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守住文化根脉 浸润时代人心
2017年05月30日 07:55:03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陆遥

  浙江在线5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陆遥)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是当代中国发展的突出优势。

  浙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多年来,我省通过一系列重大项目的开展,以文化经典为依托,以习俗节庆为纽带,以化育知行为关键,以文化传播为平台,以生活方式为目的,以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推动文化惠民、文化乐民、文化安民、文化利民、文化强民。

  学与思

  研究阐发,摸清文化家底

  从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再到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悠久深厚、意蕴丰富的浙江文化,一直在中华文明史上熠熠生辉。

  固基强魂,先要追根溯源。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研究阐发”是最基础工程。

  2005年7月,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决定实施文化大省建设“八项工程”,其中,文化研究工程是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指导、谋划和布局的重大文化工程。此后,历任省委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

  作为全国人文社科领域首个省级大型学术研究工程,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系统地梳理了浙江文化的传承脉络、挖掘浙江文化的深厚底蕴、弘扬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为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丰富中华文化宝库作出贡献。

  《郁达夫全集》获得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宋画全集》《元画全集》填补了中国宋画、元画整理汇编的历史空白,《战国至唐画全集》《明画全集》《清画全集》也将陆续出版,至此,由浙江大学和浙江省文物局编纂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工程即将“合龙”;《毛泽东在浙江的785个日日夜夜》全面梳理了毛泽东同志在浙江调研、工作等情况……一项项工程,将散落在浙江历史长河中的珍宝采撷,串珠成链。

  工程实施十多年来,我省设立文化研究项目811项,共组织全省哲学社会科学界1000多位专家学者参与课题攻关,出版学术专著1000余部。

  此外,历时7年,代表着千年浙学文脉精华的500册《浙江文丛》全部面世,这也是浙江历代文献经典的第一次全面整理出版。目前,文丛二期工程的编辑出版工作也已经启动,预计再用5年时间出版图书300册,并逐步完成浙江经典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

  文化的河川奔流不息,文化研究的步伐也必须紧随而行。今年3月,第二期浙江文化研究工程正式启动,将通过突出当代发展研究、历史文化研究、“浙学”文化阐述三方面内容,继续讲好浙江故事。

  传与承

  保护振兴,弘扬优秀文化

  对历史传统的审视和认知,源于哲理性的思辨,更来自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在回望千百年璀璨文化瑰宝的同时,浙江同样在接续、发扬优秀文化。在这块物产丰富、人文荟萃的宝地上,孕育了众多的文化明珠:巧夺天工的龙泉青瓷、古韵悠扬的浙派古琴、华丽婉转的昆曲、博大精深的蚕桑丝织技艺……目前浙江共有10项人类非遗项目、217项国家级非遗项目、1076项省级非遗项目,位居全国各省份之首。它们构筑起一座璀璨夺目的浙江文化宝库。

  今年5月,被称为“丽水三宝”的龙泉青瓷、龙泉宝剑和青田石雕相继走进荷兰、意大利等国进行巡展,向当地人士和海外华侨充分展示了浙江文化的风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传统文化顽强的生命力,来自浙江一直以来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传承。从2003年开始,我省就启动了非遗普查工作。2007年,我省实施《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有针对性地对非遗进行分类管理。如今,浙江已率先实现省、市、县三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全覆盖。11个设区市、89个县(市、区)全部建立了非遗保护中心,各类非遗保护传承基地星罗棋布,遍地开花。

  和非遗传承一样,数十年来,浙江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坚定不移地前行在保护振兴传统文化的道路上:

  ——制定《浙江省传统戏剧保护振兴计划》,每年安排1600万元用于56个传统戏剧非遗项目的传承和越剧艺术的振兴发展;

  ——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目前已启动172个重点村、868个一般村的保护利用项目。专门设立20亿元的古村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基金,让“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梦想走进现实;

  ——高度重视传承发展历史经典产业,先后出台文件,对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予以扶持;

  ——制定出台《关于保护和促进浙江老字号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浙江老字号认定办法》,促进91家中华老字号和461家浙江老字号的保护和发展;

  ……

  这些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的不懈努力,如同一个个坚实有力的脚印,见证着浙江从文化大省迈向文化强省。

  古与今

  创新发展,激发文化自觉

  任何一个时代的文艺,只有与国家和民族紧紧维系、休戚与共,才能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今年1月,暌违四年的浙江省展览馆经过修缮后重新开放。“百年追梦”浙江美术创作精品工程作品展作为浙江展览馆的首展在这里展出。该工程创作30件反映浙江大地从1840年到1949年近现代历史人物和重大事件的精品力作,打开了浙江人民百年奋斗、百年追梦的时代画卷。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发挥文化的时代价值,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发展方式中去,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温岭石桥头镇中学,每名学生都能唱上一段越剧,还能用越剧背诵古诗词。这得益于学校实施三年多的“戏曲进校园”活动。

  浙江作为南戏的发源地,传统戏剧种类众多,为此,我省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专门出台意见,要求全省大中小学校安排设置戏曲通识教育教学课时,在全省大中小学校逐步建成一批校园戏曲传承教学基地。

  一系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在浙江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开展:全国首套小学中医药教材《中医药与健康》,将于2017年秋季学期出现在全省小学的课堂上;景宁畲族自治县在民族中学举办“中国畲乡首届校园非遗文化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越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越应该把目光更多地投向中华传统文化,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更好地融入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我们欣喜地看见:在乡村,全省已经建成的6500多个文化礼堂里,“我们的村晚”“我们的节日”等主题活动热闹上演;在城市,城市书房正融入城市血脉,擦亮文明与自律的火花,筑起一座座文化灯塔。

  如今,各项文化活动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生活,根植于人民心中,帮助全社会形成参与、守护、传播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化花开满园春。

  放眼之江大地,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建设正以实实在在的成果浸润人心,在全社会形成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风气。

标签: 文化;民族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