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文其和女儿包蕾妍。浙江在线记者 吴煌 摄
“振兴祥”门口。浙江在线记者 吴煌 摄
浙江在线6月1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马黎 通讯员 王平)“今年开始,你要采访我女儿了,不要采访我了。她是厂长。”
包文其笑着迎出来,把身边一个文气清秀的姑娘,往前推了一推——嗯,每年这个时候,都是记者和包厂长雷打不动的约会日。
事情是这样的,从2010年开始,每到我国的文化遗产日——6月的第二个周六,记者就会去一家知名老字号——杭州利民中式服装厂看看。今年是我们第8次探访了,对利民而言也有点特殊,因为今年它迎来了120岁。
这是一家我国历史上完整保留至今从未间断过的中式服装生产老字号,一度生存艰难,到处搬家,从解放路搬到江城路,又搬到五堡,如今又搬到了德胜。
不过,这个国家级非遗,自从前年年底在杭州市中心的青年路20号——以前老店的基础上,开了新店“振兴祥”后(注:振兴祥中式服装制作技艺,是2011年入选国家非遗名录的名字),这两年的变化非常大,传来的都是好消息。
小包的气质
今年,包文其第一次把女儿包蕾妍带了出来。
鹅蛋脸,长发扎起,盘了一个古典的发髻,穿着文艺青年标志性的藏青长裙,小包的气质和自家的品牌很是契合。
“来,把你名片拿出来。”老爸提醒下,小包掏出名片。
包蕾妍的名字边上,印着厂长两字。
这让记者有点吃惊。以前聊天,包文其提到过女儿,是学物流专业的,听起来和旗袍、服装没什么关系。而且在这个旗袍早已退出日常生活的年代,有年轻人愿意接手吗?传承也是这家老字号必然会面临的问题。
老包的“固执”
还有一个,就是包厂长的“固执”,和当下的潮流有些背道而驰。
自从1995年从丝绸公司调到“利民”,包文其作为第六代传人一直独自撑着这家厂。很多人曾劝过他,“姿态不要那么高了”,料子用得省一点,价格低一点,几百块的旗袍买的人肯定多。但他的“杭铁头”精神很硬,最低3980元,贵一点的手绣旗袍,要13800元。
小到一个拉链,他都要用最好的牌子,价钱是普通拉链的10倍。店里的旗袍,不是手绣,就是手推绣,成本极高。面料选了重绉面料(真丝面料的一种),因为加厚,成本又高了,但是,更垂不易皱,他就觉得值。
记者始终觉得,90后的女儿会接受老爸如此“传统”的思路吗?两代人之间会不会有矛盾?
没想到,第七代传人这么快就出山了。去年9月,小包从公司辞职,正式到了爸爸的厂里,这些日子老包一直带着她在外面转,“先把人事这块熟悉起来。”
老包和小包的交接
辞职接手爸爸的厂,有过犹豫吗?
“我肯定是愿意的,本来就确定会过来。之前在外面闯,也是想看看不同行业和公司的运作模式。”姑娘的回答一点不含糊,“这是一种文化,不光是产业,不是说要赚多少钱。”
那平时穿旗袍吗?
“我蛮喜欢旗袍的,而且一直很喜欢带中国风的东西,觉得有底蕴。一穿上旗袍,这一天整个人都会感受不一样,就像我爸说的那样,精神面貌会自然而然地改变,自己有了一种不一样的气质和心态,非常美好。”
那么怎么看待爸爸的想法,有时候会不会观念不合?
“老有老的好处,新有新的好处。旗袍本就是传统的东西,不管怎么改变它,总归有老的东西在里面,这就是精髓。虽然这两年还蛮流行旗袍的,多了很多新型的改良式旗袍,但我们还是始终专注在传统旗袍上,传统不能丢,丢掉了整个韵味都变掉了。我一直想的是,如何保留传统的韵味,又能把新式的融合进去,这是我们想发展的一块。比如,传统款式不能抛掉——立领,一字扣,大襟,但用的花色和布料可以创新,比如有一些现代图案的印花……”
小包对老包的传承
老包坐在旁边,听起来很满意,“我们的脑子已经有点老化了,年轻人有他们的思路,以后要她管了。”
小包很“老结”(杭州话,老练的意思),而且目标明确,她的微信头像,就是一张穿旗袍的照片。
她走到二楼,换上一件深色烂花绒旗袍,照了照镜子,“我并不觉得这是妈妈辈穿的东西,它也可以穿得很时尚,而且舒适。有的人觉得旗袍只有特殊场合才能穿,其实很多旗袍就是日常穿的,特别像这种夏天的短旗袍。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件夏天的连衣裙,真丝很透气,夏天穿很凉快。我们做的旗袍版型,看起来很修身,但穿在身上不会有束缚感,上班和出去玩,都没问题。”
临走前,我照例问了问这一年的营业额。“跟去年比,翻了三番啊,我们干得蛮好。”包文其笑着看看小包。
这应该是记者拜访7年以来,第一次听到老包这么轻松愉快的回答。
老包的传统和小包的“日常”之路,会继续走下去。
振兴祥这几年
2017年 包文其退休,女儿包蕾妍正式接手服装厂,成为第七代传人。
2016年 新店开业半年,没有亏,处于维持状态。
2015年 12月9日振兴祥中式服装店在杭州青年路开张。
2015年 开了微信公众号“振兴祥”。
2014年 在杭州大厦开了一个柜台,做高端定制,但营业状况不太理想。博物馆的计划也没有实现。
2013年 包文其向杭州市政府递交了一份申请报告,想找一处地方,建一个中式服装展示博物馆。
2012年 外销越来越差,准备转做内销。
2011年 搬到了城郊接合部的五堡社区,损失了一半员工:五六十名一线工人。营业额没有增长,损失很大。
2010年 在江城路的老厂房租了房子,又作车间又作办公室,还兼着仓库,以外销为主。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