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
迎接G20 人人讲文明——做文明有礼浙江人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金华 正文
应陈福的手工秤店 哪怕生意再差也不做“鬼秤”
2016年05月17日 06:45:42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朱浙萍 时补法

   浙江在线05月17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朱浙萍 通讯员 时补法)武义桐琴街长300余米,巷弄十数条,古时街巷之中店铺林立。历经千年繁华,古街早已没有昔日景象。

  相守的只有十几幢风雨飘摇的老宅,以及门庭冷落的几家老店。

  应陈福的手工秤店就是为数不多的老店之一。

  一个原则:不做“鬼秤”

  灯光昏黄的店铺中,60岁的应陈福戴着老花眼镜,拿着一根2米长的秤杆敲敲打打。身后的墙上挂着大大小小几十杆手工秤。

  他正在给一杆88公斤的大秤钉秤花,银色的铜丝一点点嵌入,细密的花纹绽放在紫红色的秤杆上。

  “这可是细活,这么一杆秤,至少镶嵌上千根铜丝呢。”应陈福抬起头来,脸上皱纹密布。

  手工秤工序繁复,刨秤杆、打秤纽、钉秤花,大大小小20~30道工序。每一杆秤,他都绣花一样精雕细琢。大秤和微型杆秤制作起来,需要五六天。普通的秤杆,一天能做两三把。价格从二十多元到上千元不等。

  这么多年,无论生意好坏,应陈福都坚守一个原则,那就是不做“鬼秤”。

  “来买秤的小生意人,不少会要求做八两秤七两秤,缺斤少两我是不答应的。”应陈福说,“有的人就开骂了,说你有钱不赚,是傻子啊。我还宁愿当傻子,也不坏了规矩。就像老话说的,天地之间有杆秤,做秤也是做良心。”

  20年繁华:卖出上万杆秤

  应陈福十几岁就开始学做秤手艺。上世纪80年代初,在老街开起了这家店,已整整33年。

  应陈福的店里,霉变的旧秤、铁皮、铁钉、铜丝、榔头等满地都是。工作台上,排开十几种工具,锯子、刨子、铁斧、铁锉子、凿子、钻子、墨斗……也和老店一样修修补补,留下了岁月的痕迹。

  时光倒退20年,应陈福可以说是老街上最风光的人。

  桐琴商业发达,生意人多。他做的秤供不应求,生意红火。除了是衡量工具,秤在当地还有许多重要寓意。秤代表的是“当家”之意。桐琴人置办家什,秤必须办,而且还要挂在家中的顶梁柱上。

  秤还有辟邪镇宅的作用。碰上刮大风,许多人家会把秤挂到门口,以镇风邪;家中建房上梁时,也要挂秤。

  30多年来,应陈福卖出了上万杆秤。

  让他最自豪的是,上世纪80年代,武义县计量所到市场上督查时用的秤,都是在他店里定做的。“定了7把不同规格的秤,那就是标准。”他说着激动地伸出7根手指。

  最后坚守:有一个顾客就开店

  2014年,手工钉秤被列入武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并没有挽救这门手艺的式微。

  如今,庞大的磅秤已经取代了杆秤在生产领域的地位,精巧方便的电子秤也挤压了杆秤的空间。从繁华到落寞,一杆秤里听得到时代轰隆隆的车轮声。

  整个武义的手工秤店,现在就剩他一家。“以前一天可以卖出两三杆秤,现在的行情三五天能卖一杆秤就不错了。”应陈福一声叹息。

  他说,今年春节以来,卖秤只挣了1000元钱,只能通过配钥匙、修锅底、出售花圈来“养店”。不过,他说,只要有一个顾客,他就不打算关掉杆秤店。

  更让他担忧的是,在当地,会做秤的人已经极少。他也是十几年前带过学徒,现在已经没有一个年轻人愿意学这门手艺,一双儿女也对做秤没有兴趣。

  应陈福还在等待着这门手艺的春天。

  前几年,一位伦敦大学的女博士找到他店里,买下好几把秤,带回英国收藏。还有一位老板花上万元,用黄金镶嵌定做了一杆大秤,挂在家里。

  这些都让他激动,他感到,虽然手工秤作为称量的工具已经没落,但是作为一种工艺品或许还能迎来重生。

标签: 责任编辑: 王艺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404 Not Found

404 Not Found


ZJOL/1.22.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