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们将准备好的食材带上岛。临近中午,他们围着桌子包饺子,准备与岛上农友一起共进午餐。
老知青谢爱华(左一)等来到小岙,与家住这里的田岙村村委会主任李恩点(右四)拉家常。
老知青漫步岛内花径,不停寻找记忆中的当年痕迹。
1974年,同为民兵身份的田岙岛知青们在部队战士指导下练习射击(资料图片)。
40年后回岛重温农友知青情,老知青们的合影照将是珍贵无比。
知青郑学敏(左一)等1975年在岛上留影(资料图片)。
浙江在线05月16日讯 5月7日,沉寂的田岙岛被一群特殊来客的喧嚣“惊醒”。
离临海大陆18公里的田岙岛,4.1平方公里,82户300多村民,是临海市上盘镇的一个行政村。上世纪70年代,田岙岛先后接纳了6批共58位知青前来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从1970年3月入岛的最早一批知青,到1980年初离岛的最晚一批知青,他们都曾在美丽的田岙岛上挥洒过青春。
时间如白驹过隙,当年的知青,大多年已花甲。5月7日,他们携亲带友来到田岙岛。难忘岁月蹉跎路,重温知青农友情——2016年田岙知青首次回岛之旅,横幅道明了一切。记者随行,与他们一起见证了不同寻常的一天。
欢聚
清晨6时,乘上租来的公交车,加上几辆私家车,36位老知青,携亲朋59人从临海城关及杜桥,汇聚到头门港,然后坐渔船去田岙岛。
“下放时,岛上的知青和农友对我都很好,我非常想念他们。现在退休了,有了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就想和当年的知青们相聚一起,回岛看看。与岛上农友叙叙旧情,也看看海岛的变化。”1974年下放到田岙岛的陈慧英对记者说。
由于交通不便,绝大部分知青,自从离岛后,便再也没去过田岙岛。
这次回岛之旅,让老知青们兴奋得变成了话唠。他们几乎一路都在“忆往昔”,思绪完全穿越到了那个年代。挣工分,种番薯,张虾(浅海渔业的一种),打靶,一路的故事,一路的欢笑。
登岛
当年知青去田岙岛,得从前所码头(当时属临海,现属椒江)出发,坐机帆船4个小时方能到达。随着2014年9月头门港跨海大桥建成,去田岙的路程大大缩短。汽车坐到头门港,再坐渔船去田岙岛,一趟三四十分钟,若有专线客运船,或许二三十分钟就能到。
都立夏了,却毫无“夏”的样子。阴雨微风,夹着几分寒气。好在海面没有大风浪,渔船航行平衡。老知青们站在船头,大海、岛礁,养殖区的渔网、养紫菜的竹竿阵等,都成了他们手机镜头里的景。
“到了到了,田岙到了!”9时45分左右,下了渔船的老知青们,终于将两脚踩在曾经奋斗过的这片热土上。
田岙欢迎您!坡上高耸的石碑,向所有来客宣示着热情。
老知青们自带了大量食物。“海都”民宿大厅,瞬间成了老知青们展示厨艺和相互交流的“舞台”。郑素云等一群女知青包饺子动作利索,王建江等几位男知青下灶台炒菜是好手。
村支书李成所和村委会主任李恩点的到来,让老知青们倍感亲切。李恩点,65岁,与知青算是同龄人。说起当年,他感叹“有些事,就像发生在昨天”。
“这里有我们的辛勤汗水,这里有我们的火热年代,这里有我们一生的收获!”63岁的老知青马珍枝,用充满感情的话语,道出了所有老知青对田岙岛的深情。
上岛的第一感觉,田岙是个“美女”,进而发现,她缺乏“梳妆打扮”。由北山、南山、小岙三个自然村构成的田岙,绿树成荫,弯弯小径长满了各色野花,南山草坡新建的欧式民宿,为田岙岛增添了几分现代气息,下沙头海水清沏湛蓝,颇有海滨浴场的潜质。但由于岛上常住人口减少,农闲时岛内只剩几十个老人,看上去,房屋建筑及屋前环境有点零乱。
不过,就硬件设施而言,田岙岛的变化还是大的。知青年代,岛上村民住茅屋,点油灯,现在全是砖瓦房,天黑后也能用上四五个小时的电。可惜的是,“十八间头”知青房已经不见,“四间头”知青房倒还在,但已是断垣残壁。当天,曾任头门公社女民兵连连长、田岙大队团支部书记的老知青谢爱华,在“四间头”找到了自己当年住过的那个房间。她说,要是把这残缺的知青房修复,以陈列一些与知青有关的照片、物件等方式,留住那段记忆,传承岛上农友与知青之情,那该多好。
重温
江诚行,这次知青回岛活动的总筹划人,也是插队落户田岙的首批知青之一。
1970年3月,20岁的江诚行与另11位知青一起被下放到田岙岛。
“那时下乡,没有回城的先例。几乎所有知青和家人,都以为这一去,便会在农村扎根一辈子。告别家人时,无不泪流满面。”江诚行回忆,上岛那天,天气恶劣,阴雨、寒风、大浪。上船后,几乎所有知青都吐得天翻地覆。“都快吐出黄胆了。远离家人原本心情就不好,这下心情更糟。”江诚行说。
那时,头门、田岙、雀儿岙是头门公社的三个主要岛屿,岛上都有不同数量的知青。这三个岛,数田岙最“富”。田岙的富来自于它的地理环境和田岙人的创收意识。田岙岛面积最大,农田、山林、沙滩、礁石俱有,既可从事番薯、川(蚕)豆种植等农业,又可从事“张虾”等浅海渔业,还可从事紫菜等海藻类养殖业。那时的“虾队”,三岛中唯田岙独有。张虾技术,是他们从玉环人那儿学来的。
辛苦却丰富多彩的海岛生活,让江诚行不再为远离家人而苦恼。他在海岛入了团,并担任了头门公社和田岙大队团支部委员。1975年,江诚行因表现出色被推荐成为台州师专一名工农兵大学生。
以为自己要在农村呆一辈子的江诚行,最终在那里呆了5年便回城了。这件出乎他和很多知青意料的事,缘自于国家政策的变化。1980年,国家对知青工作的终结,让下放田岙的知青在1980年初全部“撤离”。
不过,有一个名叫苏永禄的知青,留在了田岙岛。5月7日,第一个冲到船边来迎接老知青的,就是完全已是渔民形象的苏永禄。今年,他已经67岁。
心愿
特殊的年代,造就了特殊的知青经历。有苦涩,有欢乐。苦涩可以被忘却,美好和欢乐却总能永恒。
青葱岁月里,因为爱,同为知青的江诚行与陈冬香、郑学敏与谢爱华、王建江与郑素云,结成了连理;因为爱,漂亮知青马珍枝嫁给了田岙兵哥哥李战地;还是因为爱,苏永禄娶了李战地妹妹为妻,有事业编制可以在城里卫生系统做个体面医生的他,却愿意一辈子当个田岙岛岛民。而像苏永禄一样娶了岛上姑娘为妻的知青,还有王冬宝等三人。只是,他们的生活地已不在岛上。
田岙,给了他们青春的砺炼,给了他们甜蜜的回忆,也给了他们血脉的延续。马珍枝说得好:“亲身参与过上山下乡的知青或许会说,命运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有点不公平。但是我们说,正因为有了这段不平凡的经历,才让我们变得更坚强,人生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足为奇。这段历史已深深铭刻在我们心里,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40多年积淀的情感,一天时间怎能完全消化。
夜幕降临,海水涨潮。该回去了!知青们真心希望,田岙的明天变得更美好。
“如果有人投资,好好规划,配上交通船,美丽的田岙可以成为理想的岛上旅游休闲地。”此次回岛之旅,这,成了老知青们最一致的感受和心愿。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