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烈士纪念日前夕 湖州搜集到一批珍贵的英烈书信
2017年09月30日 06:30:24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

浙江在线9月30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黄珍珍)今年9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烈士纪念日。缅怀先烈志,共铸中华魂,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该铭记的日子。

烈士日前夕,湖州民政局通过访问烈士家属、查阅烈士陵园档案馆、翻阅相关书籍等多种方式,最终找到十多封湖州籍烈士家书。

近日,记者采访了烈士家书搜集的工作人员沈敏,她对于这些信件有着独特的情感。“信里的一字一句读了很有感触,他们真的是一群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年,这正是我们现在的年轻人所缺乏的。”

见字如面。节选了其中3封感人至深的烈士家书,讲述背后的故事,以慰先烈,更励后人。

烈士纪念日前夕,湖州搜集到一批珍贵的英烈书信

“我要永远奔跑”

“……哥哥的眼光看来,我是傻瓜;是的,我要傻到底。我要不为名、不为利,不受任何荣华富贵所利诱;不受任何艰难困苦而屈服。我已确定我所要走的方向,我要永远往这个方向奔跑,直到我喘完最后一口气!……”

(节选自张新华烈士家书)

在湖州,张新华烈士事迹家喻户晓。1916年12月7日,张新华出生于湖州市南浔镇。家中十一口人靠着父母烟纸店做小本经营,太平年间也算是个自给自足的大户人家。由于是独女,张新华备受全家珍爱,她生性活泼好动、不服输。

张新华14岁时,母亲去世,随后父亲因病撒手人寰。生活的重负,没有泯灭她渴求知识的强烈愿望。1936年秋,张新华从南浔中学毕业,考入浙江省民众教育实验学校。此时,抗日情绪浓厚,学校成为当地进行抗日宣传活动的重要场所。1937年日军发动“七·七事变”,张新华的家乡南浔遭沦陷,镇上被焚房屋4900余间,400多无辜百姓惨遭杀害。张新华闻讯后,怒火中烧,与同学们一起开展抗日募捐宣传活动,后辗转江西南昌参加“江西青年抗日救亡服务团”。

1938年7月,张新华在皖南云岭参加了新四军,1940年她被新四军军部授予“全军十大模范女战士”称号。1941年春,张新华被派往南浔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站,途中因叛徒告密,张新华在江苏武进漕桥一带遭日伪军逮捕。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张新华毫不动摇。敌人怕公开处决张新华会引起公愤,于是策划了暗杀行动。张新华倒在血泊中,牺牲在敌人的屠刀之下。

年仅25岁的她,实现了她在信中“为革命喘完最后一口气”的誓言。

“等我凯歌归来”

“爸妈、全家,当收到您们的来信,使我感到无比的激动,也是高兴,您们对我的安慰及全村人对我如此的关怀和鼓励,今信表示衷心的感激,也便问好。但我(绝)不会辜负全村对我期望,我一定在这次战场中为民立下战功。我一定会注意自己的身体和安全。等到这次战争胜利结束,我一定会带着胜利的捷报凯歌归来,再和全家慢慢细(谈)吧……”

(节选自王跃进烈士家书)

这封家书,是在战斗中牺牲的烈士王跃进中秋节时写给父母的。信中说着一定会凯旋归来的他并没有实现诺言,次年倒在了炮火中。

1963年,王跃进出生于吴兴区埭溪镇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艰苦的生活培养了他坚韧的性格。由于母亲身体不好,姐姐生病,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已经考上初中的王跃进不得不放弃学业。

但王跃进脑袋活、勤奋好学,学会了开拖拉机后,他承包了生产队的一台拖拉机,当年收入就有2000多元。1981年秋天,征兵的消息传到村里,王跃进毅然报名应征。面对舍不得儿子离开的父母,王跃进这样开解他们,“有发家的,就要有保家的。我当三五年兵后,才20多岁,致富还有时间,让别人先富起来,我家迟两年怕啥。”父亲想通了,“他参军也是为了让更多的人过好日子。”

1983年,在一次战斗中,运输弹药的卡车翻车倒在路旁的稻田里,坐在车尾的安全员王跃进被一块铺板压在身上,铺板上又压了不少炮弹。本来只要他身体挪动一下,就可以抽身出来,可是王跃进没有动,因为里面还有4名战友。他一离开,弹药就会砸在他们身上,后果不堪设想。王跃进咬紧牙关,强忍着剧痛,硬是坚持了8分钟,直到救援的战友们把弹药箱从他身上全部搬开。

1985年2月中旬,王跃进所在的部队接到重返前线的命令。当时王跃进左膝骨质增生,行动困难,部队领导决定送他到后方治疗。他得知后找到领导,恳切地说:“请让我再参加一次战斗,等打完仗再住院也不晚。”1985年3月8日,战斗再次打响。3月10日,由于体力消耗太大,他的左腿开始支持不住,刚把一发炮弹推进炮膛,他便无力地坐在了地上。炮响了,巨大的后坐力带动炮身向他撞来,王跃进顿时倒在血泊中。

“再见吧,妈妈!”

“再见吧,亲爱的哥哥,再见吧,亲爱的爸爸,再见吧,亲爱的妈妈。哥哥我下面有一个要求……哥哥,我如果战场牺牲的话,请你收到包袱的话,最后请唱一首歌,唱《再见吧,妈妈》这首歌,也代表我唱给爸爸听妈妈听。好了,再见吧,再见吧,爸爸妈妈哥哥再见吧。”

(节选自沈金良烈士家书)

沈敏第一次看着沈金良那张稚嫩的照片时,讶异他的年轻。读着那句“再见吧妈妈”,她热泪盈眶。

沈金良1964年出生于南浔菱湖,1983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在云南某部当战士。沈金良好学上进,在新兵连集训结束时,就受到嘉奖。1983年入团,次年被评为优秀共青团员。

当部队开赴边疆时,沈金良多次向部队领导表决心,要求给予最艰苦的、最危险的任务。在前线,他常在敌人炮火射程以内无畏地驾驶平路机拓平前进之路,往往一次连续工作数十小时不休息,并多次获得嘉奖。

1985年3月15日,年仅21岁的他在阵地前构筑工事时,不幸中弹牺牲。为了表彰他为祖国为人民立下的功绩,部队追认他三等功。又根据他生前的愿望,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关于沈金良烈士的事迹,记载不多。但他的家书,却是沈敏印象最深刻的一封。他在信中为没能照顾父母感到失落。他明知自己身处危险之中,却希望哥哥能瞒着父母,不要让他们担忧。小小年纪的他,早已做好牺牲的准备。只能用一首歌曲作别,希望它能带给母亲安慰。

一封封家书、一张张年轻带着些许稚嫩的脸庞,它们承载的不只是烈士远去的故事和背影。他们有情怀、有爱,述说着有朝气、有激情的血肉、年轻的生命、无畏的担当。

标签: 烈士;家书 责任编辑: 周舸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