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专题聚焦 > G20峰会专题 > 浙报全媒体报道 正文
汗水挥洒在一线工地 走进服务保障G20杭州峰会建设者
2016年05月27日 08:44:21

  为了让我们的城市更美好,无数建设者奋战在工地一线,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谱写了一曲曲赞歌,现在,就让我们走进这些建设者中间,听听他们的心声——

  杭州滨江区西兴街道办事处副主任俞炜忠

  上紧“发条”,整出一个新西兴

  与记者的匆匆一面,俞炜忠是直接从会场上来的。会议结束时间比预计晚了一个多小时。

  全局意识、逻辑清晰、说话简洁,是他给记者的第一印象。作为杭州高新区(滨江)西兴街道分管城建的党工委委员、办事处副主任,去年开始,俞炜忠“肩上的担子很重”。

  去年11月,西兴街道全面开展环境提升工作。从那时起,俞炜忠和同事们就都“上紧了发条”。

  今年1月开始,西兴街道环境提升工作的焦点落在了水电社区。该社区位于西兴大桥南引桥两侧,与杭州南部入城口的“脸面”西兴互通立交相衔接。但征迁前的水电社区和周边现代化的新城格格不入——小区破旧、厂房杂乱、大雨必涝、水管漏水。

  在1月12日带领工作组进驻水电社区前,俞炜忠心里对能否顺利完成征迁其实还没底。当天,居民们纷纷打开家门让他们进屋丈量,让他信心大增。到1月31日丈量截止,水电社区901户居民中,有884户打开了自己的家门。

  丈量只是个开头,签约才是最难的。

  有些人在这里生活了几十年,舍不得离开;有些人想着拖一拖兴许能多得到些补贴,抱着拖到最后的心理;还有人家里困难、情况复杂,觉得搬还不如不搬……作为现场副总指挥,俞炜忠把一家家的情况都了解得清清楚楚,对症下药。

  水电新村一区有户人家,孩子15岁却患了白血病,家里为孩子看病已经花光了积蓄。孩子生病,让全家对生活有点失去了信心,也一直拒绝签约。俞炜忠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决定帮助他们,要让这户人家“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他联系民政局为孩子提供救助,帮忙与医院进行沟通,为买新房出谋划策,跑学校为孩子保留学籍忙碌……所有在政策范围内的方法,他都用上了,尽其所能为这家人解除后顾之忧。细致周到的工作,拉近了俞炜忠和居民之间的距离,在签约截止日期前,这户人家终于签约了。

  “每一户不想签约的人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顾虑。”俞炜忠说,他的工作就是和同事们一起,消除居民的疑问与顾虑。这是一桩鞋底磨穿、嘴皮磨破的活儿。

  杭州环城西路整治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程晓东

  细节入手,为居民“多做一件事”

  31幢房屋,从深化设计到整治完成一般需要60天,有人仅用了45天就保质保量顺利完成。缔造这项“加速度”的,是杭州市下城区环城西路整治工程常务副总指挥程晓东。浙大博士出身的他,有着鲜明的黝黑皮肤,彰显着城建人风里来雨里去的辛苦。

  环城西路整治,是下城区最后一个定下方案的G20杭州峰会项目:2月26日进场施工,4月30日必须下架,光是沿线住宅整治就涉及屋面压顶、外墙涂料、雨棚衣架更换、空调移位等数项内容。时间紧、任务多,哪怕在城建岗位干了10余年,早已见多识广,程晓东依然倍感压力巨大。

  然而,令人惊叹的45天整治速度,却是程晓东口中最轻松的环节。“更难的,是要最大限度保障老百姓需求,增强群众获得感,同时又要保证最终的整治效果。”如何实现两者平衡?程晓东靠的是策略和耐心:“开放包容,以诚待人,让老百姓从内心认同你,认同这个项目。”

  在“口袋公园”建设过程中,程晓东还在细节上下功夫,让老百姓实实在在体会到城市建设的暖心所在。“环城西路64-66号是个老小区,有段时间,一位大伯总是坐在沿路的石凳子上,我走进小区一看,里面压根没有休息的地方,他只能孤零零地坐在小区门口。”被触动的程晓东当下决定,只要在做绿化的地方,都安装休闲座椅。“没有内庭院的居民,可以坐着欣赏绿化,实现和景观的互动。”程晓东说,这个小小的举动,尤其受老百姓欢迎。

  环城西路沿线住宅,年代最早的能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许多居民家都有长年没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借着整治契机,程晓东想为居民“多做一件事”。比如,修复环城西路38号的漏水问题……甚至在安装新雨棚时,程晓东专门向厂家提出,在雨棚下方加装一道横杆,为的就是让居民能有晒衣服的地方。

  在程晓东的办公桌上,压着厚厚一叠感谢信,共有8封。打头的一封,正是来自原先意见最大的环城西路4号全体居民:“我们非常感谢程晓东,办事果断,说话算数,日夜奋战在工程现场,实实在在为人民服务……”

  钱江新城工地建设工人萧春林、汤小莲夫妇

  不分昼夜,他们从无怨言

  本报记者陆遥

  初夏,来到位于杭州钱江新城某建设工地,再次遇到萧春林和爱人汤小莲的时候,两个人依旧在忙碌地工作着。“我们参与的工程位于G20杭州峰会板块,必须要保质保量完成。”萧春林觉得,为盛会添砖加瓦,仿佛是自己的使命,更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这对来自安徽宣城的夫妻,已经是本报的老朋友了。今年2月2日,本报派出多名记者来到G20杭州峰会项目工地,为坚守工地的工人们拍照。元宵佳节,又来到他们身边记录工地上的团圆饭。第三次见到他们时,正是阳光明媚的正午,萧春林刚完成了高空作业,汤小莲还在清理着一些建筑工地上的杂物,两人的脸被太阳晒得通红,衣服都被汗水打湿了。

  作为资深泥工,无论是严寒还是酷暑,萧春林始终奋斗在工作一线,工地40多层的高楼,有时候一天就得往返十几趟。“为了这么重要的工程,辛苦一点也是值得的。”这位50多岁的汉子话不多,说的却都是最朴实的回答。“认真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不偷懒,不拖延,不给集体拖后腿。”萧春林说,他只是做了工地上每一个人都在做的事。

  事实上,两口子这一年比过去忙了许多,连过年都只在家里待了十来天。

  “今年出来得早,也没有时间回去,有些想孩子了。”看着手机里5岁儿子的照片,汤小莲若有所思。来杭州打工已有16年了,跟家人总是聚少离多,好在现在的施工单位出于人性化考虑,配有民工子弟学校,不少老乡假期会带孩子来杭州一起生活。汤小莲打算,等儿子再大一点,就带他来杭州,一家人在一起团聚。

  “工人们很辛苦,每天早上6点就开工,有时忙到晚上11点多才收工。”工人所属的建宇劳务公司负责人朱元宝感动地说,为了赶封顶进度,这几天更是加班加点,白班夜班不分昼夜施工,大家却丝毫没有怨言。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5月18日,凝聚着几百人心血的主体建筑封顶,比预期提前了一个多月。望着快要建成的大厦,萧春林腼腆地笑了。“等儿子长大后,我一定要带着他来看看我们亲手建设的摩天大楼。”

  G20专项电力保障工程工人陈春阳

  拆除铁塔电线入地

  曾经林立的电线杆不见了,头顶上纵横交错、杂乱无序犹如“蜘蛛网”的电线也没了……5月16日,望着因线路改造工程给杭城带来的日新月异的变化,48岁的湖南籍电力工人陈春阳笑了:“天上电线‘入地’了,路感觉宽了,天空看起来清爽多了,杭州颜值更高了!”

  随着G20峰会即将在杭州召开,从去年下半年开始,杭州市供电公司计划打造119个专项供电保障工程,其中,220千伏燃霞燃湾线改造工程就是一项重要电力架空线路改造工程,由国网杭州市供电公司电建公司线路1班承担。

  上午8时,阳光洒向大地,1班13位电力工人已在工地上热火朝天地忙碌着。记者仰起头,60多米高的铁塔直冲云霄。头顶一片湛蓝湛蓝的天空,3位电力工人身上系着安全带,拿着大扳手正在拆解铁塔的螺丝钉。

  “嘿嘿嘿……”隐隐约约从塔顶传来工人们的吆喝声和“咣当咣当……”大扳手敲击螺丝钉的声音。

  “铁塔有10多层,每层要拆解32颗螺丝钉,一颗螺丝钉有10多斤重。”班长许建华说,由于铁塔空间小,最多只能容纳3位工人一起在上面工作。一层层往下拆,按照时间计算,他们在60米的高空至少工作6个小时。

  要凭手臂力量把“拧住”10年时间的螺丝拆下来,真不是件容易的事。李炎剑、杨德光等3位年轻的电力工人冲锋在前,手臂拧酸了、痛了,从不喊一声。

  “比起来,今天的任务还算轻松的。”陈春阳说,大部分时间工人们拆的是普通铁塔,一基至少有6000颗螺丝钉需要卸下,足足有3吨重。陈春阳记得前几天拆解钱江市场旁的一基铁塔,为了不影响过往群众,工人们仅用了半天全部拆完,创下了历史记录。

  “目前,起早摸黑天天干,下雨天不歇息已成1班电力工人的工作常态。”许建华说。

  中午12时,李炎剑一步步小心翼翼地从铁塔上爬下来。他兴奋地从怀里掏出一只刚孵出来的小鸟,原来小鸟一家在塔顶上安了家。为了让小鸟住得安稳些,李炎剑用自己橘红色的衣服做成鸟巢状放在铁塔底下,他知道鸟妈妈不久一定会回来带走小鸟的。

  安顿好小鸟,大家集中在一起端着饭盒随便找个地坐下开始吃中饭,记者这时才看清他们:黝黑的皮肤,沾满灰尘与油污的手。虽然只有一个菜,辣椒炒土豆丝,但每个电力工人都吃得很香。

  “经常站在高高的铁塔上工作,我习惯在高空俯视美丽的杭州。”陈春阳说。他在杭州工作已有30年,为了能让自己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工作,他把妻子和两个孩子都留在湖南老家。他和他的工友们一起陪着杭州这个城市不断地成长壮大。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作者: 编辑: 王艺
相关阅读
Copyright © 1999-2022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