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浙江新开局-2016浙江两会
共享荣光-浙江在线新闻中心2015年终盘点
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杭二中的高一学生五大学科竞赛 拿了56个一等奖
2016年05月19日 06:10:57 来源: 浙江在线-钱江晚报 沈蒙和 金薇薇

  浙江在线05月19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 沈蒙和 通讯员 金薇薇)最近,杭二中高一年级的老师们多了一份“甜蜜的烦恼”——收喜报收到手软。在本学期举行的浙江省数学竞赛、浙江省化学竞赛、全国物理应用知识竞赛、浙江省生物竞赛和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这所学校的高一学生拿到了56个一等奖,55个二等奖和45个三等奖,好几个学生已经被名校锁定。

  这张高一学生的竞赛成绩单,打破了杭二中的历史纪录,在浙江高中圈更是抢眼。以至于各项竞赛的评委们都来打探消息,为什么这些高中生参与学科竞赛还不到一年,就出现“成绩井喷”的现象?

  “成绩井喷”背后的故事

  带着这个问题,钱报记者采访了杭二中校长叶翠微,他给了两个重要提示:

  一是近年高中新课改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学生能够自主选课,并因此有了更多“选择”。杭二中抓住这个契机,让那些在学科上有优势,有精力做研究的学生,在竞赛路上大胆往前走。“简单说,就是让能飞的飞起来,甚至飞得更高,把竞赛玩到极致。”叶校长说,“不像过去的传统课程,因为必须按照统一课表上课,学生有羁绊,课余没有太多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现在的高一学生,一进校就可以根据自己喜好,选择优势学科,做深一步的探索,竞赛之路当然一马平川。”

  二是杭二中自带的磁场效应,“一花引来百花开”,奥赛金牌教练团队日渐壮大。除了物理国际金牌主教练钟小平,化学国际金牌主教练林肃浩、张永久、陈均等一批杭二中自己培养的顶尖教练,还有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金牌教练近年纷纷选择加盟杭二中,包括信息学国际金牌主教练李健、数学国际金牌主教练赵斌、生物国际金牌主教练黄雄伟等等。他们认为,凭借杭二中在学科竞赛方面的多年探索与积淀,自己在这块平台上更能一展所长。而一流的师资团队,同样是高一学生成绩井喷的必备条件。

  竞赛让学生有机会脱颖而出

  当然,在羡慕的同时,也有许多人关心这些高一学生未来的出路。

  奥赛金牌不是靠一两天,或者一两个月突击就唾手可得的,必须耐得住寂寞,沉下心做研究。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搞竞赛,会不会影响升学?

  为解答大家的疑问,杭二中高一年级主任史宗翔翻出了一组数据:2014年,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43名学生中,有竞赛背景的占了38位;2015年,学校考入清华、北大的40名学生中,有竞赛背景的占了31位;2016年,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浙大自主招生,学校共有41人次通过初审,其中,38位有竞赛背景。

  从这个角度看,竞赛经历赋予了高端学生更大的成长空间。叶校长预判,新高考方案实施以后,这种优势会更明显。因为根据新高考等级赋分规则,不仅每门课都有1%的满分考生,而且同分的情况会比较普遍,考生之间分差缩小,高考成绩很可能出现扁平化的趋势。要想脱颖而出,迈进名校,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展现自己的综合实力。

  而根据北大、清华、复旦、浙大这些一流名校目前的自主招生要求,学科竞赛获奖是最有力的砝码之一。像北大2016年自主招生简章就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参加全国中学生学科奥赛(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全国决赛获得优异成绩者,都有机会入围初审。

  金牌不是唯一出路

  但是在采访中,叶校长特别强调了一点:杭二中搞竞赛,但不唯竞赛。“通过竞赛,我们摸索出了学生的两条成长路径。拿金牌是路径之一,可以证明这名学生在学科竞赛上付出的努力,有更多机会进名校。

  同时,竞赛能让高中生得到思维训练,参与团队学习,适应高强度的学习压力,也是一条成长路径。俗话说:无心插柳柳成荫,哪怕没有金牌,只要他们享受了这个过程,未来照样能成才。”

  据说,在杭二中,类似的例子还是蛮多的。

  2011届毕业生王佳睿,从高中开始接触化学竞赛,虽未获奖,却激发了对化学的浓厚兴趣。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生物化学专业,并获最高荣誉毕业,在本科阶段就发表了两篇论文,现在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攻读化学专业博士,师从2014年诺贝尔奖得主W.E. Moerner以及2011年美国国家科学奖得主Lucy Shapiro,是化学界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6届毕业生朱煦雯,曾与数学奥赛一等奖失之交臂,当年却拿下了全省高考理科第二名的佳绩。她从北大数学专业毕业后,又去麻省理工大学攻读博士,现在斯坦福做博士后,一直从事数学有关的领域。

  所以,这些参加过竞赛的杭二中学生坦言,自己的最大收获不是金牌,是成长。

  而对于学校来说,在年年竞赛成绩都风光无限时,却不想追求这种风光。叶翠微说:“做教育不能功利,我们给学生创设这样的条件,这样的氛围,初衷是想以此为起点,培养一批做学术研究的拔尖人才,将学术进行到底。”

标签: 教育 责任编辑: 王艺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相关阅读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