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它浸透在春节里,让人一次次追寻——亲情,恒久的年味
2019年02月13日 03:43:2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陈佳莹 王世琦

CshKHlxjA4WAdLRwAAKjVcvSIPM604.jpg

92岁的外公(右)在烧“绍三鲜”,我(左)在一旁切菜打杂。 记者 陈佳莹 供图

浙江在线2月13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沈晶晶 陈佳莹 王世琦)一件丝绵袄,裹的是亲情;一桌“十碗头”,品的是团圆;一次唠家常,道的是成长。

当我们跨过千山万水,穿越人山人海,重回故乡和亲人的怀抱,看到熟悉的风景,吃到熟悉的美食时,心中的记忆便开始翻腾,内心变得柔软而温热。

回老家、过春节,这种中国式的相逢、聚会、庆祝,背后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浸透在年味里,让人念念不忘的,又是什么?本报记者用自己的过年经历,清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追故乡的他们还说:

故乡,不是总待在原地,静静地等我们回去。她已寻找化身,成为一道你喜欢的菜,一件你穿着的衣,一句常伴人生的话语,千里迢迢地来温暖我们。

CshKHlxjA4WARCmIAAcbZF-eOQE543.jpg

爸爸在菜地里挖野菜。 记者 沈晶晶 摄

  我的丝绵袄

  记者 沈晶晶

  / 浙江省 / 湖州市 /

  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恰恰忘了,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有两双手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拉长蚕丝、拂去寒气。

  “快来试试,紧不紧、厚不厚?”春节返乡,刚踏进家门,一件衣服便递到了我手上。

  一摸,熟悉的棉布里子、面子,内衬夹着柔软的蚕丝,是20多年来穿惯的丝绵袄。

  “妈,不是让你别做了,有羽绒服呢。”“镇上不比城里,早晚冷,丝绵袄暖和。”

  每次放假回家,我习惯晚睡晚起。卧室开着暖气,卫生间则要通风,妈怕我夜里上厕所会冻感冒,便新裁了布,制了棉袄。“今年去掉了袖子,做得薄些,外面套件毛衣也不碍事。”妈拿着丝绵袄在我身前比量,有些絮絮叨叨地说。蚕丝特有的蛋白纤维味袭上鼻尖,仿佛记忆的索引。

  在曾以丝绸闻名的南浔镇上,一件丝绵袄,是不少居民冬天保暖的“标配”。农村家家户户养蚕,当年收下的蚕茧不全卖掉,总要留下三五公斤品相一般的,用水泡发、去掉蚕蛹、拉成棉兜,趁着晴好天气晾晒干。等入了冬,再找出上一年的里子和面子,将棉兜一个个拉展开,铺平、翻面、扦边、缝线,制成独具本地特色的丝绵袄。

  丝绵袄轻便、暖和,但棉布面子却相当土气,不是紫,就是红。记得小学三年级拍合照,毛衣领子低了些,漏出玫红色的棉袄边。正是爱臭美的年纪,我一到家就委屈地哭。妈则偷偷地听着动静。当我停止哭泣,她悄悄过来,拿着新的碎花布说:“这是最时髦的花色啦,我们拆了做件新的。”

  高中毕业后,我先后到北京、上海,又辗转杭州,冬天的行李箱里,都塞着一件丝绵袄。“室内有暖气,用不上。”我常常有些烦躁。“带着,带着,冷的时候拿出来穿。”妈总是说。但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这件衣服便和轻薄的思乡情绪一起,被束之高阁。

  我却一直不知道,这件丝绵袄,来得竟不容易。爸告诉我,去年秋天,妈犯了颈椎病,右手发麻,夜晚常常疼得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可一过立冬,她又翻出了里子和面子。小镇里,传统蚕桑业早已被现代纺织业取代,人们也渐渐习惯了工业流水线上制造的产品。爸也劝阻:“去店里买就行啦。” 妈的脸上现出固执的神色:“自己做的穿着才舒服。”

  爸叹息一声,下楼到车库,找出初夏到茧站买来的棉兜。妈右手使不上力,就用左手配合爸,缓缓将棉兜拉成厚薄均匀的丝绵,小心翼翼地铺平在棉布上。犹如米白的云絮被一片一片搭上天空,在绵绵的阴雨天气里,显得妥帖、柔情。

  我穿上马甲,丝绵的温暖包裹住全身。这一瞬间,我意识到,在我和最亲近的人之间,有着无数盲点。我们觉得自己已成人,父母像丝绵袄,虽然暖和,却有些落伍。我们急切地投身外面的世界,寻找自我的价值。恰恰忘了,当我们仰望星空时,有两双手不厌其烦地为我们拉长蚕丝、拂去寒气。“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读了无数遍的话,突然钻进了心间,有了最具体的模样,让我沉浸在浓得化不开的动容与惆怅里。

  正月初四,不用走亲戚,也不用接待客人。我一时兴起,便在丝绵马甲外套上毛衣和外套,要带着爸妈去逛公园。小镇正在进行环境综合整治,街道变得有些陌生。爸轻车熟路带着我们沿青石板路,穿过小巷,到了公园门口。

  这个时节,除了几株腊梅树,着实没什么可欣赏的。爸妈却很高兴,看着儿童游乐区和金鱼池都能乐不可支。路过老年活动室,妈非得让爸也上去表演表演。我竟不晓得,最近,一向古板的爸还学着吹起了小号。乐器声与老年合唱团的歌声出奇地和谐。

  “什么时候有表演,我去看看。”我提议。“明天就可以,我再准备准备。”爸脸红起来,有些害臊。“唉呀,要有自信,有什么好准备的!”我们继续跟他“抬杠”。

  爸笑了,站在我们身边,看着不远处的腊梅。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一簇簇开得烂漫。

  第二天,又将离乡。这一次,家的温度早已被一寸寸揉进最轻最暖的丝绵里,足以抵御一路的风雨。

  年夜饭总动员

  记者 陈佳莹

  / 浙江省 / 绍兴市 /

  一代传一代,家乡菜的做法,最地道的吃法,在我们身上刻下地域的符号、家族的印记。

  “今年就在家里吃。”一个月前,全家人正在微信群里商量除夕去哪儿过,大舅舅转达了92岁外公的“指令”。

  一桌年夜饭,是中国人过春节的必备项目。小时候过年,长辈们坐太师椅,孩子们则坐在高凳上,十几口人围坐吃饭,热气腾腾,热闹盈盈。但这些年“跟风”去酒店吃饭过除夕,绍兴的几家饭店倒是吃了个遍,春节却过得有些意兴阑珊。外公的话,正好道出大家的心声,一场“年夜饭总动员”就此开始。

  “绍三鲜”,这是绍兴人的年夜饭里,最不可少的传统菜。光是一道菜,就有鱼圆、黑木耳、蛋饺、肉皮、肉丸、虾干、鹌鹑蛋等十几种配料。不说别的,就为做好这碗地道绍兴菜,大伙儿可谓各显神通。

  常住宁波的小舅舅,特意提前去当地市场,买来大个头的新鲜明虾,然后洗净,去头,制成虾干带回绍兴,它们正是汤里的提鲜大招;除夕一早,大舅舅便赶到外公家,剁好肉末,备好蛋液,用平底锅做出一个个金黄色的蛋饺;新鲜的鱼圆和肉丸也汆熟备用;妈妈和大姨则熬好一锅鸡汤做汤底。

  天色一暗,好戏上演。大伙儿各自做完拿手菜,便自觉地围在灶台边,看外公掌勺这道“绍三鲜”。先把黑木耳、茭白、香菇等炒香,加入鸡汤清炖,逐次放入各自精心准备的蛋饺、虾干、鸡肉、鹌鹑蛋,再放上八颗肉丸、八颗鱼圆,最后撒上葱花。白嫩的鱼圆、橘红的虾干、黑亮的木耳、金黄的蛋饺、嫩绿的葱花,一道菜里五色俱全,虾、鱼、鸡、肉各式鲜香混在一起,蒸腾出浓浓的年味。

  “来来来,放在中间。”菜刚落桌,七岁的小外甥女循着香气便要下筷,大舅舅忙站起身,拿起外公眼前的碗,顺势先盛出一碗,放上鱼圆和肉丸各一粒,递给外公。小外甥女似乎明白了什么,身子往后一缩,尴尬地笑了。

  年夜饭的饭桌上,传递着美味鲜香的同时,也传递着规矩和讲究。十几年间,家里的十几口人变成了二十多口,小时候的规矩依然如是。

  待到米饭上桌,我吮着筷子问:“今年有没有鲞冻肉?”绍兴人就好“酱腌醉糟”,鲜咸合一的鲞冻肉便是其中的代表,这道绍兴地方传统名菜可谓是民间除夕“分岁”时的必备菜。

  “有!早就准备好了。”知道我最好这口,外公起身到厨房,把上午做好凉在一边的鲞冻肉端了进来。绍兴人都知道,鲞冻肉在冬天结成冻后吃可谓别有一番风味。

  只见鲞冻肉上头已凝结起一层白里透亮的油膏。我先在热米饭中间拨开一个小洞,看准冒头的五花肉,一筷子下去,穿过油膏直抵汤冻,连肉带冻一并放入米饭顺势盖起来,没过两分钟,酱黄色的汤汁在白米饭中渐渐晕开,饭伴着肉,还有些许没化透的冻,一并入口,没两下,半碗饭便不见踪影。

  看着我的肉冻“攻略”,小辈们也有样学样,就着冻一起吃,“哧溜”一下,一大口饭下肚。就这样,一代传一代,家乡菜的做法,最地道的吃法,在我们身上刻下地域的符号、家族的印记。

  “你们倒是数数,今天这桌菜里有多少是绍兴‘十碗头’里的。”姨夫是绍兴当地民俗文化工作者,总喜欢给小辈们“上课”。

  我们也不甘示弱。“绍兴‘十碗头’上过‘舌尖上的中国’。”我从手机里翻出图片,一道道地对:扣肉、扣鸡、炒什锦、醋溜鱼、绍三鲜……

  说笑中吃完年夜饭,全家人一起收拾碗筷。伴着春节联欢晚会的登场,大家围坐一起、话起家常。忙忙碌碌一整年,忽觉此刻的团圆,就是最美的画面。

CshKHVxjA4SADkSFAAI7NPYaf8Y211.jpg

我们一家四口的合影。  记者 王世琪 供图

  全家学习争上游

  记者 王世琪

  / 山东省 / 平阴县 /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长大后离开家的时间越久,越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

  我的老家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春节,是这个鲁西南小县城一年中最热闹的日子。散落在全国各地的平阴人陆续返乡,老旧小区停满挂着各地牌照的私家车。人们拎着大包小包,在亲戚家奔走,“新春好”的声音不绝于耳。

  有同事好奇:你在“孔孟之乡”山东是怎么过年的?是否有特别的风俗?我只好笑笑。生长在这座小县城中的一个最普通家庭,自我记事起,我度过的20余个春节不外乎家常菜、小团圆,再普通不过了。

  但普通,绝不是没有变化,每次回去,总有一些新变化,会击中我的内心,让我振奋。就说说我家的大年三十吧。今年一家四口的团圆饭上又有新故事。

  除夕夜,我来到奶奶家。一坐下,她便拉着我分享过去一年学到的新技能。“我用走路的步数换积分,已经攒了不少积分,能够兑换奖品,既锻炼了身体,还能挣钱。”她一边忙不迭打开手机APP向我展示成果,一边继续“炫耀”着前段时间遇到并识破了多少保健品陷阱,“我可是老医务工作者,这些骗不了我。”

  这个始终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新鲜感的老太太,已近耄耋之年仍然昂扬向上,用的手机型号比我的还要先进,在平板电脑上把“开心消消乐”玩到了780关。“活到老,学到老”,是这个时尚老太太经常挂在嘴边的话。

  “试问,谁骗得了天天上网学习的老顽童呢?”老爸在一旁打趣道。嘴上说着,手却没闲着,他正在“学习强国”APP上答题。今年回家,我惊讶地发现,我爸的“学习强国”积分已高达850多分,每天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看新闻、学理论、答题目。

  “才上线多久啊,你就学了这么多分!基层党员力量大啊。”我不得不表示佩服。“老党员学习新理论,这叫与时俱进。”老爸根本没空理我,他盘着腿坐在沙发上,一丝不苟地看新闻,有时还会为没拿到满分而自责。

  看“学习强国”成了老爸的新爱好,因为他的老爱好被我妈抢走了。真没想到,这位将近50岁的女士,在号称近十年最炎热的2018年之夏,学会了开车!

  “你爸说我学不会,我偏要学给他看。”

  “你可算了吧,还不是你自己想学。”

  “是!学会了开车,专门给你当司机。”

  你一言我一语的交锋中,我发现,老妈那颗不甘落后的心还真是强。“我这是跟你奶奶看齐,学到老。开车是基本技能嘛。”老妈边说着,边把年夜饭端上桌。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长大后离开家的时间越久,就越能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学习,进步,改变……这个鲁西南小县城普通家庭孕育和传递的精神特质,会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过去一年,我穿梭在浙江各地,奔跑在新闻一线,不断认识新的,学习新的,记录新的,创造新的……

  “今年怎么没听到鞭炮声啊。”时间已到晚上10时,外面安静得让我不太适应,往年,大人孩子早已在楼下燃起烟花爆竹。

  “平阴县城早就禁烟花爆竹了,放爆竹污染大,声音又吵,还是不放好。”老爸夹起一筷子豆腐皮,抿了口酒说,“大城市早就禁燃,咱们这小县城也不能给国家文明建设拖后腿。”

  这番话让我想起白天看到的县城。无序的交通曾是小县城难以解决的大问题——行人闯红灯,车辆不让人。可现在,街上行人车辆越来越多,交通秩序却越来越好。

  品着酒,聊着天,不觉已过零点。窗外,路灯照亮寂静黑夜,己亥年已来。

标签: 亲情;丝绵;十碗头;故乡;年夜饭;蚕丝;肉丸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