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郦越宁:38年追寻迷失的釉彩
2016年05月04日 04:32:22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方力

  浙江日报记者 方力

  旋转的陶土,在灵动的手指间时窄时宽,随着手的力度变换着形状。时间仿佛在这一刻静止……

  记不清,这是郦越宁做出的第几个南宋官窑作品坯件。

  作为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所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郦越宁38年来用精湛的技艺找回了失传的南宋官窑制作工艺;38年,他用工匠精神解开南宋官窑最美丽的谜团。

  苦练技艺打基础

  杭州南宋官窑研究所位于萧山杭州民生陶瓷有限公司内,这幢古董般的老建筑就静静地矗立在厂区的西北角。看似不起眼,却有大"名堂”,制作南宋官窑瓷器的所有工序,都在这里完成。

  郦越宁的办公室就在这幢小楼的三楼。说是办公室,倒更像是一个艺术室。一进门,记者立即被满眼的粉青色南宋官窑瓷器吸引,这些作品大部分出自郦越宁之手。

  "您现在还自己动手做吗?”

  "当然!如果没有特殊的事情,我每天都在这里,自己动手做的体会是完全不同的。”看着如自己孩子般的瓷器,郦越宁的眼里闪烁着光芒。

  1978年,高中毕业的郦越宁被招进了当时的杭州瓷厂,每天的工作就是修坯,一天得修几百个。日复一日,他却干得挺起劲。从修坯、制作模具到拉坯,郦越宁在熟能生巧的过程中对这项工艺产生了深厚感情,也开始琢磨如何提高技艺,复原南宋官窑瓷器。

  潜心研究找差距

  1989年,刚当上南宋官窑研究所副所长的郦越宁领到重任。老厂长拿来几块南宋官窑正品残片,让他好好研究。

  这一对比,让郦越宁看到了差距,"跟古代相比,我们的技艺实在差得太多。”

  从早期的"厚胎薄釉”"厚胎厚釉”,再到后来的"薄胎厚釉”,南宋官窑瓷器经历了几个阶段。而"薄胎厚釉”最能体现南宋官窑的特点,但工艺上有难度。

  南宋官窑的"薄胎厚釉”技术,大家虽有认知,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都很难实现。直到2001年在北京举行的一场展览上,一位大师的话点醒了郦越宁,让他意识到,想要真正还原南宋时期的经典,必须要做出二次釉甚至是三次釉的产品。

  回到杭州的郦越宁静下心来研究,带领团队攻坚克难。在一次次期望与失望的轮回中,他们没有放弃,经过3000多次试验,每天10小时烧窑,10小时冷却,2009年,一只二次釉仿南宋官窑碗终于成功出炉了。

  经过8年的奋战,当看到这只漂亮的碗时,郦越宁再也止不住热泪……

  薄胎厚釉还真貌

  在郦越宁的办公室墙上,挂着"日益精细”四个大字。这也是他一直追求的目标。

  "恢复南宋官窑真正的精髓,两次釉还不够。”2013年夏天,郦越宁开始挑战高难度的三次釉。这次可是连可以借鉴参考的老瓷片都没有了,唯有一次次不停地试验。

  烧制官窑是一项体力活,从拉坯、修坯到上釉、烧制再到成品多达70多道工序。高温酷暑,还得在1000多摄氏度的窑边观察烧制情况,辛苦可想而知……

  3个月后,在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博览会的二楼转角,一个小小的笔洗,吸引观众驻足。这便是南宋官窑三次釉的作品。技艺早已失传,只在记载中出现过的南宋官窑三次釉,被郦越宁和他的团队恢复。

  2013年,郦越宁被授予中国陶瓷历史名窑恢复与发展贡献奖。

  "我们要努力把工艺恢复到南宋官窑鼎盛时期的水平并传承下去。”如今,郦越宁又在进行新的研究,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提高产品成品率。

标签: 郦越宁;瓷器;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朱婧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60504163320005424.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