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正文
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浙江贯通数字化改革“任督”二脉
2021年11月01日 07:05:48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施力维 金春华 于山

  浙江在线11月1日讯(记者 施力维 金春华 于山)从初春到深秋,经过8个多月的集中攻坚,浙江数字化改革成果丰硕。从点上看,各地各部门聚焦重大需求,典型应用不断涌现。从面上看,全省围绕“152”跑道: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支撑更加有力;五大系统建设稳步推进;制度和理论两大体系成果更加丰富。

  10月29日,全省数字化改革推进会召开。“贯通”成为此次会议的热词。当前来看,数字化改革的一些重大应用成果,需要在省市县实现上下贯通;数字“152”跑道目前主要针对省市县三级,需探索向乡、村一级延伸贯通;各地还存在一些低水平重复建设,“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路径要贯通。

  改革如练内功,经脉活络则气血通畅。加快重大应用贯通,延伸“152”跑道,打通改革的“任督”二脉,数字化改革才能如臂使指,以点带面形成系统性变革,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产生更深远的影响力。

  不搞“花架子”拒绝“样子货”

  推动重大应用实现贯通

  每两个月召开一次的数字化改革推进会,一步一个脚印,标示着浙江改革的进程。

  不搞“花架子”,拒绝“样子货”。我们从会议的细节中,读出浙江改革之“硬核”。在典型应用汇报环节,各地各部门负责人,没有夸夸其谈的口头陈述,大都直奔主题,直接在会议现场实时操作演示本单位数字化应用成果,改革扎不扎实现场就见分晓。

  重大应用不能“悬在半空”,要推动落实、落地。省市场监管局负责人,已是第二次在会议现场演示典型应用。不久前,该部门联合省公安厅等单位,推出了“浙江e行在线”。该应用聚焦电动自行车管理这一全国性难题,创新了“一码统管、以芯智控”的技术路径,打造了7个核心场景和5个功能模块。

  通过物联感知技术,车辆、电池从生产到回收进行闭环管理,“浙江e行在线”重点解决了电动自行车“小改大”“锂改铅”“慢改快”等非法改装乱象。目前,应用已在余杭、鹿城、长兴、海盐、衢江试点的基础上,在省市县三级进一步推广,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响应。

  “浙江e行在线”贯通了省市县多层级,生产消费等多环节,政府、社会、企业、个人多主体,让数字化改革落到实处。市场监管部门继创新“浙江公平在线”“浙江外卖在线”等重大应用后,打造了又一个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典型应用。推动重大应用实现贯通,是其数字化改革取得成功的关键。

  经过前期的探索,我省锚定数字化改革“152”跑道,为各重大应用在平台贯通、功能贯通、体制机制贯通上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在平台贯通上,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及其一体化数字资源操作系统的建设,为省市县三级数字资源的贯通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目前,省级层面累计编制目录数据178.8万项,上架组件166个;同时建立了跨层级数据共享机制,省级和市级数据需求满足率分别达到98.5%和91.1%。

  依托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省卫健委加强行业内数据融合和跨部门数据对接,采用“全省统一设计部署、分级管理利用”模式,打造了省市县一贯到底的“健康大脑+浙里防疫”应用。

  这个“健康大脑”里,有全省3万多家医疗卫生机构的信息,关联跨部门多源数据近3亿条,标准化居民电子健康档案4400多万份,电子病历5600多万份,医学影像索引1.4亿份。在此基础上打造的“浙里防疫”应用,在疫情大战大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大应用的功能贯通,是实现全贯通的关键。这需要相关部门在应用设计之初,就要有贯通意识,明确贯通的层级、路径,这样既避免了二次开发,也减轻了基层负担。

  省交通运输厅的“浙运安”危险货物道路运输智控应用、省应急管理厅的“防汛防台在线”,就着眼于重点功能模块的开发,在功能全面上线的基础上,结合市县使用的建议反馈不断完善用户体验,提升应用功能的有效性。其中,“防汛防台在线”已经升级到了3.0版本。

  不管是平台贯通,还是功能贯通,最根本的贯通在于体制机制的贯通。省公安厅的浙江经济领域违法犯罪风险精准预测与治理平台应用、省法院的执行一件事应用,都在体制机制的贯通上取得了突破。正如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刘渊所说,改革要从底层逻辑上改变制度构建、制度运行方式,以数字技术与经济社会运行的全面融合,从而实现重新认识、全面重塑。

  “152”+“141”

  推动改革跑道向乡镇以下延伸

  “152”“141”,这两个数字对浙江许多干部来说,已耳熟能详。

  围绕这两个数字,这次会议上,浙江又部署一项数字化改革的重大探索:推动省市县“152”跑道向乡镇(街道)及以下延伸,与县以下“141”(一中心+四平台+一网格)体系贯通。

  此前,“152”跑道主要部署在省市县三级,县以下则没有完全覆盖。当下,数字化改革已在全省各地有了较为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浙江早在2016年就陆续在基层启动建设基层治理“四平台”,这为承接“152”跑道的延伸提供了基础。

  省公共政策研究院副院长蔡宁说,让“152”和“141”两大体系有机贯通,特别是以数字化改革赋能基层,让部分省级重大应用落地到基层一线,让基层信息及时反馈到省级平台,将有效推动省域治理高效协同、整体智治。

  但要让“152”与“141”体系贯通,仍需探索。省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两大体系的对接标准尚未建立,存在事项关联不上、机制衔接不畅、业务触达不了、处置无法实现闭环等一系列问题。

  衢州作为全省唯一的“县乡一体、条抓块统”改革全市域试点,在破解“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县乡治理矛盾过程中,较早地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

  衢州为承接“152”跑道的向下延伸,对基层治理“141”做了全面升级。

  首先是“一中心”,衢州将矛调中心迭代升级为社会治理中心。该中心新增了重大应急管理、监管执法协调指挥、基层社会治理业务指导等功能,提升承接任务时的过滤分拨、分析研判、预测预警能力。

  其次是“四平台”,衢州按照省“四平台”迭代方案提出的“4+N”架构,率先探索优化“综治工作、监管执法、应急管理、公共服务”4平台功能的同时探索新增了“党建统领”和“经济生态”两个模块。新的6大模块尽可能涵盖乡镇(街道)的所有业务,全面对上承接“152”中的5大系统。

  最后是“一网格”,主要是升级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高效村社网格工作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152”与“141”两者之间的对接,并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需要重新梳理业务条线。目前,衢州初步梳理出五大系统中可由“四平台”承接的省级应用。如省“七张问题清单”应用通过省级平台下达任务,要求核实一民生项目。经衢江区社会治理中心分拨,横路街道“四平台”相关模块接到任务后,将指派网格员落实确认,形成闭环。

  但向下延伸贯通,绝不是向基层“甩锅”,此次会议特别强调了这一点。探索“152”与“141”贯通的过程中,有基层干部曾担心乡镇能不能接得住、会不会带来新的负担。为此,衢州推出一系列配套机制,最大程度避免这一问题的发生。

  目前,衢州全市有1460名条线干部下沉到乡镇,与5400名乡镇干部一并纳入6大模块。乡镇被赋予了考核管理、指挥协调、人事提名、反向否决等权限。全市103个乡镇(街道)分类管理,各有侧重,按照城区型、城郊型街道,以及经济型、生态型、复合型乡镇等5个类别,体现个性需求和贯通方式。乡镇干部形容这是“赋能、减负‘两手抓’”。

  围绕“152”向“141”延伸,我省各地也已经部署了基层治理领域的相关改革。如嘉兴“综合查一次”数字化应用,就是其中一例。

  一直以来,乡镇一级执法力量薄弱,而部门间多头执法、重复执法等问题,困扰着基层。嘉兴首创“综合查一次”应用,梳理形成民生类、安全类、秩序类等6大类60个政府关注、社会关心的高频重点检查场景,通过归集相关数据,贯通省、市、县、镇四级,实现行政执法“进一次门,查多件事,一次到位”。

  做好“152”+“141”这道加法题,浙江整体智治将多一道亮丽风景。

  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通过贯通重大应用,推动“152”跑道的延伸,数字化改革的创新活力将得到进一步激发。

  在此基础上,我省将构建完善“一地创新、全省共享”的机制。这不仅能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也能让各重大应用在更大范围内发挥成效。

  仙居县针对基层矛盾,创新打造了“五环智控”应用,这是一个既具有当地特色又针对基层共性难题的“带露珠、冒热气”的数字化应用。它通过即时感知、多元调处、责任监督、考评反馈、预警预判“五环”,解决矛盾调处核心问题,建立首问责任制、三色督办制等机制,形成全过程责任闭环。

  “‘五环智控’应用从开发设计的理念,到组件等数字资源,都具有可复制、可推广的价值。”台州市委改革办相关负责人说,仙居的探索大大节省了市内其他各县(市、区)的相关应用的开发投入。

  据了解,基层治理的应用设计开发,是各地数字化改革的热点。此前,有基层干部反映,省内一些地方都出现了多款治理类的应用,但内容不仅相似,用户体验一般。

  为解决此类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省级相关部门将对像“五环智控”这样来自地方的创新实践做提炼总结,通过明确知识产权、成本分担的问题,推动在全省复制推广、落地见效,真正实现“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重大应用以及部门、地方的创新应用,推广价值如何评价?我省正在建立数字化改革和重大应用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总的来讲,就是要突出“实战实效”这一原则。

  会上,临安区负责人演示了地质灾害风险防控应用。就在今夏,临安经历了台风和强降雨几场硬仗,该应用发挥了一定效果。

  围绕“风险隐患在哪里”“风险何时何地发生”“发现风险后怎么办”三大需求,聚集斜坡这一地质灾害最大的风险源,临安在全国率先完成1比2000高精度全域风险调查,查清了15000余处有人居住的斜坡风险隐患,运用“数字孪生”理念,画出了地质灾害风险的“一张图”。

  该应用还打通25个部门数据壁垒,布设760余套物联网感知设备,形成风险识别、监测预警、防控协同三大具体场景,重塑地质灾害闭环管控机制。目前,临安的数字化改革经验已经“出圈”,得到了国家自然资源部的推广介绍。

  创新需要全社会力量的广泛参与。有人说,“用户的点击量,是应用的试金石”。只有把政府端的治理能力,个人、社会的公共服务需求和参与热情,企业的要素服务需求和生产环节有效贯通起来,才能让好应用走进基层、走进群众、走进企业。

  10月15日,由卧龙集团、绍兴市上虞区国资公司等相关方组建的浙江舜云互联技术公司,全面承担建设运营的电机产业大脑正式上线。电机产业大脑按照全省统一技术架构和建设规范,融合企业侧和政府侧,贯通生产端和消费端。启动运行以来,电机产业大脑已注册用户2300个,接入生态圈企业700家,覆盖全国28个省市区的10个上下游行业,促进了当地产业的发展。

  电机产业大脑为数字化改革创新市场化开发和运维机制做了探索。下一步,我省将进一步探索建立政府、企业数据资源双向开放机制,通过开放合作、市场化运作,广泛撬动社会力量参与数字化改革,激发价值创造的“乘数效应”。

标签: 浙江;数字化改革 责任编辑: 庞舒青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img.zjol.com.cn/mlf/dzw/zjxw/zjnews/202111/W020211101293230243271.jpg

一地创新全省共享 浙江贯通数字化改革“任督”二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