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浙江文丛”专家点评
2017年03月17日 06:47:09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3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曾福泉 整理)“浙江文丛”专家点评

  廖可斌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元明清文学、戏曲小说研究专家

  看到“浙江文丛”这套丛书很可观,进展很好,这体现了浙江人做事的风格:务实、勤奋、努力。古籍整理又是繁体又是竖排,比编排现代书籍难度要高,工作量很大。这么多书,凝聚了编辑者的太多心血,真的非常宝贵。现在我们可以对浙江、对中国文化传承有一个交代。要全面反映“浙江文丛”的面貌,必须要有第二期的后续工作。人们常说,浙江的文献是“悠悠两千年,煌煌两千种”。据不完整统计,现存浙江文献有两万多种,现在第一期有215种。我的建议就是第二期应该出得更大、更好。

  钱志熙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魏晋文学、唐宋文学研究专家

  我最近在香港大学讲学一年,看到港大图书馆到处摆着“浙江文丛”的图书,看起来很显眼。作为一个浙江人,我感到很荣幸。文献整理可以推动学术研究的发展,“浙江文丛”的贡献很大。我认为“浙江文丛”的选材还应该扩大。过去注重“经典性”,现在更注重“文献性”。我们这个时代是新旧变化很大的时代,哲学、文学、史学很多东西或许说不清有何用,但都很重要。连50多年前的文物我们都那么在乎,对这些传统文化和典籍更应该重视,它们都是宝贝。所以“浙江文丛”应该求精求全。

  包伟民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宋史、浙江区域史研究专家

  浙江古籍出版社集中精力做大事,“浙江文丛”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我觉得这是彰显浙江文化的非常重要的成就。浙江在古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很高,所以这个成就不仅是地方的,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也是全国的。宋代经济重心南移以后,江浙地区绝对是全国的文化中心。明清时期的科考成就,虽然浙江比不过江苏,但也差不了太多,江浙两省是执全国文化牛耳的。因此,“浙江文丛”以后的三期、四期我们也要做下去。做到一定程度,还可以按照四部分类或者什么标准,再加以进一步整理。

  陈红民

  浙江大学历史系主任

  中国近现代史研究专家

  我记得安平秋先生曾说,“浙江文丛”工程浩大,“先求有,再求好。”我觉得现在“有”和“好”都做到了。我特别感动的是,看到了浙江古籍出版社的一种精神。古籍出版社在哪里都是小社,但是小社一样可以做大事,它有超强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有些事,今天不做,明天要后悔。“浙江文丛”的第一期已经做到了很多“第一”。

  我建议第二期考虑收入近现代文献,从清末到民国,是浙江人物与思想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时期。加入近现代文献,就拓宽了“文丛”的内涵。

  张涌泉

  浙江大学古籍所所长

  古代汉语研究专家

  当浙江古籍出版社表示要在2012年完成出版200册的目标时,我没有掩饰对于文丛整理质量的忧虑。到了当年8月,当第二次学术委员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时,展示在会议室内的一整排绿色布面精装的《浙江文丛》令我震惊。翻阅着仍带有油墨清香的样书,素雅的装帧,清朗的版式,强大的整理阵容,我一直以来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

  现存浙江文献有两万多种,而《四库全书》只有3000多种。这套丛书出书速度很快、效率很高,其中90%需要点校整理,真的很不容易。

  何俊

  杭州师范大学副校长

  永嘉学派、浙东学派等研究专家

  “浙江文丛”一期工程的选题,集中在“古今人文”这四个字上,现在成果显著。我们是否应该考虑在现有的基础上,做一些延伸产品,比如说口袋本。随着出版种类增多,很多文献的研究没有跟上。过去做研究可能受到文献的约束,现在已经有这么好的条件,古籍社应该有意识地同步跟进一些研究,使“浙江文丛”不单单以整理文献为限,还可以培养一支学者队伍。出版社如果能够通过自己的产品,培养一批自己的研究人员,对以后的发展很有意义。


标签: 浙江文丛;专家;文化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