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创新驱动看浙江
2018年10月09日 06:55:43 来源: 浙江在线 林梦婕 赵磊 张吉 蒋立

浙江在线10月9日讯 从空气中都流动着创新气息的杭州滨江高新区到以新材料创新为制造业升级引擎的宁波新材料科技城,9月30日,“创新驱动看浙江”全国媒体浙江行主题采风活动圆满收官。在一周的时间内,来自全国各地的主流媒体记者,马不停蹄地进入浙江创新的第一线,感受浙江创新的最新脉动,探访浙江从科技小省到创新强省的发展密码。

2006年浙江召开全省自主创新会议,明确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型省份的战略目标,为浙江科技创新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

一路走来,我们看到了创新高端平台之江实验室里执着科研的一流专家,我们看到了在杭州梦想小镇里追逐梦想的年轻面庞,我们看到了在山区小县新昌埋头创新坚守制造实业的新和成人……

目前,浙江省区域创新能力居全国第5位,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6位,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居全国第3位,知识产权和专利综合实力均居全国第4位,被列为全国首批技术创新工程建设试点省、全国首批创新型试点省、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和全国农村信息化建设示范省。

创新,已经成为浙江的基因,不断喷涌着源源不竭的动力。

  高新生态系统迸发强大“创新磁场”

  林梦婕

  工作日一大早,跟杭州老城区的车水马龙一样,钱塘江的另一岸——滨江区(高新)亦是车来人往,一张张年轻的面庞,彰显着滨江鲜活的生命力,朝气蓬勃。在这里,35万常住人口中有25万人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是名副其实的人才高地,也是杭州产业发展和新城建设的前沿阵地。

  这里培育壮大了阿里巴巴、新华三集团、海康威视、大华股份、中控集团、聚光科技等一大批骨干企业,引领和带动了杭州乃至浙江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成为浙江省重要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滨江区科技局局长汤茵说:“我们不仅要懂技术、懂人才,还要懂城市,创新创业需要的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是吸引企业的磁场

  紫光旗下新华三集团是滨江“土生土长”的高新企业之一。国家工商总局云数据中心、最高人民检察院数据中心、中国建设银行数据中心、腾讯、百度等灵活“玩转”数据的背后,都离不开新华三有力的技术支撑。

  走进新华三的展厅,一堵巨型“专利墙”上面挂满了专利证书,一旁的电子计数器上标识的“9123”数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个数字就是截至今年8月底,新华三专利累计申请总量,其中90%是发明专利,平均每个工作日就产生4件专利。

  惊人的专利数量背后是新华三始终坚持的自主研发创新之路。据介绍,新华三每年将销售收入的17%投入研发,研发人员占比超过50%,人均专利数居全国第一。

  为了给新华三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滨江区政府为其量身定制服务发展方案,开展个性化服务。针对高功耗设备的用电需求、大型硬件设备的承重问题等新华三大楼建设初期遇到的问题,区政府专人专门为其开辟“绿色通道”,保证最快速度解决问题顺利落户。当然,这只是滨江区“不叫不到、随叫随到、服务周到”的“三到”服务理念的一个小小缩影。

  “杭州市滨江区政府真正贯彻了服务型政府的先进理念,为新华三等高新企业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新华三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于英涛说。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吸引了像新华三这样以高效的实际行动和严谨的自我要求,推动自身创新驱动的科技型企业纷纷入驻落户。多年来,滨江区累计向区外输出科技型企业超过1200家,包括淘宝、支付宝、阿里云。还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英飞特、聚光科技、施强药业、艺福堂等一批企业生产基地在周边地区落户,在浙江创新发展、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了巨大的引领示范带动辐射作用。

  不断优化的体制机制

  集聚创新力量

  “这个系统可以满足用户对跨境电商日常操作的基本诉求,统筹规划跨境电商的运营管理,连接着跨境电商生态链的诸多环节,为卖家提供选品、开店、物流、收款、供应链金融等一体式服务。”9月18日,旨在为跨境电商提供更快捷安全收款服务的PingPong公司,正式发布了新的一站式操作系统。这样的新品发布节奏,PingPong已是第三年了,而公司的年营业额已经从三年前的零,到今年底预计将突破100亿美元。

  PingPong是一家完全在滨江孵化出来的高新技术企业。三年前,国务院批复同意在杭州设立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PingPong创始人陈宇第一时间飞到杭州寻找落脚点。复旦毕业、留学美国、多年海外工作经历、项目价值……多方面综合考虑后,滨江区向陈宇递出了橄榄枝——以“5050计划”引进人才及其创业项目,PingPong入驻滨江区高新产业孵化园并可以享受最高500万元的扶持资金等创新创业“福利”。

  为了优化区域创新环境和提升产业培育能力作为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核心,滨江区在吸引海外高端人才方面形成了“5050”计划品牌。目前,已有1064个创业项目入选“5050”计划,支出扶持资金7.6亿元。

  2014年以来,该区修订出台了“1+X”产业发展政策:对领军企业、成长型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分别制定了扶持政策,积极实施领军企业扩张工程、瞪羚企业提升工程和初创型科技企业成长工程,针对不同类别产业和不同发展阶段企业,采取不同的支持政策,予以精准支持,构建了“从一张桌到一间房、一层楼、一幢楼,再到一个园区”企业培育机制。目前,高新区内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00家,累计认定瞪羚企业296家,上市企业42家。用汤茵的话说,“滨江区就是要做好适合每个企业的鞋子,小企业穿小鞋子,大企业穿大鞋子,企业穿上合脚的鞋子才能健步如飞。”

  滨江和谐积极的创新创业环境,让PingPong创始人之一CMO卢帅深受感触。现在,PingPong在全球有300余位员工,外籍员工占25%。“外籍员工进入公司后,我们都会让他在滨江待上一段时间,既是让他们熟悉总部的业务,同时也让他们感受一下这里的创新氛围。不少在滨江待过的外籍员工都表示很喜欢这里的工作、生活环境。”卢帅说。

  梦想小镇

  汇聚最强大脑 打造双创“金钥匙”

  赵磊

  从杭州市区沿文一路往西进发,你会发现自己仿佛置身于一条科技廊道,杭师大、浙大紫金港校区、阿里巴巴、未来科技城、之江实验室、青山湖科技城、浙江农林大学……这条杭州城西的科创大走廊,成为了杭州的创业创新高地、高端人才集聚地。

  自2016年底,浙江省政府作出建设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决定伊始,这条长约33公里,平均宽约6.8公里,规划总面积约224平方公里的创新生态廊道,就被寄予了“中国硅谷”的厚望。

  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经济增长之锁的钥匙。从地图上看,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形状恰如一把钥匙。正是这把“钥匙”,打开了杭州城西创新驱动发展的大门。今年上半年,大走廊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93.1亿元,同比增长41.0%,高新技术产业占总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1.0%,企业税收212.4亿元,增长37.4%,各项指标继续走在全省全市前列。

  从去年9月6日之江实验室正式揭牌那一天起,城西科创大走廊就有了一颗“定盘星”。一年后,这个当时被称为“含着金钥匙”出生的实验室已迈出坚实的第一步,取得了诸多进展与成效。

  “实验室成立之初只有三五个人,到今天,我们已经拥有了三百多人的团队。” 之江实验室主任朱世强介绍,一年来,之江实验室引进了十几位以图灵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领衔的首席科学家和方向带头人。

  实验室的首届学术咨询委员会阵容更是堪称“重量级”:由原中科院院长路甬祥担任主任,引进了包括国内院士18位,和来自加拿大、英国皇家工程院、德国汉堡科学院等国际院士专家12位,就连图灵奖获得者、卡内基梅隆大学Raj Reddy教授也位列其中。正是这些“最强大脑”,共同成为了之江实验室的智囊团。

  在这批豪华的科学家阵容牵头下,一年来,之江实验室在科研攻关项目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9月5日,由之江实验室、阿里云和浙江中控三方合力共同打造的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supET,在“2018(第三届)中国工业互联网大会·嘉兴峰会”上首度亮相。

  朱世强表示,目前之江实验室正在积极谋划自主重大科研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及地方科研项目和计划,拟建重大科学装置,建设一批高能级研究试验测试平台。截至2018年8月,之江实验室共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省级科研项目5项,另有4项国家/省/市级项目正在评审中。

  成为创业天堂的地方叫作梦想小镇。

  在杭州梦想小镇的东北角,有家名叫“良仓”的创业孵化器。三年光景,这里真的成为了创业大粮仓—— 仅去年一年,“良仓”就孵化出上百个创业团队,在孵团队60多个。至今,“良仓”的创业团队融资率高达40%。更为人称道的是,从“良仓”里正陆续走出许多“大牛”,连续孵化出诸如开始众筹、Bong、数澜科技、全知科技、Hover Camera、Emqtt、小象掌柜、E修鸽、鬼脚七、奇点云、深知人工智能等明星项目。

  每周的“良仓三人行”活动时间,孵化器会邀请三位导师就特定领域做专题分享研讨,帮助创业者完善产品、梳理商业模式。每周二的“CEO”小饭桌,则是各个项目的CEO聚餐时间,通过聚餐增进了解,让孵化的项目之间起化学反应。还有每月一次的“良仓公开课”,每半年一次的“良仓DEMODAY”……“让创业不再孤单,让创业更加简单,让创业变得好玩。”“良仓”创始人之一郑迅达说,“良仓”的使命就是帮助创业团队一起打造“天下良仓”“天堂硅谷”。

  以梦想小镇为代表,近年来,城西科创大走廊正着力打造特色科创小镇“集团军”:梦想小镇被命名为省级特色小镇,影响力进一步提升,累计集聚创业项目1581个、创业人才14400名,166个项目获得百万元以上融资,融资总额达110.25亿元,并成功创建3A级景区;人工智能小镇瞄准当前世界科技创新“新风口”,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前期准备,刷新了“科技城速度”,目前已吸引之江实验室、阿里-浙大前沿技术研究中心、百度(杭州)创新中心、中乌人工智能产业中心等17个高端研发机构及293个创新项目,配套设施日益完善,并入选省级特色小镇创建名单;南湖创新小镇涵盖之江实验室园区、阿里达摩院等重大项目,将积极探索未来城市开发建设。此外,五常湿地科研创投小镇、健康小镇建设也正在有序推进。

  前不久刚刚结束的云栖大会上,未来科技城一家新零售AI技术服务企业——奇点云,其推出的数字化智能零售体验馆,刷新了用户的线下购物体验。这家以93.82%的最新成绩在100万级别人脸识别测试中位居全球第五的公司,是依托其核心技术在杭州未来科技城脱颖而出的众多互联网创业公司代表之一。于2011年正式挂牌成立的未来科技城,如今已成为浙江省高端人才集聚区、体制改革试验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被中组部、国务院国资委列为全国四大未来科技城之一。

  “产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三大指标连破千亿大关,实现了大走廊建设跨越式发展,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先行者、排头兵。”相关负责人十分自豪地表示,城西科创大走廊连续两年在全省集聚区综合考评中位列第一。

  面向未来,高端人才与优质项目兼具的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必将成为引领全省创新发展的重要一极。

  创新动力 浙江魅力

  (以下为参与“创新驱动看浙江”媒体行活动的部分长三角媒体记者手记选录,排名不分先后)

  最好的政商关系,深受滋养而不觉

  肖彤

  老子《太上,下知有之》云: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最好的政商关系是企业之于政府如鱼在水,深受滋养而不觉;次一等是企业赞誉政府的仁治,再次是商人敬畏政府的法治,最次是百姓谩骂政府的苛政。

  在浙江,我们看到的更多是一种“政府搭台,民企唱戏”的模式。通过浙江省科技创新券的政策补贴,通过杭州高新区的企业孵化,通过嘉兴清华长三院的校企合作,政府退居幕后,民营企业走上前台。新华三副总裁说,政府是“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这样的政府,才能滋养出浙商自信专注的独特气质。杭州滨江区科技局局长汤茵也有个“鞋论”:企业发展中,政府的扶持要像鞋之于脚,小脚配小鞋,大脚配大鞋。故而滨江区有一系列扶持政策,分别适用于企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各个阶段。

  穿着真正合脚的鞋,民营企业家们走起路来感觉不到它的存在。

  浙山浙水有好风景更有不息的创新动力

  王甜

  在这样一个疏朗时节,跟随浙江日报、浙江科技厅以及全国各地的媒体同仁从杭州一路出发,迎面感受西湖的秋风,遥望南湖的红船,跨越嘉绍大桥,俯瞰钱江入海,呼吸浙东小镇的新鲜空气,仰望宁波舒卷自如的蓝天白云。在这片景色宜人的沃土上,蓬勃生长着滨江高新区的互联网公司、余杭梦想小镇的产业孵化园、嘉兴科技城的长三角研究院、新昌天姥山下的本土制造业、中科院宁波材料所的成果转化公司……此次旅程让人难忘。难忘的不仅是浙山浙水好风景,更是浙江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生生不息的创新动力!

  创新平台和企业深度融合 释放巨大动能汪永安

  参加几天的“创新驱动看浙江”活动令人受益匪浅。从超前布局、国际一流的之江实验室,到研究领域高大上的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再到成果令人惊艳的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浙江搭建了一流的创新平台,为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而助推浙江创新的另一强大动力是它有一大批根基深厚、实力强大的民营高技术企业,它们为成果转化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我们深信,一流的创新平台和一流的创新企业的深度融合,必将使浙江创新犹如气势磅礴的钱塘大潮,释放出源源不断的巨大动能,奔涌出浙江跨越式发展的壮丽画卷!

  产城人融合 充满活力 富有魅力

  李凯

  从全新崛起的杭州梦想小镇到充满活力的城西科创大走廊,从躬耕多年的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到浙江举全省之力建设的之江实验室,从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绍兴新昌县到高速发展的宁波高新区……跟着“创新驱动看浙江”全国媒体浙江行的同行一起,我们沿着杭州湾大湾区转了一大圈,恰好把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宁波甬江科创大走廊、嘉兴G60科创大走廊“三大走廊”看了个遍。每至一处,我都深感浙江省厚植创新沃土的力度、高度、广度和深度。

  科技创新撬动发展红利,浙江正在全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在我看来,整个环杭州湾经济区堪称一个创新创业生态优秀、氛围浓厚的大型“孵化器”——在这个大孵化器里,产城人完美融合,充满创新活力、富有科技魅力:省科技厅等部门、当地各级政府靠前服务的“店小二”理念令人难忘,科学家甘坐冷板凳的精神令人钦敬,民营企业家的前瞻目光和振兴家乡的情怀更是令人感动。

  和谐积极的创新环境 企业成功水到渠成

  黄雪婷

  很高兴能有机会亲身实地来感受浙江科技的魅力,经过这几天的走访,也使我深切感受到了浙江企业浓厚的科技创新的氛围。企业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正因为有了这一大背景的支持,这些企业取得成绩也可以说是水到渠成。也希望企业能抓住这一良机,为自己的发展,为浙江的发展,为祖国的发展尽一份力,合力奏响科技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

  新材领衔 “甬”创新高

  赵磊

  9月10日,在500千伏浙江舟山大陆联网工程的金塘岛施工现场,高度达380米的世界最高输电塔石墨烯改性重防腐电网专用涂料喷涂结束。

  “这一世界级工程所运用的防腐‘黑科技’,采用的就是由宁波材料所研发的新型石墨烯重防腐涂料。”中科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蒲吉斌研究员揭秘,这种石墨烯改性重防腐涂料的关键技术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并已成功应用于电网、化工、海洋装备等领域,有望保障我国重大工程装备及“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支撑国家安全和海洋经济发展战略。

  巧借金融资本的精准“滴灌”,探索多元化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地处甬江科创大走廊核心区的宁波材料所已经实现了石墨烯基重防腐涂料、大尺寸金刚石单晶、非晶软磁带材、石墨烯产业化、医用CT关键材料、神经康复机器人、生物基耐热聚乳酸材料等39项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成果从“研究门”迈入“产业门”。

  如果说,改革开放让宁波步入了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快车道,那么科技创新,就是让宁波在这场发展竞速中保有领先优势的加速器。

  新材料研发“甬”创佳绩

  创建国内首条克拉级金刚石生产线;潜心打造核医学影像装备的“中国芯”;率先研制出国内能量密度和单体容量最高的锂离子电池……通过一系列国家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宁波材料所孵化和转型30个初创企业,为社会企业年新增销售额300亿元。而宁波材料所牵头创建的浙江省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更是以突破石墨烯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促进石墨烯的商业化应用为宗旨,以建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引领石墨烯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国家级石墨烯制造业创新中心为目标,为浙江省的新兴产业发展增加了创新动力与活力。

  中科院宁波材料所技术转移部主任谢开锋说,作为中科院战略布局调整中与宁波市共建的新型研究机构,宁波材料所聚焦解决从“科研”到“技术”的转化,探索有利于出创新成果、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机制建立。5年来,宁波材料所与企业共达成529项合作。

  资源集聚“甬”动新潮

  今年年初,浙江省首批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创建名单出炉,宁波榜上有名,成为全省唯一一个创建新材料领域的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城市。由此,新材料全链条创新服务体系在这里培育,万亿级新材料产业动能被激活,新材料产业生态发展的新模式随之展开。

  宁波新材料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依托宁波高新区(新材料科技城)创建,集聚了新材料产业发展各类创新要素,凭借多元化创新服务平台的搭建,为当地中小企业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创业孵化、成果转化、科技服务等全链条的服务。“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基本建成为产业协同创新能力强、开放服务水平强、产业培育能力强的全链条新材料服务创新综合体。未来将带动形成万亿级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大幅提升我国新材料产业国际竞争力。”新材料科技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科技城集聚了宁波市三分之一的重点科研机构,集聚各类人才超7万名,具备打造高水平综合体的创新实力、活力和潜力。

  新材料从开发、产业化到应用,需要上下游联合攻关、不断迭代,企业应用新材料并不断反馈问题,生产企业不断完善和改进工艺,最终实现协同发展。目前,宁波高新区已建成了首个新材料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宁波新材料联合研究院,形成了从创意、孵化、研发、转化、加速、产业化到市场化的全链条科技服务体系。

  “看新材料来宁波,这是宁波高新区的口号和目标。”相关负责人表示,作为全国首批7个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之一,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在促进宁波新材料产业集聚,加深各区域在新材料产业链上的合作,辐射带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智能制造“甬”攀高峰

  去年9月12日,世界五大车展之一的第67届法兰克福车展在德国法兰克福展览中心开幕。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全球性汽车大展上,来自宁波的均胜电子以一款多模块新型中控台的概念产品技惊四座,受到众多主机厂的青睐。这款概念产品内含触摸式中央操作系统,亮点是集成了先进的主动反馈技术,保留驾乘者的智能手机使用习惯,通过汽车操控者的触觉、声觉就能够实现人机交互反馈响应。凭靠先进的创新设计、生产制造、品质管理,掌握汽车安全和电子领域核心技术的均胜电子成为了宝马、奔驰、奥迪、大众等全球汽车制造商的长期合作伙伴。

  目前,在宁波高新区内,除均胜电子外,还有激智科技、韵升等一大批优势企业高度聚集,拓邦智能、赣锋锂业、路宝桥面铺装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入,累计15名院士在园区创办企业或建立科研团队。

  “宁波是全国首个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肩负着为浙江乃至全国制造业创新发展、由大到强探索新路径的重要使命。宁波大力培育发展智能制造、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既符合国家战略导向、切合宁波发展需求,也为宁波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撑。”宁波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表示,2017年,宁波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847亿元,拥有新材料、汽车制造、装备制造、石油化工等8个千亿级优势产业集群,去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267亿元、总产值1.6万亿元、利润1264亿元,均居浙江省首位。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院长王涛发布《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

  “G60科创高速路”上的“浙江桥头堡”

  张吉

  1998年,沪杭高速公路上海段、浙江段同步建成通车,这条起于上海莘庄,经上海闵行、松江,经浙江嘉善、嘉兴最终达到杭州的高速公路,国家高速公路网编号为G60。

  2018年,光阴荏苒,“G60”也早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国家公路网编号,而是成为了一条打破行政区划,推动科创要素自由流动、自由组合,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的一条科创大走廊。

  作为沪杭高速浙江段“桥头堡”,近年来嘉兴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引进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应用技术研究院等一系列新型共建载体,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科技创新对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增强。

  校省合作抢占创新先机

  在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总部所在的创新大厦,一张独特的“北斗七星图”分外引人注目。这张图上的七颗星代表着研究院提出的“政、产、学、研、金、介、用”的“七位一体”创新发展模式。

  十一届浙江省委提出“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的战略思路,在时任浙江省委主要领导的亲自谋划、直接推动并大力支持下,浙江省与清华大学开展省校合作,浙江引入的第一所大院名校——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落地嘉兴,在推进高水平人才建设上迈出了先行先试的步伐。从那时起,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以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根基,促成高层次人才落户浙江创新创业,先后推动嘉兴首个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整车生产基地、具有全球领先技术水平的柔性电子项目、荣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VR/AR项目落户,项目总投资超过100亿元。在整合优化全球智力资源、促进科技成果在浙江落地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方面交出了一组令人振奋的答卷。

  2016年以来,研究院与嘉兴市及各县(市、区)达成人才战略合作,在10余个国家和地区建立国际技术转移和离岸孵化基地。这是一种全新的精准引智模式。目前,累计有超过1000个海外高层次项目团队通过“海外学子浙江行”和离岸孵化体系,来浙江考察对接,近400位海外学子最终选择来浙江创新创业。

  2017年3月,G60科创走廊要素对接大会在上海松江区举行,研究院院长王涛在论坛上发布了《共建共享区域创新体系——G60科创走廊建设行动方案》,7月,上海松江、嘉兴、杭州与研究院联合举办了沪嘉杭G60科创走廊建设论坛,三地政府共同发表宣言,推动三地在科技资源共享、产业创新协作、创新要素融合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一个开放型、面向长三角的国家科创要素对接服务平台正在构建。

  科技创新激发城市活力

  今年上半年,嘉兴实现高新技术产值增加443.5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370.6亿元,均列全省第三位;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64.3亿元,同比增长16.9%;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94%……这是嘉兴市科技局列出的上半年科技创新“成绩单”。

  嘉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嘉兴紧抓科技创新工作,通过抓改革试点,加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抓主题培育,加大高新技术产业引领力、抓平台提升,加大科技创新创业承载力、抓融通发展,加大科技创新发展助推力、抓自身建设,加大科技创新服务力,全力打造“创新名城”。

  值得一提的是,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方面,秀洲国家高新区在全国147个高新区评价中比上年提升了12位,排名第60位,居全国所有32家新晋级高新区第一位。同时,嘉兴市积极推动海盐核电关联省级高新园区创建,力争率先实现省级以上高新园区县(市、区)全覆盖。

  拥抱3.0版G60科创走廊

  今年6月1日,G60科创走廊首次联席会在上海市松江区举行,浙沪苏皖九个城市共同审议发布了《G60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版》,确定了G60科创走廊新定位、新布局、新举措。至此,G60科创走廊的发展已完成从1.0版到3.0版的“三级跳”,未来将努力发展成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引擎。

  作为G60科创走廊从上海进入浙江的“第一站”,嘉兴市积极响应、全面参与科创走廊建设。嘉兴市与上海市共同开展科技创新券跨区域使用试点,开创了跨行政区域的科技资源共享互通新模式;上海大学新兴产业研究院、同济大学新产品研发中心等一批新型创新载体相继落户嘉兴。此外,还联合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开展G60科创走廊创新指数研究,构建G60科创走廊指标体系框架。

  嘉兴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嘉兴市将充分用好三省一市优势资源和区域一体化机制支撑,加快功能塑造,创新发展模式,着力打造“一城两带”(全域孵化之城、高新产业集聚带、协同创新示范带),紧紧围绕长三角一体化、浙江大湾区和上海科创中心建设总体目标和战略部署,着力在产业技术创新牵引、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和产学研用跨区域协同创新等方面大胆试验、积极示范,率先走出一条依托科技创新推动区域发展的新路。

  新和成公司原料药首席科学家迪利普在新和成指导工作。

  因创新而“新” 因改革而“昌”

  蒋立

  新昌地处浙江东部,“八山半水分半田”,一个资源禀赋有限的山区县。

  1990年,当时还在山沟沟里的校办工厂——新昌合成化工厂成功研发了乙氧甲叉,凭借过硬的质量和相对低的价格,该产品打破了德国赫斯特公司垄断的局面,迅速占据了全国的大部分市场份额;

  2011年,美籍华裔科学家黄宁杰博士,被 “微通道技术”项目吸引加入三花公司。黄宁杰博士及其团队开创性地将微通道技术应用到空调和家电热管理领域,短短几年,“三花”的空调微通道换热器就实现了从零到1000万元,再到超过10亿元的年销售额,占据了全球空调微通道换热器领域50%的市场份额;

  今年9月25日,万丰奥特制造的飞机在新昌万丰航空小镇正式下线,万丰“ALTO100”和“钻石DA20”两架飞机冲上云霄,再度拉近了普通人的飞机梦。

  砥砺创新、势能聚集,新昌已成为浙江乃至全国最具创新活力的县域之一。

  万丰的工业4.0智慧生产线

  企业坚守实业

  以创新引领升级

  “创新的主体是企业,要专注主业、做大做强主业。”这一观点已成为新昌企业的共识。

  翻开万丰集团的发展历史,这个从汽车零部件起家的制造企业一步一步走向智能制造,从新昌这个山区小城走向了全世界。

  万丰集团董事局主席陈爱莲说,万丰始终秉持的是坚守实业、做强主业的初心,从汽车零部件行业模块化冠军,走向大交通领域的多项全球冠军。“万丰不是一家多元化企业,万丰的发展战略非常清晰,那就是通过整合,成为大交通领域的行业领先者”。

  三花控股集团,专注领先,创新超越,平均每天诞生一项专利,三天诞生两项发明专利,每一轮新主导产品的崛起,都源于科技进步和持续创新。这样的三花,面对竞争非常有自信,因为产品技术的领先,保证了企业的不断稳步攀升。

  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巨额资金,用10年时间攻克蛋氨酸项目,有效缓解了国内蛋氨酸的供需矛盾,进口蛋氨酸价格从3~5万元/吨最低降到了1.65万元/吨。这样的新和成,让华东理工大学制药工程与技术博士、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博士后吴文彬以成为其中一员为傲,他的太太也追随他放弃辉瑞集团的工作,落户新昌。

  近年来,新昌县政府引导企业坚守主业、专注主业、做大做强主业,鼓励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并购重组,加速进入全球产业链高端。近些年来,新昌企业累计实施并购53起,资金超过190亿元。通过并购重组,新昌企业核心竞争力大大提升,形成一批国内乃至世界“单打冠军”。

  打造创新生态

  以改革激发活力

  如果把科技创新比作我国发展的新引擎,那么改革就是点燃这个新引擎必不可少的点火器。

  2016年,新昌列入浙江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在全省率先开展产学研综合体制改革试点,积极深化“企业出题、院校解题、政府助题”的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促进企业需求与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机对接、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衔接。

  “筑巢引凤”使大院名校的创新资源加速向新昌聚集,长期在新昌的高校研发团队从2014年的6支增加到现如今的50余支。浙江理工大学胡旭东教授带领的团队就是其中的一支重要智力支持力量,10余年来,这位纺织机械行业的资深教授,每周至少有3天以上在新昌调研和服务走访企业,团队与新昌80多家纺机和轴承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120多项,开发新产品50多个。

  “通过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新昌吸引了一大批高校研究生与导师团队,有效补齐了人才短板,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特别是在大企业的带动下,中小企业的创新热情有效迸发,形成了大中小企业共同创新的生态体系。”新昌县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为吸引更多人才留在新昌、留在企业,新昌县政府实施“天姥英才”计划,出台企业自建人才房、购房补助、家属落户、子女就学、医疗体检等政策,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力求人才“愿意来、留得住”。

  培育新动能

  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

  “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在浙江新和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柏藩看来,“新”是相对的,新产品只能是在某一阶段新。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凭借着强大的创新基因和企业自身技术优势,近年来,新和成将产业发展方向瞄准新材料产业,并迅速崛起。

  一大批像新和成这样的新昌企业,抓住新旧动能转换机遇,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如今的新昌,处处迸发出科技创新的活力,时时可见创新驱动的高质量成果:这里有造飞机的企业、敢接飞机关键部件订单的企业、制造飞机发动机叶片与材料的企业,中标要求非常苛刻的特斯拉热管理系统的企业,还有每2万人就有1家上市公司的神奇。

  新昌因创新而“新”,因改革而“昌”。新昌县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新昌这些年的发展表明,创新能够驱动发展,创新能够支撑发展,创新也能够引领发展。


标签: 创新;材料科技;创新驱动;高新区;脉动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