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庆祝晋京演出60周年,浙昆《十五贯》昨登北京长安大戏院
六十年一遇的绝版《十五贯》晋京惊大咖
2016年05月13日 06:36:04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记者 马黎

  昨晚演出的五位“况钟”,从左到右:邢岷山、张世铮、计镇华、陶伟明、鲍晨

   浙江在线05月1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昨晚7点半,北京长安大戏院。大幕拉起的那一刻,观众席上有很多人都有点感慨。

  60年前,也在北京,他们看过同一出戏。

  这就是《十五贯》。

  为了庆祝浙江昆剧团《十五贯》晋京演出60周年,60年后,《十五贯》再次晋京。

  60年前,“传”字辈艺术家用这一出戏,救活了濒临倒闭的剧团,也救活了一个剧种。60年后,他们的后辈传了下去:“浙沪苏”三地联动的5个娄阿鼠+5个况钟,浙昆“五代同堂”。

  让人感慨的是,无论是演员,工作人员,还是观众,你都能在他们身上看到,昆剧最讲究也是最珍贵的“传”字,是怎样发生的。

  为了60年一遇的绝版《十五贯》,京城艺术界的大咖,都出动了。

  记者扫视了一圈,京剧表演艺术家孙毓敏,影视界的老戏骨马精武、李苒苒来了。而同是“秀”字辈的六小龄童,上一次杭州演出是表演嘉宾,昨天成了主持人。

  “只有好戏,才会流传。”开演前,记者在大厅还碰到了95岁的京剧表演艺术家迟金声先生,他是《十五贯》的铁粉。

  60年前,《十五贯》刚刚改编完成,在上海永安公司7楼顶端的永安剧场试演,迟先生就是观众之一。后来,《十五贯》在北京中南海公演,他又一次坐在台下。

  “为什么这戏能流传60年?第一得说剧本改得好,同时也是上一辈艺术家创作的艺术好。我想,有传字辈艺术家的创作,这一代的演员,会演得很好。”迟金声对记者说。

  对很多人来说,《十五贯》是一出“很老很老”的戏了。可是,过了60年,它为什么还能让这么多人,为之聚拢,为之归来?

  从“国风苏滩社”到“国风苏昆剧团”,再到“浙江昆苏剧团”,直到现在的“浙江昆剧团”,我们从一个名字的变化上,就能看到一个剧团对昆剧的包容与坚守。

  曾在第一版里演青袍的沈世华还记得,那时,剧团进京时,衣箱上的“浙江昆苏剧团”的字样,还是他们在硬纸板上剪出的宋体空心字,贴到每一个墨绿的衣箱侧面,再用白漆刷上去的。

  这一次,远在波士顿的沈世华没能来现场。不过,她“派”来了《十五贯》的资深铁粉。

  “哎哟,您又来看了。”第一个上场的况钟、“昆坛第一老生”之称的计镇华,看到一位老先生走进后台,立马站了起来。

  原中国戏曲学院副院长、评论家钮骠先生和计镇华来了个拥抱。上个月杭州首演,84岁的老先生赶来了;北京发布会,他来了;这回演出,老先生又提前半小时赶到。“这戏,百看不厌,头一个,就要看镇华。”钮骠笑着说。

  “上午走台,王世瑶老师帮我选彩裤,他是我的老团长,也是这次演出年龄最大的。刚才,我和‘盛’字辈陶伟民老师一起给靴子底刷白,因为戏曲讲究‘三白’——水袖白、护领白、靴底白,一定要干干净净的,这也是传承。”邢岷山正在上妆,有点紧张,因为这是作为影视演员的他,离开“娘家”浙昆30年后,第一次回归昆剧舞台,再唱老生。

  “我很幸运,跟周传瑛老师学过这出戏,《判斩》、《见都》,都教过。我从没看过这么唱老生的。”邢岷山哼了一句况钟在戏里的“名言”——“这支笔,千斤重”。

  “以前人们挑髯口,都是用手,他却用笔尾,还有脚‘跺’起来,也只有周传瑛老师有。况钟的表演、身段,好多都是他的创新。计老师、张(世铮)老师,还有我,60年了,都在沿用这种身段的体现。”

  与其说,这是一次演出,不如说是一次情感的聚会。60年后再看,一出《十五贯》,其实是观众、艺术家、昆剧艺术和真挚情感,共同完成了一份纪念。而这个过程本身,也将成为印刻在我们内心深处的永久记忆。

标签: 昆剧 十五贯 责任编辑: 冯一伦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