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从“浙学”渊源看浙江精神
2019年09月06日 07:04:44 来源: 浙江在线 张宏敏 编辑 江于夫

  浙江在线9月6日讯 在浙江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进程中,有一种力量——浙江精神,始终流淌在浙江人民的血脉里,形成了绵延不绝的文化基因,而这一文化基因无疑涵养于源远流长的浙江学术思想——“浙学”。在新的历史时期,发扬以“民本、求实、批判、兼容、创新”为要义的“浙学”基本精神,审视并梳理浙江精神的“浙学”渊源,对于传承好、发展好与时俱进的浙江精神,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时代意义。

  “以民为本”的政治观

  “以民为本”的政治观要求施政者以人为本、勤政爱民、保民利民。历史上的“浙学”家大都信奉儒家传统文化,“仁者爱人”“民本仁政”的观点深深扎根于他们的内心。例如,万斯大在《周官辨非·天官》中云:“圣人之治天下,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意思是说,儒家圣人治理天下所用之道,但凡于民有利之事,一丝一发也要推行;而于民有害之事,一毫一末也要革除。

  当前,我省各级党政机关顺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回应人民群众的期盼,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开展“服务企业服务群众服务基层”活动,让人民群众共享“放管服”改革的实惠与成果,种种惠民利民政策,都是对历史上“浙学”家倡导的“明德亲民”“利民之事,丝发必兴”的传统政治观的继承与发展。

  “工商皆本”的经济观

  “农本商末”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主调,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则一直是历朝历代的治国之策。历史上浙江的思想家则反其道而行之,肯定商品交换与商业活动在社会财富积累中的重要性与正当性。例如,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破天荒地提出了“工商皆本”的经济观:“世儒不察,以工商为末,妄议抑之。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肯定了工商业在社会财富增值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梳理历史上浙江思想家的经济思想,就会发现,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民营经济之所以发展迅猛,无疑受到了“浙学”中一贯坚持的“农末兼营”“工商皆本”经济观的深刻影响。

  “崇义养利”的价值观

  “义”注重全局、整体利益与道德诉求,“利”则考虑个体利益与自由追求。先秦儒家的“义利之辨”明确主张“义利合一”“公私兼顾”的价值取向。汉儒董仲舒则把儒家的义利观演变成“道义为上”的“绝对利他主义”。南宋思想家、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叶适,对其观点提出批评:“古人以利与人而不自居其功,故道义光明。后世儒者行仲舒之论,既无功利,则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尔;然举者不能胜,行者不能至,而反以为诟于天下矣。”在叶适这里,先秦儒家提倡的“义利合一”主张得以“正名”。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浙江经济发展迅速,社会和谐稳定,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这在一定程度上与浙江人推崇的“崇义养利”“义利双行”的价值观有直接关联。浙江人的世界观中以社会公平正义为主旋律,浙江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公与私、义与利的矛盾冲突时,既讲求个人利益,又讲求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既有合理的个体利益诉求,也有无私的奉献精神。

  “和合兼容”的文化观

  浙江文化源远流长、灿烂辉煌,也与“浙学”一贯提倡的“和合兼容”的理念有密切关系。以天台山“和合文化”为例,因为有寒山、拾得“和合二圣”的存在,使得儒释道三教共处于天台山,互融共促,造就了以“和合圆融”为核心理念的“和合文化”。

  浙江精神中的“和谐”“开放”“图强”,无疑是对“浙学”中“和合圆融”“兼容并包”文化观的传承与弘扬。今天,“无浙不成商”“无浙不成市”成为独特的浙江现象,浙江人尤其是浙江商人遍布全国乃至全世界。2016年9月,G20杭州峰会向世界全方位展示了浙江,把浙江带到了国际化新高度。2018年1月,从义乌发出的“中欧班列”横跨欧亚大陆,联接起不同国家和地区的贸易,成为互联网、物流、民心相通以及中西文化交流互鉴的写照。

  “求真务实”的实践观

  “实”之一字,可谓浙江精神的一以贯之之道。“实学”也是“浙学”的代名词,在观念意义上,王充以“实事疾妄”作为学术宗旨,王阳明推崇“事上磨练”的为学工夫。在自然科学领域,沈括的《梦溪笔谈》遍及天文、数学、化学、生物、冶金等各方面,体现了我国古代自然科学的辉煌成就。在中国思想史上,浙江学者更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形成的重要推手,张履祥以“治生”为目的的“经济之学”,陆陇其“求之虚不若求之实”“实行必由乎实学”的言论,皆是“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经典之论。

  “浙学”中不仅有丰富的实学理论,还不乏实学、实干的践行者。例如,“忠心义烈,与日月争光”的于谦,“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也”的王阳明,“鉴湖女侠”秋瑾,“有学问的革命家”章太炎,他们皆是历史上浙江儿女中“实干家”的典范。

  简而言之,“实学”就是浙江精神的哲学基础。秉持“求真务实、诚信和谐、开放图强”的浙江精神,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永立潮头方显担当”的新期望,需要继续坚持“求真务实”,传承与弘扬历史上“浙学”家崇尚事功、追求真理的“求是精神”。

  “勇于担当”的事业观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王阳明在宁王朱宸濠发动叛乱之后,“以万余乌合之兵,而破强寇(宁王)十万之众”;马寅初以巨大的理论勇气和严肃的科学态度提出“新人口论”,充分论证了控制人口增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浙江人无论是从事日常劳作,还是进行思想创作,或是建功立业,均有一种勇于担当、矢志有为的精气神。

  一艘小船诞生了一个大党。中共一大在嘉兴南湖闭幕,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而这离不开浙籍共产党人和浙江人民的鼎力支持。此后,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处处可见浙江人的身影。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的第一条就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充分彰显了红船精神与浙江精神本质上的相通。

  新时代,浙江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征程中再谋新篇、再立新功,就要继续发扬敢为人先的创业创新精神,敢于负责、勇于担当,干出勇立潮头的新气势,开辟改革发展的新境界。

  “万物一体”的生态观

  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浙江先民早有“人我共生、天人合一”的情怀。例如,王阳明提出的“万物一体”说所蕴含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一体同在、和谐共存的思想,可以为我们有效解决生态危机、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学术资源与理论启示。

  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考察安吉余村,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如今,“两山”理念已然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指南。2017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日内瓦发表演讲,深刻阐述了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为思考人类未来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给出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无疑汲取了儒家倡导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我共生、天人合一”情怀的养分;而“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则是对传统儒学中“万物一体之仁”“以天地万物为一体”理念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浙江精神一方面源于浙江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则源于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是浙江历史文化从传统到现代转型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新时代、新征程,在加快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今天,只有大力弘扬浙江精神,才能进一步开拓未来,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浙江篇章。

  【作者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院】

标签: 浙江;和合;浙江人;儒家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从“浙学”渊源看浙江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