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一出戏风行的偶然与必然 看昆曲《十五贯》崛起与开创
2016年03月06日 08:54:19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

  浙江在线03月06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马黎)昆剧传字辈艺术家,取"传”字,便是希望把昆剧代代相传。

  《十五贯》演出60年,到现在还在演,"况钟”周传瑛的儿子周世瑞,"娄阿鼠”王传淞的儿子王世瑶,又把戏教给了下一代。

  而当我们在黄源的儿子黄明明家里看到的,又是另一种"传”。

  从1956年首演开始,各种《十五贯》的戏单一一"穿”上塑料套,没有一点灰尘。还有从1955年开始,黄源主持整理的《十五贯》初稿、整理本、第一版、电影分镜头等油印剧本,各个剧种,各种语言的《十五贯》剧本、连环画,厚厚的60多份群众意见的原稿,以及周恩来在座谈会上的讲话稿原件和手抄本……分门别类,装入两个"档案盒”中,干干净净。

  制药厂里的排演

  其实,"国风”最初准备晋京的剧目,并没有《十五贯》,只有《长生殿》。

  "黄部长(黄源曾兼任浙江省委文教部副部长):前你陪同印度电影代表团,我与你同外宾照的活动照片,印好,特请你查收。张俊祥,11月6日。”黄明明保存的这张关键性的便笺,道出了一次转折。

  1955年11月,时任上海市电影局局长的张俊祥,陪印度电影代表团来杭州。外宾走后,11月21日,黄源陪他去看"国风”的演出,在杭州东坡剧院,很巧,演的正是《十五贯》。散场时,张俊祥舒了一口气说:"这出戏真激动人心啊!”

  当晚,黄源就查了《缀白裘》里《十五贯》的几出折子戏,而后,专门向梅兰芳借了剧本《十五贯》对照。随后,他和作家郑伯永,以及浙江省越剧团编导陈静一起,讨论改编思路,之后,便成立了剧本整理小组。

  怎么改戏,是个很大的问题。

  《十五贯》本不算一出好戏。双线展开,剧情冗长,全本26折要演12个小时,至少得两三个晚上。打开黄源整理的第一稿剧本,第一页上方,他把原本11折里的"商赠”和"男监”去掉,又突出了人物形象,尤其是况钟,原来的剧本太过神化。

  "判斩一场,况钟听见犯人喊冤后,由问话中发现时间地点不符,才开始怀疑犯人冤枉,而不是像从前由鬼神启发而怀疑的。”当年梅兰芳对这一点改编,十分赞同。

  作家汪曾祺也曾说,整理传统戏最成功的一部是昆剧《十五贯》,"它所达到的水平,比《将相和》、《杨门女将》更高一些,因为它写了况钟这样一个人物,写得那样具体,那样丰富,不带一点概念化和主题先行的痕迹。”

  但是,演员们一开始是持怀疑态度的——这样一改编,剧团的情况就会好转了吗?

  这出戏大家并不陌生。黄明明收藏了一张1928年8月2日的《申报》(复印件),上面印着周传瑛等传字辈要来"大世界”演《十五贯》的介绍。后来,"国风”把戏删减为11折,但看戏的人,依旧不多。

  因为没有排练厅,他们借了上海蔡同德制药厂杭州制药工厂的厂房,这个地方,就在现在的华侨饭店附近。厂里停工时,他们就排练,当时还是石板地,黄源每天也从早泡到晚,边排边改,回到家,身上还有一股浓浓的药味。

  从剧本脱稿到排练完成,包括作曲和舞美工作,只花了20天时间。

  当年的"字幕组”

  1956年1月1日,首场审查演出要开始了,地点,就在胜利剧院。

  邀请的观众,是全省搞戏改的干部,以及各剧种的主要演员,能不能通过审查,黄源心里还是有点七上八下,于是,他动了一点脑筋。

  他特地安排了下午先按老本演,晚上演新本子。

  为了让大家看得懂,他还在台前,设置了一个字幕条,把唱词和念白,用幻灯片一张张打出来——是的,这就是我们现在看戏时常见的字幕条,如今发展成了台两边各一条。当年,《十五贯》是首创。

  新老一对比,效果一下子出来了。这出戏在胜利剧院一连演了23场。有意思的是,当时省文化局还专门设了一个电话,听听大家的即时意见。要知道,当时有电话的人家很少,但那段时间,却接到了200多个热线。

  《十五贯》终于可以对外公演了。

  第一站选哪里呢?黄源和剧团商量,去上海。

  大上海盛行最早的剧种,就是昆剧,周传瑛、王传淞正是从那里走出来的。要想红,就必须先过了这个"码头”。

  2月14日,永安公司7楼顶端的永安剧场,《十五贯》连演25场,初一到初四场场爆满。

  戏开演前,观众手里都发到了一张剧团特制的朱印意见表,如果散场后写完,就收回,如果来不及,就带回去写。

  黄明明有个厚厚的文件夹,第一页写着"各地观众对《十五贯》的意见”,里面满满当当夹着60多张"豆瓣剧评”,有的写不下,就写在400字方格纸上。

  公安部门也组团来看了,有人提出来:你是斧头杀人的,这个血应该怎样喷射,角度如何,才符合实际。

  谁先演

  "有一天,剧团领导要求我们理好发、洗好澡,穿得干净一点,说是要进中南海,有一场重要演出,到了中南海怀仁堂,才知道毛主席来看我们的戏。”

  周世瑞是周传瑛的大儿子,当年,他跑龙套,在《十五贯》里演衙役等3个小角色,这个情景,历历在目。

  1956年5月17日,周总理在中南海紫光阁专门召开了一整天《十五贯》座谈会,当年"速记稿”,也被黄源珍藏着。

  黄明明说,60年来,这出戏有两次高潮,一次是1956年,另一次就是1977年-1978年的重演。"四人帮”粉碎以后,我国第一部被解放的戏,就是《十五贯》。

  但是,这部戏在大江南北重演了上百场,却主要都是江苏昆剧院演的。这里,有一个不为人知的插曲。

  江苏昆剧院的林继凡是王传淞的弟子,黄明明的朋友。"文革”后期,他带了一批演员到杭州,在西湖电影院斜对面一个招待所,他们把床掀掉,腾出场地学《十五贯》。本子从黄家借,又每天蹬着三轮车,把王传淞、周传瑛等老师接来教戏。

  戏学完了,"四人帮”粉碎了,他们准备排演。但是,江苏省委专门打了一个公函,给浙江省:这个戏是你们浙江搞的,是不是你们先演?

  而在1978年上海昆剧团复演《十五贯》的戏单上,标题处,特意加了一句话:向浙江昆剧团学习剧目。

  这种尊重,颇让人感动。

  1978年后,浙昆恢复演出《十五贯》,60年来,一共演出了1500多场,如今,还在继续。

标签: 昆曲;十五贯;浙江昆剧团 责任编辑: 金斌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