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浙大二院等三大团队研究发现关键新蛋白 老年痴呆治疗迎来曙光
2016年05月11日 04:42:54 来源: 浙江在线-浙江日报 记者 邓国芳 通讯员 鲁青

  视野网供图

  浙江在线05月11日讯 (浙江日报记者 邓国芳)老年痴呆症,一种以认知功能衰退为特点的神经退行性疾病。据估计,全世界患者人数已达3500多万。中国属老年痴呆症的高发地区,目前患者人数居全球首位。

  5月10日,浙江大学医学部教授、浙大二院神经内科主任张宝荣宣布了一项最新的科技研究成果——发现一种叫"IL-33”的新蛋白,有可能逆转老年痴呆症状。

  张教授还有个身份,就是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协会(ADC)委员。2012年底,他率领浙大二院的研究小组,加盟香港科技大学叶玉如院士、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刘富友教授的研究团队,承担起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他们共同的目标,就是在老年痴呆症的前期预防上有所斩获。

  研究组发现的"IL-33”蛋白存在于机体各种类型的细胞中,它在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髓)中尤为丰富。专家们对35名成年人进行了3年的持续观察,其中有17人为健康人,18人为轻度认知障碍症患者。专家们发现,与正常人相比,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血清里的"IL-33”蛋白明显减少。

  张教授说,如果原本用作调节免疫系统功能的"IL-33”蛋白功能出现异常,那么大脑清除淀粉样Aβ蛋白斑的功能就会下降。而这正是导致病人患上老年痴呆症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组发现,当大脑中Aβ蛋白斑沉积物过多,就会形成神经纤维缠结。"斑块”和"缠结”日积月累,导致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阻断,最终神经细胞死亡,脑组织功能丧失。

  对正常人而言,Aβ蛋白斑并不可怕。即便每天产生,但因为有"IL-33”这个"清道夫”存在,不会产生累积。"仿佛土壤中的蚯蚓,‘IL-33’能把垃圾吃掉并分解,还原土壤到正常状态。”

  研究组用小鼠做了实验,在小鼠活动的场地周围装上具有微弱电流的电网,正常的小鼠触网后会意识到它的危险,便不再靠近;但患有认知障碍的小鼠,依然会不断去触网。

  给患有认知障碍的小鼠注射"IL-33”蛋白一星期过后,再将其放回这个"危险”的互动场所。研究人员惊讶地发现,小鼠变聪明了,只要碰网触电后,便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通过解剖亦发现,这些小鼠脑袋中的"蛋白斑”也明显消减了。

  "同时,我们通过脑电波也发现,患病的小鼠和老年痴呆的人一样会产生幻觉,但被注射‘IL-33’后就不会产生幻觉。”张教授说,这些测试的意义重大,说明老年痴呆的症状可以逆转。

  医学界普遍认为,如果能在病人还处于临床前期或轻度认知障碍时期,就能通过早期治疗延缓或阻止病程发展。可遗憾的是,大多老年痴呆症患者被确诊时,往往已处于中晚期,那时神经细胞都已坏死,没有逆转的可能。

  "这次发现,使科学界对既复杂又多病因的认知障碍症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也为开发治疗这种病症的药物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张教授说,临床试验若成功,有望让20%至30%的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或轻度老年痴呆患者获得康复。

  尽管这项研究成果,还要继续进行致畸、毒性的动物试验,距离临床应用起码还要3年至5年的临床试验阶段,但它无疑打开了治疗老年痴呆顽疾的一扇明窗。

标签: 老年痴呆;治疗;蛋白 责任编辑: 冯一伦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