禁毒防毒教育作为全校教职工特别是班主任老师的一项常规工作,构建了预防机制,做到专人分管,层层落实。具体可以归纳为“五个一”:
出好一期黑板报。每个学期,学校都会组织一次以“珍爱生命,远离毒品”为主题的毒品预防宣传的黑板报评比活动。为了出好黑板报,学生们纷纷上图书馆、上网络去找图片、查资料,翻阅相关的书籍,在不知不觉中对毒品的危害有了一个更新的认识。
开设一次专题讲座。为了让学校的宣传教育更专业、更紧跟实际,学校每学期都会特地邀请市区禁毒大队的有关警官来校做教育义工,定期为全校师生开设《关爱生命,远离毒品》的主题讲座。警官们不但会展示鸦片、冰毒、麻古等各种毒品的仿真样本,还以许多宁波本地吸毒者的悲惨照片来警示学生。让学生在倾听讲座时,认清了毒品的种类,消除了好奇和疑问,更带来了极大的心灵震撼。
看一部防毒拒毒的专题片。学校在邀请警官做好讲座的同时,还要求警官们为学校提供《拒绝新型毒品》、《明天》等之类的影音资料,为学校组织全校师生范围的毒品防范教育提供了很好的教育资源。使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毒品的危害性,从而进一步增强防毒拒毒的能力。
开展一次主题班会。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毒品危害的认识,学校每学期都会要求各班开展以“让青春远离毒品”为主题的禁毒教育班会。通过学生自发地准备和讨论,分析了青少年吸毒的原因及其危害性。从中不仅使学生了解毒品危害的有关知识,更增强了学生自觉抵制毒品的意识和能力。
上好一堂禁毒教育课。借助思想政治课这一德育教育的主课堂,学校教务处还特别要求政治教师必须将禁毒防毒教学内容安排到每学期的教学计划中,以保证教育的覆盖面。老师们通过课本、杂志、报刊、上网等方法收集有关资料,精心设计好教案,准备好多媒体课件,以社会上一个个青少年吸毒酿成的恶果为案例,向学生们讲述了青少年吸毒的起因及毒品的危害。同时,也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毒品的种类及青少年如何预防吸毒等知识,更引发学生们的广泛关注。
通过项目建设,进一步寻求突破。随着人们工作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少人的心理越来越变得浮躁不安,因而寻求各种刺激也就自然产生。特别是近几年来,看到禁毒形势的严峻性,更使孙国华老师对中职学生的防毒禁毒有了担忧,于是细心的孙老师便留意起这方面的信息。有一次偶然的机会,经宁波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王潇怀所长的介绍,结识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药物滥用防治课题组正在做“职高学生毒品预防教育与心理技能训练”项目的吴清锋和杨龙雨两位博士。他就主动邀请他们把该项目放在本校来做,很快得到对方的积极响应。时隔几个月,项目组的几位博士如期来到学校蹲点调查采样。在长达两个多月的时间里,作为学校主管的孙老师,忙前忙后,协调各部门工作。既要对他们生活上作合理的安排,又要对他们的工作给予全面的支持,使项目建设得以顺利开展。
据孙老师回忆,两位博士来宁波的第一天,由于原先说好的飞机航班误点,他一直等到晚上十点多才接上机,并还用私家车把他们接到学校附近的小宾馆作了安顿,回到家已到了凌晨,一时不理解孙老师做法的妻子还颇有微辞。孙老师只得笑笑地回答说:“有时工作也是身不由己,组织上让我分管了这项工作,我也只能如此。我不去做,还有谁会去做?大家都是为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工作,我还能怨谁呢?”听了丈夫朴素的语言,身为老师的妻子也就释然了。
在长达两个多月的集中调查采样期间,孙老师除了给予两位博士无微不至的生活关怀外,还时常深入课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所研究的项目之中。同时,由于孙老师的热心与好学,他还会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如他们来他办公室汇报或他去他们寝室聊天或周末邀请他们外出游玩之机,都会一起探讨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也使他由原来对禁毒防毒药物滥用一窍不通的门外汉慢慢地变成了这方面的半个专业人员。使他深深地感到我国当前的禁毒防毒工作任重而道远,尤其对青少年的禁毒防毒教育迫在眉睫。他充分地认识到,要做好对中职学生的禁毒防毒教育,首先要对学生中不健康的心理做出干预,特别更要关注心理高危人群。其次要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获得正能量,增强自尊自信,提高人际沟通的能力。再次要加强家校联系和合作,与社会紧密相连,拒绝不良诱惑。为此,他力推筹建省一级心理咨询室。据记载,近三年来共接待来访人员1000多人次,其中有显性症状的300多人,包括高危人员就有六七十人。为了帮助学生释放负面情绪,获得正能量,分管学生德育工作的孙老师指导学校的学生社团搞得有声有色。其中,校飞梦合唱团、校篮球队、校足球队、校威力啦啦操队等社团不仅在宁波市直属学校中已小有名气,而且在省内也有一定的美誉度。为了让教育教学活动不只局限于校园内,学校还主动与东柳街道互联互动,开展了“手拉手共筑禁毒长城”广场宣传签名活动;组织学生赴江东区健康管理中心实地参观并听取了一次次既专业又生动的戒烟健康知识讲座――“拒绝第一口烟”。另外,还组织各班团支部,将禁毒防毒宣传工作开展到周边各社区中去。真正做到,内外联动,全面营造禁毒教育社会化体系。
通过个别谈话,疏导心理高危学生。有道是,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而中职学生往往来自不幸家庭的占很大比例,从而直接导致该部分学生心理上存在着或多或少缺陷,个别学生甚至会出现高危的心理障碍。根据对那些涉毒吸毒人员的调查统计,这类人群会占吸毒人中的很大比例。这使孙老师明白,要防毒拒毒,需要在如此源头上得先加以扼制。由此,孙老师不仅会同心理辅导老师及的关班主任对这类(根据华中科技大学项目组调查掌握的信息)学生心理上做出干预和疏导,而且他自己也亲自结对了几位心理高危学生,通过面谈、书面交流或家访,与这些学生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有这样一位2014级计算机网络潘姓同学,平时所表现出来的思想非常极端,时不时地会在同学间散布一些很不健康的言论,有几次甚至吓得同班同学都不敢接近他。他一会儿说,他非常崇拜希特勒,要把世上看不上眼的人都赶尽杀绝;一会儿又扬言说,不知哪儿有枪可买,他要用来防身等等不良言论,弄得班内同学人心惶惶,班主任和心理辅导老师也都一时拿他没办法。孙老师得知此事后,与正在学校蹲点的两位博士多次交流,希望得到他们的支持。两位博士指出,这样的学生一旦有某种诱因,很有可能会走上贩毒吸毒的违法道路,希望校方引起高度重视。孙老师左思右想,针对如此棘手的问题还得自己亲自出面。首先,他找到该生的班主任龙老师,进一步了解该学生的基本秉性和家庭情况,并通过班主任通知他,孙老师想找他谈一次话。然而,得到的回应是他不想见领导,想找他谈话的话,可以用书面的形式。孙老师不得不用书面的形式写了一封信交给班主任,通过她转交该生,并提议龙老师在合适的时候一起去家访。在龙老师多次请求无果的情况下,班主任只得一人先去家访。最后孙老师还是得知该生家庭情况是父亲在另一个城市打工,基本上半年或几个月回一次家,母亲在一家超市做清洁工,每天要待晚上九点多才到家,这样的家庭很少谈得上有家教。当然,至于家庭的经济尚况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因为有了这次家访,不仅深深地感动了该生的父母,而且顿时改变了该孩子对世人世事的看法,使他的内心渐渐地阳光起来。这样的案例,在孙老师身上不知已发生过多少次。
早在十几年前,为了更好地更有效地做好育人工作,孙老师便考取了“浙江省中小学生心理辅导教师C级证书”。在这十几年中,孙老师以类似的育人举动,找过不计其数的学生谈过话,做过心理疏导和家庭访问,记录了近60万字的育人心得。其中《一周一世界——与中职学生谈话》已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白天鹅成长记——一位德育校长的工作日记》将由团结出版社出版,目前还在整理的《在鹅掌楸下》(题目暂定)正有待出版。
由于学校有了一支像孙老师那样防毒禁毒的教育志愿者队伍,才使学校至今仍保持吸毒人数为零的记录。所以学校先后获得了“宁波市江东区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宁波市毒品预防教育活动示范学校”、“浙江省禁毒教育示范学校”和“全国毒品预防教育先进学校”等多项荣誉,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禁毒教育品牌学校。
防毒禁毒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只有我们全社会,特别是中小学教师都像孙国华老师那样提高自己的认识,把防毒禁毒作为自己教育教学中的一部分,从青少年抓起,才能更有效地控制吸毒人数,为人类的健康生存做出自己应尽的贡献。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