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7月22日讯 他们对家国有强烈的使命感,他们对知识无比渴求,他们会在书店外连夜排队,把省吃俭用下来的钱都用于买书,他们会办舞会、踏春游玩、听邓丽君或是崔健的歌。他们,让人看到这个国家欣欣向荣的希望。
他们,是上世纪80年代的大学生。我很想知道,在经历了属于他们的激荡三十年后,今天,他们会是什么样子?
7月,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我见到了两位老浙大80年代的大学生,他们一个是在国家“探月工程”中领衔设计并研制星载系列微小型光学系统的浙大光电学院教授、求是特聘学者徐之海,一个是北京九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兼所长、北京市政协画院秘书长蔡军。
1984年初,他俩相识于浙大书画社。三十年多年来,他俩的友谊让人羡慕。
1
80年代的老浙大,书画爱好者不计其数,浙大书画社每举办一次讲座,常有上千人现场聆听,书画社正式的会员就有500人。
徐之海(原名徐军),浙大光仪系大二学生,身高一米八,兴趣爱好广泛,系排球队主力副攻手,足球队守门员,尤善金石篆刻,逸群绝伦。
大一时,徐之海在图书馆里偶然间发现了一本《秦汉印赏析》,整个人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大一寒假,他闭门不出把书中收录的上百方秦汉印都临了一遍,“出关”后,发现整个浙大篆刻比得过他的人已经没有了。
今天,已经54岁的徐之海回首青春狂气,笑叹道:“那时候好牛!”
然而,自信且自负如徐之海,却在书画社里一个比自己还低一年级的学弟身边学起了书法,他把自己临习的书法拿到学弟跟前,学弟夫子般提笔点评:这一笔写得好,这一笔不够好。徐之海求教:为什么不够好?学弟对答如流,气定神闲。
这个学弟就是蔡军。
那时候的蔡军是浙大土木系的大一新生,在1984年举办的首届浙江省大学生书画大赛中获一等奖,这届比赛的评委中有沙孟海、陆俨少等书画名宿,一个非书法专业学生却能打败一众专业学生,在当时引发了轰动。
蔡军9岁那年正式拜虚龄80岁的谭建丞为师学书法。老先生住在一座古色古香的院子里,天井正中摆一张案,每回上课都是蔡军规规矩矩坐着写字,谭建丞一动不动地站在他身后,字字严谨指正。蔡军最后成了谭老先生的关门弟子。
徐之海也从小喜欢书法,他正式提出要跟蔡军学书法,蔡军欣然应承:“我老师怎么教我的,我就怎么教你,把我老师给我讲的道理都告诉你。”
徐之海给自己定下规矩:每天雷打不动地临两张颜体正楷。在之后的三年里,他竟做到了每天坚持,而随性放逸的蔡军最佩服的就是徐之海做事那么有计划性:“他第二天就要考研了,前一天晚上也还在写字。”
学书法最好是有童子功,因为童子学书没有刻意达到什么进步的想法,故能循序渐进,而人年岁渐长之后,过度讲究方法,反而拔苗助长,但徐之海学书的进展还是让蔡军吓了一跳。“在同类学生中,他是最出类拔萃的。”
他们无疑是彼此欣赏的,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同样是对书法痴迷,徐之海的学习成绩一直保持在年级前10名,而蔡军每天不是为书画社办讲座就是跑出去写生,教室里难见他的踪影,期末考试也亮起了红灯。
徐之海把蔡军叫到操场骂了一顿:“专业才是我们的立身之本,书画爱好只是添砖加瓦的东西,你怎么能分不清主次!”
蔡军虽然被批评了,却觉得徐之海说得对。“我们相互非常懂得对方,有很多人觉得他清高、瞧不起人,我觉得他不是内心里瞧不起人,他是严于律己严于律人,而且他会表达得很直接。”
在上世纪80年代的浙大校园里,徐之海(徐军)和蔡军所乘坐的友谊的小船起航了, 1987年两人成功举办“俩军书画展”,在浙大求是园中刮起了一股书画风暴。
2
80年代缓缓落幕。
大学毕业后蔡军来到北京,进入机械部甲级设计院工作,而徐之海继续留在浙大光电系读研。
在人地生疏的北京,大学期间看起来“不务正业”的蔡军刻苦得像换了一个人,他下定决心也要像自律的徐之海一样,让工作、书法齐头并进。
工作第六年,蔡军在单位培养下脱产带薪跨专业进入了清华大学建筑系高研班。工作之余,他十多次获全国书法大奖,还一口气出版了好几本硬笔书法字帖。
1996年,研究生毕业后的蔡军成立北京九城建筑设计事务所,开始了自己的创业生涯。
徐之海这边,书法篆刻如影随形,为他的学者生涯增添了几抹文人气息。
晚上做完实验,他常会去找当时蜗居在浙大集体宿舍的青年书法家汪永江一起喝酒聊天,聊的都是书法篆刻、艺术人生。
很多年之后,徐之海在指导学生科研的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渗透进自己从书法篆刻中悟出的道理:“要取得突破的关键就是改变自己。改变自己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的套路。人容易固步自封的原因,就是往往不愿意改变,尤其是改变一些自以为好的习惯。不破不立,只要改变,就在进步。”
2005年,已经是浙大光电系教授的徐之海做出了一个日后将成为他事业转折的决定——赴北京挂职两年。他要通过这个挂职的机会,去了解国家的需求、寻找到专业未来发展的方向。
在北京,徐之海和蔡军重逢了。人到中年,他们都已为人夫为人父,社会的变迁与洗礼总是会加倍磨砺那些负气含灵的人,考验他们是否能坚定目标与追求,最终实现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蔡军对他说,一个人光有过人的能力让人欣赏并不够,还要有很强的包容性,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目的是获得一个更高的平台,让自己有更充分发挥的余地、让自己未来的空间有更多可能性。“你要去理解,去包容。”
“我到北京后,第一课就是蔡军给我上的。”徐之海总是说蔡军是“真朋友”。“真朋友是能说你不是的人,是能在一旁帮助提点你的人。”
上大学那会儿,徐之海有时候郁闷了,会半夜跑到蔡军寝室敲门,蔡军就会从被窝里爬起来,陪着徐之海在操场上边走边聊。
哪怕20多年过去了,每当徐之海遇到烦心的事或者高兴的事时,还是会想对蔡军讲,而无论什么时候,他都能找到蔡军。
3
徐之海在北京的三年是他改变最大的三年。一次次参加科技部和国防科工领域的学术交流会,使他看到了国家在航天领域两个重大科技专项——“探月工程”和“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中,对光学成像及其关键技术的需求。
2006年,浙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成立,2008年挂职结束回到浙大的徐之海一直兼任该院副院长。在他的带领下,浙大成像工程研究室驶入了一片前景开阔的崭新天地。
2011年,他获得“十一五”国家科技计划执行突出贡献奖,2016年,他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他领衔设计并研制的星载系列微小型光学系统成功创造了中国航天史上的4个首次……
2017年,他主持的科研项目获国防技术发明一等奖。他的两项科研成果分别入选了2013年和2017年的浙大年度“十大学术进展”。
“我觉得他特别棒,我很自豪!”提起徐之海这些年取得的成绩,蔡军高兴得合不拢嘴。他说,除了性情相投以及兴趣爱好方面能产生共鸣之外,自己和徐之海都能看到对方身上闪光的一面,也正因为欣赏了对方的优点而包容了对方的毛病。
2015年起,蔡军又重新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书法当中,还破天荒地制定了一个“十年计划”:打算把中国传统的书法“整个过一遍”,为未来精进的空间打下坚实基础。
去年是浙大120周年校庆,徐之海和蔡军一起做了一件颇具纪念意义的事——共同促成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翰墨求是”浙江大学双甲子书画展,这开创了国内高校在中国最高级别的美术馆进行艺术成就展示的先河。
在他们看来这个展览的意义还不仅仅在于艺术成就展示本身,而是要向外界传递一种大学人才培养的理念——艺术素养的培养不能缺失,大学应该全方位培养人才,底盘有多宽,塔尖就有多高。
“从上大学时我们就知道,一个人应该是立体而多面的,要让自己方方面面都精彩,精彩之处更为精彩。”
2005年至今,徐之海每年都会给自己所带团队里将要毕业离校的硕士、博士每人赠送一枚自己亲手刻制的篆刻姓名章。他用这样一种特别的方式寄寓对学生的希望:去做一个丰富的人,去找到自己喜欢干的事、专注地干下去,最好能干到天下最好。
无论是上世纪80年代还是现在,但愿每一代人在回首大学时光的时候,都能看到一段仿佛被滤镜柔化过的影像,里面那一个个青春的身影,都闪闪发光。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