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05月18日讯 画廊两边墙上挂满名贵字画,中间却不协调地摆着一长排的衣架,挂着各式便服西装和T恤,边上还有一排鞋架,时尚女鞋琳琅满目。昨天上午,在义乌大酒店的义乌乌伤画廊里,记者发现,多名市民正在试穿衣服和鞋子,有说有笑,极为热闹。
原来,这是“汩轩慈善基金会”正在尝试的一种去库存公益惠众微利新模式。义乌乌伤画廊负责人柴叶勇说,现在国家正在大力提倡去库存,很多企业库存惊人,很难换成现金。为此,基金会想到一个办法,就是将公益和去库存联系起来,将商家的库存以最优惠的价格销售给大众,让大众得到实惠。在商家赚微利去库存的同时,将销售额的5%捐给基金会,由基金会定向结对或捐给品学兼优的贫困大学生就读和西部贫困山区的失学儿童。
在汶川地震8周年来临之际,多个当年一起参加过地震救援的志愿者相聚义乌。其间,有志愿者提出,现在西部边远山区的贫困学生很多,我们想去看看。可是现在企业资金比较困难,如果能带衣服去就好了。只是到那边,山高路险,如何运输是个难题。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志愿者的话让柴叶勇灵光一现:我们能否想办法先把企业的优质库存换成现金,然后再去帮助他们呢?于是,集思广益,经过大家商讨,这个“公益+去库存”的新模式就诞生了。
“现在,我们参与活动的主要是衣服和鞋子等日常生活必需品,坚持的原则是公益、去库存、惠众、微利,摆放在画廊主要起一个展示作用,你看中的话,就可以通过微店购买,或者直接到厂家洽谈。”柴叶勇说,一段时间运行下来,效果很好,现在已经销售了5000件左右西服和1万双左右鞋子。其中花花公子西服和海澜之家西服是100元一件,鞋子是50元一双,总销售额约100万元,募集到捐款5万多元。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404 Not Found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