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家乡年味好 亲情最是浓
2017年02月03日 03:33:56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李月红 纪驭亚 郭兴华 曾杨希 李文芳

  编者按:“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佳节。节日之际,本网多位记者回到各自的家乡,在甘肃、河南、四川、湖北、浙江松阳等地体验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年味儿。他们用笔记录下了时代变迁下文化的传承和守望、亲情的温暖和传递。本网今刊登几篇回乡记忆,以飨读者。

61.png

  湖北荆门:人们置办年货时,熏肉香肠是必须有的。

  湖北:乡情记忆 悠远绵长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李月红) 不规则的长方形,长宽二三十厘米。在湖北省宜昌市三峡机场安检仪的电脑屏幕上,它们被这样定格。它们是一块块腊肉,准确地说,是熏肉,鄂中地区的年俗风味,也是游子每每离家时父母要求携带的“唠叨”。这唠叨是父母远、家乡近的年味,是滋味短、岁月长的叮咛。丁酉年伊始,浙鄂千里之间,随着食物的年俗在岁月静流中成长为现代人的故乡心事,再度启程新一年。

  记者的家乡在湖北省荆门市。这里素有“荆楚门户”之称,正好位于祖国的正中心。历史上,中国第一县——权县建立于此;这里养育了道教创始人之一老莱子、楚辞文学家宋玉、南宋理学家陆九渊等著名历史人物,留下了“阳春白雪”“下里巴人”等千古传颂的历史典故。女儿3岁时,我教她的第一首诗便是李白在青年时告别家乡时创作的《渡荆门送别》,也是希望她在人生初时便能记住故乡的方位。

  千年以降,风月无古今,情怀自浅深。故乡的年,是从冬至那天开始的。烟霭万家炊,腊酒足鸡豚。鄂中的年,最不可缺的是一盘熏肉。老祖宗传下来的经验,冬至后便是腌制腊肉的最好时节,盐浸,风干,栎木文烟熏炙半月,直至表皮红黑透亮,油脂些微分泌,即是最佳。

  腊肉的香,烟熏的年,也成为我对亲情最深刻的记忆。小时候,寒假回乡下奶奶家,等到火垅屋暖了,烤番薯香了,腊味滴入火中滋滋作响了,就是催我起床了。近年来,这座四线小城市渐受雾霾困扰,熏制年货再三禁令,父母只得求助山乡亲人代劳,年将近时,驱车山林数小时,将宝贝带回城中,待年后再分些让我带回千里之外的江南,殊为不易。

  待到除夕午时,便是一年之中最有仪式感的一刻——团年饭。在我国最早的风俗著作《荆楚岁时记》中,记载了南朝荆楚一带的年俗,其中便提及“留宿岁饭,至新年十二日”。时代在变迁,“岁饭”从晚间移到中午,祖辈流传下来不成文的规矩,谁家团年饭吃得愈早,谁家来年收成就更好,而中午是一天之中最好的时候。于是乎,每年除夕从上午10点开始,就能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有人家开始吃团年饭了。

  团年饭,自是家庭一年辛勤劳作的丰收象征。从我记事起,家中的团年饭至少有18种以上菜式。开吃前,注重孝道的鄂中人还有一个“叫饭”年俗。这是为已逝的前辈和亲人祭祀的习俗,父母亲将饭菜盛在碗里,筷子放在碗上,酒杯斟满酒,茶杯冲满茶,毕恭毕敬地念叨,请祖宗三代内亲外戚都回家团年。一套仪式般的流程过后,全家人开席吃饭。席间,晚辈要一一向长辈敬酒或敬茶,说祝福的话,这就意味着过了一年,又该更懂事些了。

  事有古今,物有新旧。无论是人神共飨,还是现世丰盛,年味承载着平凡人家的岁月追求。在时代年轮中,它们是滋味,也是情怀;是温柔慰藉,也是鼓舞力量;是初心,也是抵达,年复一年间。

62.png

  浙江松阳:热热闹闹的春节舞龙。

  浙江:山村年俗 温暖传递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纪驭亚) 婚后的第一个春节,我们在先生的老家丽水松阳度过。这座位于浙西南山区的古老县城,因为大量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而有了“最后的江南秘境”之称,而和这些古村落一样被传承、守护的,还有那些特色鲜明的年俗年味。

  和松阳大多数人家一样,先生家的门口在腊月廿八就已挂上灯笼、贴好对联。山粉丸的香气透过蒸笼在厨房弥漫,公婆将腌白菜、冬笋等各种素菜分别入锅炒熟,再混炒成令人垂涎的八宝菜……刚踏进家门,先生就忍不住感慨:“这是家里才有的年味啊。”

  松阳人的春节餐桌上,有四道必不可少的菜:炒山粉丸、凉拌八宝菜、糖糕青糕和炒黄米果。早在腊月二十前后,长辈们就开始忙碌起来。红褐色的糖糕得用水磨糯米粉拌入红糖水蒸制而成,若想做碧绿的青糕就在糯米粉里拌入鼠曲草细末和白糖。淀粉和煮熟去皮的毛芋为主料的山粉丸则是先生时常惦记的“家的味道”。

  拜年,是松阳春节序曲里另一个重要段落。大年初二,我跟着先生去大东坝镇横樟村的姨婆家拜年。作为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之一,横樟村依然保留着大量土墙黛瓦的明清古建筑,姨婆家就在一栋有上百年历史的老宅里。去年在县里的支持下,老房子好好整修了一番。来拜年的客人们进门的惊叹声,让姨婆脸上溢满了笑容。

  但对于先生来说,此行拜年给他带来的最大收获莫过于“偶遇”村民们在修补板龙,准备几天后的龙灯表演。挂满彩带的龙头、若干节长度和长条板凳相似的木板上套上弧形篾笼组成的龙身,龙尾似鱼尾造型,比龙头小不少。他说“这是松阳的板龙,因为表演时在整条龙的身体内缀上彩灯,舞起来特别好看。我小时候,各村都会在春节里办灯会,春节前一个月小朋友们就盼着了!”

  龙灯从年初开始表演,正月十五达到高潮。在孩子们眼里,这是过年最快乐的事情,没有之一。先生说,这让他仿佛“穿越”回童年,体会传统年味的魅力。


  河南:守住习俗 年味不淡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郭兴华) 今年是河南第一个禁放烟花爆竹的春节。

  为了这片蓝天,父老乡亲对禁放烟花爆竹举双手赞成。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过几年人们就会习惯缺了硝烟味的春节,关键是,别让年味减淡了。

  我仍清楚地记得爷爷教的关于过年的童谣:“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小闺女要花,小小子要炮,老头要顶大毡帽,老婆要件花棉袄……”儿时,每当和小伙伴们一起唱起它的时候,也就迎来了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可以嗅到年味的时候。

  河南人过年,要从农历腊月廿三的祭灶节算起。传说到了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的善行或恶行。因此,这一天,家家晚饭前为灶神设香案,供上灶糖和面做成的糖瓜等祭品,祈求灶王爷“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除夕和中秋的团圆节,出门在外的游子,都争取在这天赶回家。家家户户自己动手,发面、炕制酥脆的火烧,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从舌尖一下子暖到心头。

  在河南民间流传着这样一段谚语:“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去打酒;三十儿,捏鼻儿(饺子);初一儿,撅着屁股乱作揖儿……”它是中原民间千百年来的过年“指南”。

  有了规矩,就要守规矩,这样才算是认认真真地把年过踏实了。例如除夕贴春联门神,一定要用面粉现熬浆糊,这样贴出来的效果才格外“瓷实”。全家齐上阵,先一点点用刮刀、抹布等将去年的“旧符”清除掉,再把刷上浆糊的“新桃”整整齐齐地贴上。大门、小门、影壁、房梁,该贴的地方一定要贴到,满头大汗换来的是对这个年、这个家满满当当的红彤彤的祝福。

  传承了千百年的过年老规矩,有着浓浓的情感贯穿其中。“初一叔、初二舅、初三初四拜岳父。”让亲情的问候不因距离和忙碌而隔断;“过年不记仇”的讲究让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大数据的统计显示,河南是春运旅客流入最多的省份之一。春节正是一场精神“返乡”,具有独特的仪式感,这是艰辛的旅程,也是心灵的旅程。在网约打车、线上外卖、大型商超已经进入到四线、五线城市的当下,那些绵延了千百年的习俗规矩,仍是让人们拥抱春节的理由,需要我们悉心守护。


  四川:舌尖年味 亲情之味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 我的故乡在四川简阳的一个小镇。每年春节前,我都会从杭州出发,奔赴千里之外,和家人吃一顿团圆饭。

  四川人的年味里离不开食物。不管在外生活多少年,基因里对麻辣的嗜好都年复一年地指引着川人在特定的时间赶回特定的地方,好像一定要在盆地的怀抱里涮一两锅黄喉、毛肚,吃一两口夫妻肺片,喝一两杯郎酒、五粮液,这一年才没白白辜负。

  除夕的晚餐大过天,四川人称“团年饭”。除夕当天全家团聚,设荤牲酒醴,杀鸡炖膀,还要祭拜天地祖先。

  今年的团年饭,全家在祖父家吃。一年365天,家里8人难得聚齐,气氛自然热闹温馨。听祖母说,早在腊月初,不少食材都已准备完毕。

  麻辣香肠和腊肉是四川人家家户户必备的年菜。餐桌上的这两样“干货”是祖父母自己买来肉加麻辣调料做的,早早就用松柏枝烟熏过,色泽金黄,闻之甚香。

  莴笋和蒜苗做小炒,清爽可口。蔬菜都是祖父母在小镇边的自留地里种出来的。

  四川人的团年饭里一定要有鱼,寓意“年年有余”。肥肠鱼是我家团年饭的硬菜,郫县豆瓣酱、辣椒酱、五香、八角、泡菜打底,能把人香晕。肥肠是母亲半个月前从市场买回来的。她把食材洗净后又用清水煮熟,放在冰箱等待烹饪。

  “大冬天里洗肥肠可是个力气活,要顺着肌理,在自来水里一遍一遍冲。”团年饭桌上,祖母告诉家人,为了让家人吃上干净的食物,母亲洗肥肠时手都被冻得通红。劳动成果得到夸赞,母亲有点不好意思地笑笑说:“都是为了大家吃得开心。”

  除夕夜里,有被美食填满的胃,也有被家人温暖的心。

  今天我又离开家乡,开始新一年在异乡工作与生活的旅程。出发前,母亲往我手里塞了一大包酥肉,那是仔排裹着面粉过油锅炸出的一种四川美食,煮汤鲜美无比。母亲说:“在外面好好照顾自己,吃完了打电话,再给你寄。”

  我怕眼泪掉下来,只轻轻“嗯”了一声作为回应。我知道自己手里拿着的,是家人沉沉的爱。

63.png

  甘肃庆阳:刘海涛一大家拜过年后合影。

  甘肃:重温礼俗 守护乡愁

  浙江在线2月3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李文芳) 1983公里,这是刘海涛与老家的距离。在广东省中山市打拼多年的他,春节前就与几位同样在外省闯荡的本家兄弟约好,今年大家都回老家过年。在甘肃省庆阳市宁县,那座建在黄土塬上的小村落,是他们心心念念的故乡。

  几乎同时,刘家兄弟分别从杭州、西安、许昌、兰州等地返乡,乘坐飞机、火车、大巴或自驾赶回村子。在梁峁沟壑交错、川台河谷相间的黄土高原上,有他们共同的乡愁。春节最重要的,是给一年或多年未见的爷奶、爹娘、叔婶们拜个年。而西北人的拜年,至今还保留着向长辈跪拜行礼的传统。

  除夕傍晚,刘海涛与本家兄弟等全族男女老少相聚在一家,开始拜年。

  可别小看这一跪一拜,里面的门道可多着呢。如跪拜只是男性跪,女性可接受晚辈的跪拜,但不需要自己行礼。又如跪拜礼节,刘家如今还保留着老祖宗留下的传统:先作揖,双手合十,上至眉,下至膝,随后一躬到底跪下,双手双膝和头着地,毕恭毕敬,至虔至诚。家中男子需按长幼辈分,一一向长辈跪拜行礼。跪拜的方位也讲究,长辈们一般朝南坐于正厅前,拜年的人正对门厅或灶头的方位叩拜两次。

  刘海涛的儿子琪琪才5岁,同样也要加入家族的跪拜仪式。除夕这晚,琪琪和另外一个小孩子站在叔辈、兄长的后面,有模有样地学着作揖跪拜。刘海涛告诉记者,曾经有亲戚提议以后拜年不磕头行礼,却遭到家族老少的一致反对。他们认为,跪拜这个传统仪式,有着子女们的感恩之心,丢不得,特别是对于如今在外打拼的年轻人来说,春节回家给长辈们一一行礼磕头,表达的不仅仅是一份感恩,更是他们千言万语难以形容的牵挂与祝福。

  在宁县,每到一家拜年,不管是否逢上饭点,女主人都会备上一桌丰盛的饭菜。蒸肉、炖肉、羊肉、米糕,再来上一碗臊子面泼上辣油,饮上一杯自酿的酒,西北人的豪爽与传统,全在舌尖上荡漾。

  正月初三,刘海涛带着儿子开车去舅舅家拜年。当汽车行驶在新修的大道上,看到马莲河畔拔地而起的一排排新建农民房,他心中很是感慨。他告诉记者,之前去舅舅家拜年要沿着马莲河走上几个小时山路,如今路修好了开车不到20分钟。舅舅家所在村子准备建成景区,发展旅游业,曾经的穷山沟大变样。传统习俗的不变与村庄的变,汇聚成刘海涛心底越来越浓的乡愁。

标签: 团年饭;春节;拜年;刘海涛;浙江;长辈;肥肠;腊肉;年饭 责任编辑: 蒋敏华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20329782097632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