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记者走进半山和杭钢人面对面 两代人回忆激情岁月
2016年05月06日 06:50:35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通讯员 鲍静 记者 王燕平 马焱

  第一代杭钢人裘宝珠

  第一代杭钢人肖文鸾

  第一代杭钢人孙运福的工作证

  第二代杭钢人孙刚

  孙运福和肖文鸾的手表,陪伴他们度过了在杭钢的日日夜夜,不会走了,还留着

  1957年4月2日,杭钢破土动工。

  杜光志是江苏南通人、裘宝珠是杭州人、肖文鸾是黄岩人、孙运福是山东莒县人,他们来自不同的地方,但都有着同一个身份:第一代杭钢人。

  那时,杭钢的厂房只建了一小部分,工人们住的还都是茅草棚,到处都是泥地,没有路,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上班、回家。但就是在这样春燕衔泥般的日夜拼搏中,杭钢一天天壮大起来。

  60年,从起步到壮大再到转型,"十里钢城”仍是杭钢给杭州人最初也最深刻的印象。

  @裘宝珠@杜光志

  第一代杭钢人的记忆

  "我们一路陪着杭钢走到现在,很自豪”

  "我跟老头子都是苦过来的人,一路陪着杭钢走到现在。”在杭钢南苑社区服务中心,77岁的裘宝珠遇到钱江晚报记者开口便是这句话。

  裘宝珠是杭州本地人,她的丈夫杜光志的老家则在江苏南通,但他们都是第一代杭钢人。

  1958年,杜光志从部队转业来到杭钢工作,成为一名技工,当时月工资42.5元。也是在1958年,裘宝珠和杜光志相识、恋爱,1961年两人结婚。1963年,他们的儿子出生,那年裘宝珠也成了一名杭钢人。

  那时,杭钢的厂房只建了一小部分,工人们住的还都是茅草棚,到处都是泥地,没有路,大家深一脚浅一脚地上班、回家。

  刚开始时,她做的是钢胚切割工作。"算是高温工了,因为那个切割头子就有1000多摄氏度的温度。”裘宝珠回忆起当时的工作场景,满脸热诚,"因为温度太高,夏天我们上的都是小夜班,下午5点到晚上9点,一天就上4个小时。切割的时候,我们穿着白色的耐火工作服,戴着墨镜,蹲着切割。一个人切割几分钟,就要轮换。我们班才10多个人,但工作效率都很高,每天分配过来的任务量都能提前完成。”工作时齐心协力,休息时谈笑风生,裘宝珠一点也没觉得苦。

  就是在这样春燕衔泥般的日夜拼搏中,杭钢一天天壮大起来。到了上世纪80年代,裘宝珠被调到计量处,负责地磅。这是个考验眼疾手快的岗位。"车子老远过来,就要看准它的型号、荷载量。它不能在地磅上停留很久,不然后面就要堵车了。所以要尽快地在地磅上完成操作,并准确地做好记录。”

  1989年,裘宝珠从杭钢退休。1990年,她发挥余热,担任当时三家塘居委会副主任,10年后当了主任。期间,她还负责管理社区的文艺队,不时地给大家表演节目。

  @肖文鸾@孙运福@白钢

  想起那时,现在仍幸福感满满

  "杭钢人找的老婆都漂亮些”

  与裘宝珠夫妇一样,肖文鸾和老伴孙运福也是第一代杭钢人。杭钢南苑13幢的家,经过30多年的风雨,外貌依旧整洁,橱柜里满满地载着老杭钢的记忆:杭钢的工作证、退休证,记载着当年青春岁月的黑白照片,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编的已泛黄的《杭钢炼铁志》,等等。

  肖文鸾是黄岩人,1959年调任杭钢焦化车间负责人事工作。老伴孙运福1917年出生,老家山东莒县,是一名南下干部,1957年杭钢创办时他被委派到杭钢烧结车间任负责人,之后又到炼铁分厂做负责人。

  "我那时拿的是行政22级工资,56.5元一个月。”肖文鸾说,这样的收入她一直拿到1978年退休。

  孙运福是行政16级工资,月收入108元。"我家里只有3个孩子,这样的收入在杭钢乃至杭州都是比较好的了。”

  在进杭钢时,孙运福和肖文鸾已有手表,这在当时算奢侈品。"我的表花了140元钱呢。”肖文鸾说,那两块表早已不会走了,但她至今还保存着,因为它们见证了她和老孙的杭钢时光。

  正是这份浓浓的杭钢情结,儿子孙刚和姐姐先后进杭钢工作,姐夫也是杭钢员工。一家子都是第二代杭钢人。

  "杭钢就是一座城,外面有的,我们这里都有。”裘宝珠说,就拿吃饭来说,鼎盛时期,杭钢有8个食堂,每个分厂都有一个,解决了不少职工的吃饭问题,尤其是单身小青年和双职工。

  今年58岁的白钢去年从杭钢内退。说起来,他们一家三代都与杭钢有缘。"我父亲是杭钢第一批工人,我1975年到杭钢工作。我女婿也是杭钢人,现在还在杭钢工作。”

  白钢(化名)现在住的这套60平方米的房子,是厂里2000年分的,两室一厅。父亲白勇(化名)刚到杭钢时住的是临时工棚;白钢10岁后才分到一套20多平方米的房子,厕所和厨房都是4户人家共用的;1986年换了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有单独卫生间,但厨房却隔了一个过道。"在杭州的国有企业中,杭钢的分房数量算是多了。”白钢说。

  虽然离市中心远了点,但"十里钢城”及其职工宿舍,在杭州还是有很高的知名度。这也是杭钢那时给杭州人的印象。

  杭钢还自己生产供应水电气。气是炼钢生产的高温炉煤气,单职工每月可免费供应8度(立方米),双职工每月免费供应12度,直到2002年左右才取消。杭钢职工每年过年前还有一笔300元的过年费,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笔钱相当于有的单位一年的收入,2000年左右才停止。

  也正因如此,虽然杭钢被戏称为"和尚厂”,厂里绝大部分都是男职工,但在找对象时还是蛮俏的。"厂里经常组织联谊活动,与女职工比较多的纺织厂、医院等搞活动。这也是杭钢一直以来的传统。”在杭州城里,一度流传一句玩笑话:杭钢人找的老婆都会比其他地方的漂亮些。

  @杜蔚@孙刚

  找到了新工作,也不忘去看看

  "杭钢对于我,感情就像融入了血液”

  今年53岁的杜蔚是裘宝珠和杜光志的独子,去年底退养回家。只差一年多,他就可以正式退休(按规定,高温工55周岁退休)。不过还不错,即便退养回家,每个月收入有3000多元。

  自1963年出生至今,杜蔚的生活充满了"杭钢”的足迹。幼儿园、小学到中学,他都是在杭钢念的,免费的;1981年进杭钢工作,培训了两年做电工,这一做就是30多年。

  "杭钢对于我,感情就像融入了血液,半山基地熄火,我肯定是舍不得的。但顺应大局,是最好的结局。”杜蔚这么清晰地概括了一句话。

  而白钢则跟许多老杭钢人一样,喜欢在空闲的时候到老厂房去转转,有时候是一个人,有时候陪伴亲友。"这是我工作过的5吨老转炉,那边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安装的50吨转炉。铁轨旁这一排生锈的铁疙瘩叫铁水包子,是用来装载刚出炉的铁水的,里面一层耐火砖就有10厘米厚。”他一边指着给记者看,思绪仿佛带回到了当年的青春岁月。

  杜蔚是个闲不住的人。几经周折,他在杭州石祥路一带找到了一份协警的工作,每个月的薪水3000多元。

  前一份工作结束,后一份工作开始,只隔了三四天。

  离别了杭钢,杜蔚还是努力让自己第一天都过得很充实。父亲身体不好,卧病在床。下午到晚上9点上班,而上午他会去父母家,尽一个儿子的孝道,给父亲洗脚、擦身、换衣服。有时,母亲叫他不用每天都去了,自己也能干。但杜蔚心疼母亲,宁可自己辛苦点。每周,他都开车去娘娘庙的山上打一次山泉,因为父母喝山泉的习惯已经保持了近40年。

  "我儿子从小就很孝顺。”杜蔚的母亲裘宝珠告诉记者,"以前我工作回来,白色的工作服弄得很脏,儿子总是主动提出要帮我洗。那时候,他才11岁。”

  孙刚则选择了在家休息。今年56岁的他,也在去年底办理了提前退休手续。"没能做到正式退休,肯定蛮遗憾的。不过,现在有时间陪陪家人,陪陪年迈的母亲,享受一下天伦之乐,也蛮好的。”孙刚说。

  1978年,18岁的孙刚到杭州重型机械厂工作,做了一名划线钳工。1991年父亲过世后,1992年孙刚调到杭钢动力分厂,做了一名维修钳工。那时候,杭州重型机械厂的经营一直不温不火,而杭钢则是蒸蒸日上,能从重型机械厂调到杭钢,当时显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孙刚现在每个月的退休收入是4400多元,另外还有公司给的一次性补贴。"我提早55个月退休,每月补贴2200元;外加600元一年的工龄补贴,一共是38年工龄。”孙刚说,杭钢给自己这样的待遇,算不错了。

  关停半山钢铁基地,是杭钢迫不得已的选择,也是杭钢转型升级、涅槃重生的开始。尽管有些不舍,但杜蔚、孙刚、白钢他们都能理解。

标签: 杭钢;回忆;激情岁月 责任编辑: 张冰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