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湖州 正文
41年后,再话“桃树风波”
2019年05月06日 05:55:47 来源: 浙江在线 记者 吴妙丽 许雅文 浙江大学学生 沈雨若 曾羽 通讯员 张蘋 郭世贤

浙江在线5月6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吴妙丽 许雅文 浙江大学学生 沈雨若 曾羽 通讯员 张蘋 郭世贤)因为《浙江日报》的一篇报道,湖州小山村潘店在全国都出了名。

那是1978年初——因为公社要“割资本主义尾巴”,潘店大队的社员们被迫砍掉了自留地上的4000株桃树。4月19日,《浙江日报》在头版刊登读者来信及调查附记,态度鲜明地指出: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当天,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此文。5月31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党的政策必须落实 自留地上桃树不能砍》的文章。

那一年,大地万物正解冻、复苏。从5月开始,全国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潘店桃树风波经常被学者们作为一个生动案例加以引用。浙报报道的这一事件引发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长期禁锢人们的思想束缚开始松动。

1978年12月,第一个关于农村改革的中央文件《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 (草案)》出炉,其中指出“社员自留地、家庭副业和农村集市贸易是社会主义经济的正当补充,决不允许把它们当作资本主义经济来批判和取缔”。中国的农村改革,从此迎来真正的春天。

41年后的今天,循着新闻前辈的足迹,我们再次来到潘店,惊喜地发现这片曾发生过桃树风波的土地,如今农村秀美、农业现代、农民富裕,田间地头新事层出不穷,让我们目不暇接。

  佳作回眸

  (刊于1978年4月19日)

  读者来信揭露:便南公社驻潘店大队工作组提出‘割资本主义尾巴’,把社员自留地上的四千多株桃树全部砍掉,估计每年损失桃子收入一万元左右,社员意见很大。经过调查,情况属实。这一严重违犯党的政策的事件已引起县、区、社党委重视,正采取措施,纠正错误

  ——原文摘选

“浙报给我们平了反”

季春时节,煦煦春风从南面垭口吹来。68岁的王云春带着我们走到金斗山前。“那时,这里全都种满了桃树!全部砍光后,你们浙报记者过来调查时,走的也是这条路。”

“桃树风波”是王云春这辈子最难忘的经历。当年他27岁,是民兵连长又是党员,为了响应公社号召,带头砍掉了自家自留地里的桃树。“碗口粗的桃树被砍掉,有的直接被连根拔起,心里真是难过啊。”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潘店农户就开始在自留地上种桃树,到1977年,80%的农户都有了“自己的树”,规模达到4000株。“靠种桃树、卖桃子,我们钱袋子鼓了。”

然而,潘店所在公社的一名负责人得知情况后,提出要“割资本主义尾巴”。公社派出农业学大寨工作组进驻潘店大队,要求砍掉全部桃树。这一砍,100多户农户平均每户一年少收入100多元。春节回乡探亲的湖州机床厂职工严咏轩看在眼里,给《浙江日报》写了封信。这封读者来信马上引起了时任浙报农村组组长杜加星的注意。

如今89岁的杜加星回忆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省委一再提出,要通过宣传,有效地清除农村“左”的影响。但究竟该怎么做?这是当时农村工作的重大课题,也是宣传上的难题。

“两头通,中间堵。”这是当时农村的基本状况,虽然中央行文重申保护农民合法权益,群众也很拥护,可农村基层干部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事时有发生。

当多次正面宣传效果不理想时,这封读者来信打开了杜加星的思路。他敏锐地判断这是一个极好的突破口。得到总编辑的认可后,杜加星马上派记者前去调查核实,并在稿件上加上按语,标上《砍掉四千株桃树的错误必须纠正》的醒目标题后在《浙江日报》头版发表,鲜明地提出“社员经营自留地的自主权不容侵犯”。第二天,又在“坚决落实党在农村各项经济政策”的通栏标题下以一个整版篇幅,发表各界对这件事的反响,在全省引起了震动。

“是浙报给我们平了反啊。” 王云春笑呵呵地说,“后来大队的人还特地赶到城里去找报纸呢。”

这次报道能在全国引起如此大的影响,既在杜加星意料之外,也属意料之中。他表示,党报一定要做好政令下达和民情上传的桥梁,作为记者,看准了的问题就要雷厉风行、大声疾呼!

潘店村河岸整治一新。 记者 林云龙 摄

  潘店村新貌。 拍友 陆一平 摄

  吴兴区不断解放思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记者 林云龙 摄

市场要什么就种什么

潘店的故事还没完。

“那现在,为何一株桃树都没有看到?”面对着金斗山,我们迫不及待地发出心里的疑问。王云春细细道来:“后来,社员们新种下6000株桃树,日子越过越好。可是再往后,潘店种植的桃子品种落后了,市场上没了销路,产业也就没落了。”

“虽然潘店不种桃树了,但附近的妙西镇可是吴兴的主要产桃区,而且前几年,那里的农民还主动砍了自家的桃树呢。”吴兴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水华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们的兴趣。

41年前被动砍桃,现在却又主动砍桃,这是为何?

我们带着满脑子疑问急匆匆赶往妙西镇一探究竟。桃花已谢,浓绿的桃叶随风摆动。在后沈埠村的桃林里,四锦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方道东正忙乎着。手起手落间,方道东掐掉一些朝天生长的枝丫。眼疾手快的操作,我们断定他是管理桃树的专家。

果然,方道东是在田野间摸索成长起来的土专家,他不仅开辟试验田,验证着来自五湖四海的黄桃品种,自己还研发了两个新品种。他的桃林一年中有七个月都有产出。合作社管理的700亩核心产区内,每斤黄桃能卖到15元,一亩产值约2万元,净利润达1万元。

方道东告诉我们,吴兴本地的水蜜桃口感一般,产量一般,在市场上无法和他种植的黄桃竞争,乡亲们便纷纷砍掉了旧桃树。在方道东的带动下,现在,覆盖湖州三县两区的土地上栽种了1万亩高产优质黄桃。

原来,这一砍,是为了改良种植品种、迎合市场需求、提高生产效益而作出的果断决定。

当年潘店大种桃树,就是因为桃子效益好。看来吴兴的农民,追求高效益的经济意识是早就扎了根的,只要碰到合适的“土壤和气候”,就一定会结出致富的果实。

  种桃大户方道东(左)向本报记者和浙大学生介绍他与黄桃的故事。 记者 林云龙 摄

  山露大王沈小林(右)讲解蔬菜种植。记者 林云龙 摄


标签: 桃树;浙江日报;自留地;湖州;种植 责任编辑: 汪江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