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12月13日讯(钱江晚报记者 詹程开 通讯员 张凤琦)自古以来,收藏谷物的建筑物,称“仓”。造一座粮仓,不但要地势高,防水淹,还要防潮通风,使仓粮历久不坏。
杭州也曾经大大小小建了不少粮仓,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稍微上点年纪的杭州人都不陌生。近日,杭州市规划局网站公示了《景芳三堡单元JG1207-25地块文化综合设施及部分历史遗存改造利用》项目,一座见证运河航运历史的旧粮仓将变身为文化综合设施。
随着粮食供给市场化,杭州的不少旧粮仓都完成了蜕变。有的变成公寓写字楼,有的成了陈列馆……这些旧粮仓的变身背后,是这座城市的光影流转。从这些流转的日子中,那些关于粮食的记忆,渐渐活了起来。
从粮仓到运河文化保护展示中心,城东老粮仓将变身文化综合体
京杭大运河和钱塘江的交汇处,严家弄路以南,因为西侧紧邻运河,水运便利,曾经是杭州城东粮仓的所在地。
但随着陆路交通逐渐取代水路,这座粮仓也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现在,地块内部分粮仓建筑及码头设施依旧存在,像一个符号,保存着这座城市的一段记忆。
离城东粮仓不远,就是景芳、三堡。这段日子来,这里的居民都挺开心:不久前,杭州市规划局网站进行了《景芳三堡单元JG1207-25地块文化综合设施及部分历史遗存改造利用》项目公示,针对粮仓建筑提出了改造再利用。根据项目规划,这里将以“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为主题,融入运河元素,设置文化与科技融合展示、文化创意教育体验、文化科技交流等功能,打造集科技、文化、体验、实践于一体的文化综合体,目前该项目已进行到初步设计审查阶段。
项目总用地面积约234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超过5万平方米,运河伸入地块内的港池把地块分为南北两块,两边各有一栋高层建筑,内部功能以展览、文化科技馆为主。港池北侧的粮仓建筑原址,在保留原建筑富于工业韵味的屋架与顶棚的基础上,改造为运河文化保护展示中心。
这也意味着,未来,景芳、三堡附近的居民,在自己的家门口就有一座文化综合体。
杭州人吃的米曾大半来自这里,富义仓从“物质粮仓”到“精神粮仓”之变
说到杭州的粮仓,霞湾巷8号的富义仓绝对鼎鼎有名。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它,曾与北京的南新仓并称“天下粮仓”,有“北有南新,南有富义”之说。
“以仁致富、和则义达”。富义仓既是杭城最主要的粮食供应地,又是江南谷米的集散地,一批又一批朝廷贡粮都是从这里上船,溯运河一路北上京城。在运河边住了50多年的朱老伯,年轻时在富义仓做小伙计,他回忆说:“当时粮仓有五六十间,每间大约20平方米,能存四五万石谷物,杭州人吃的米,一大半是这里来的。粮仓的周围,还是杭州主要的货物集散地,大家在那换鸡蛋、买螺蛳,还有鱼行、蟹行,很是热闹。”
如今的富义仓,白墙黛瓦、石门木窗,这是围绕遗址保护,于2007年在原地按原貌原汁原味修复的,共有13幢建筑。
老宅院修旧如旧,引进了多家文化创意企业,老底子运河文化衍生而来的富义仓悄然变身成为一座文化创意园。在小巧宁静的院落里,还开起了咖啡店、茶馆,一到晚上,门口的空地上还会常常放起电影。“我觉得这种复古的感觉特别好,坐在里面发个朋友圈,都蛮有腔调。”游客张小姐说。
仓前粮仓成了“四无粮仓”陈列馆,在这里读懂江南农民的辛勤劳作
仓前粮仓,在余杭仓前街道灵源村,南临余杭塘河,紧依梦想小镇和杭师大仓前校区。这也是首批全国“四无粮仓”旧址之一。现存4栋单体建筑,均坐北朝南,总占地面积1661平方米。其中两栋老仓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三间二进的木结构房屋,前后各有两个天井,大门直对余杭塘河,河边原有一个泊船码头,供运粮船只停靠。
2006年以前,仓前粮仓一直承担着当地的储粮任务。随着余杭仓储设施的更新换代,仓前粮仓的粮食仓储功能也逐渐退去,建筑也开始老化。2008年,余杭区粮食局主导对仓前粮仓进行修缮,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不改变粮仓空间结构和整体布局,保持原来面貌。
很快,在仓前粮仓的原址上,一座余杭四无粮仓(无虫、无霉、无鼠、无雀)陈列馆应运而生,不但记录着粮仓前世今生的那段历史,也填补了全国粮食专业展馆的空白。
陈列馆共分5个展区,包括四无粮仓的创建和发展历史展区,记录了“四无”粮仓的创建历史。农耕文化展区,展示江南农民辛勤劳作的粮食生产场景,同时还展示了各类粮油品种、常见储粮害虫标本和各类粮油票证等。
早些年几乎每个乡镇都有粮站粮仓,如今的中心粮库早已机械化数字化现代化
据杭州市粮食收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早的时候,城区有粮食供应站,郊区有粮食收购站。像富义仓,仓前粮仓这些粮仓,主要作用,一是收购农民生产种植的粮食,二是供应居民日常口粮。“早的时候基本每个乡镇街道都有设点,是杭州的粮站、粮仓分布最广泛的时期。那时候的粮食都是集中供应的,粮仓分布广一些,居民买粮方便一些,收购农民的粮食也方便一点。”
后来,随着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的销售和购买,成了一种市场行为,直接从批发市场进入到各个销售终端,市场的放开和超市的兴起,极大改变了市民的口粮消费习惯。
“城市越来越大,人口也越来越多,农民种粮却越来越少,杭州的粮食供应从自给自足到依靠省内其他城市和省外调入,粮仓也开始集约化管理和建设,很多老粮仓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的粮仓,已向中心粮库发展。”负责人说,目前,杭州市主城区的国有大型粮库,管理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数字化和现代化,后期在人口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还将建造仓容更大的粮库。
据了解,目前杭州还有一些旧粮仓,有的已像富义仓和仓前粮仓一样完成了转型,有的还在开发中,相信不久之后,这些尚存的旧粮仓,也将会陆续迎来属于它们的华丽转身。
看浙江新闻,关注浙江在线微信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