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世界读书日 看古往今来的国外名家如何深描杭州?
2017年04月23日 09:44:36 来源: 浙江在线 见习编辑 傅颖

  浙江在线4月23日讯(浙江在线见习编辑 傅颖)古往今来,秀美而繁华的杭州城,一直是文人墨客倾心描绘的对象,与其有关的作品,卷帙浩繁。

  如今,在新的历史节点上,G20峰会过后的首个世界读书日,我们不妨换个盘点的视角,来看看诸多的国外作者,是如何理解和书写这座东方都市的。

  景:大自然与创造力之舞

  “杭州的自然,是人类与乡野的一曲共同的千年之舞”,在2016年出版的英文读物《Hangzhou at a Glance(杭州一瞥)》中,长居中国多年、来自美国的记者和作家克里斯多夫·科特莱尔文笔悠长,“从西湖到钱塘江,从玉皇山到龙井村,杭州的每一处景点都似乎在讲述着一个大地如何被人类文明驯服、然后又在对于诗词和美的热爱面前变得平静宜人的故事。”

  在杭州的国际化进程风驰电掣般推进的今天,科特莱尔等人,用“外来者的眼睛”,捕捉到了这样一个事实:无论杭州如何发展,自然之美、西湖之根都是这个城市不能舍弃的“来路”。

  在这本用国际视角讲述杭州故事的书中,一众来自国外的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描写西湖及周边的美景,并根据西方人的休闲习惯,一一盘点了杭州多条徒步路线和观鸟点。

  《杭州一瞥》中的手绘徒步路线插图,包括龙井村、九溪十八涧等主要景点。

  科特莱尔的“老乡”,另一位美国人,则在约90年前,用更为深情的笔墨,描写了在他成长岁月里所感受到的杭州之精髓。在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司徒雷登这么写道:“杭州是全中国最古老、最美丽的城市之一。杭州有被‘庙宇群山’环绕着的美丽西湖,有远处风景如画、具有‘汹涌’潮水的钱塘江,在中国的文学和艺术中,她是闻名遐尔的。”

  2016年底《孤独星球》在评选出7个全球最佳新年旅游目的地时,将杭州的剪影定格在了西湖边的雷峰塔夕照图。

  而在另一本2016年的新书《天才地理学》中,当代美国记者、作家埃里克·韦纳索性是将杭州成为“天才摇篮”的主要因素归结为西湖。

  “尽管天才大多涌现在城市当中,但人们的创意大多源于自然”,他这么写道,“大城市不会割断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有机会频繁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比如纽约的中央公园、维也纳的森林、东京的皇家花园,等等。若一座城市与大自然隔离,必定死寂一片,创意无处激发。”

  《杭州一瞥》中的“杭州印象”插图

  他进而提出,正是杭州西湖,给苏东坡、沈括等天才人物提供了无限灵感。及至到了当代的马云,在阿里巴巴刚成立的时候根本没有固定办公场所,员工们就在西湖湖畔的草地上开会。言下之意,这湖光山色,甚至是能够激发商业上的创造力。

  城:古往今来街巷繁华

  “每到集市之日,市场中挤满了商人,他们用车和船装载各种货物,摆满地面,而所有商品都能够找到买主”,在《马可·波罗游记》中,来自威尼斯的旅行家这么描述。

  繁华,是杭州在许多投向东方的探索的眼睛里留下的另一种印象。

  13世纪,马可·波罗来到杭州。对于这座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好奇的远游客丝毫没有吝啬赞美的笔墨。他用大量篇幅细致描绘了这里的运河、桥梁、道路、商业形态、以及风土人情,并称之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马可·波罗对于杭州的描写是如此浓墨重彩,以至于当时的欧洲人甚至开始怀疑他口中的这座东方都市是真的存在、还是幻想出来的。面对着关于游记真实性的质疑,临终前的马可·波罗这么回答:“我所说的,还不及我见到的一半。”

  1919年的杭州御街(今中山路)店铺云集、熙熙攘攘。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

  而埃里克·韦纳,似乎同样具有这种“杭州情结”。在《天才地理学》中,他聚焦了雅典、杭州、佛罗伦萨、爱丁堡、加尔各答、维也纳、硅谷七座城市,探索这些“地灵人杰”的城市是如何激发创新的。

  “宋朝首都杭州是当时世界上最富裕、人口最多、最具创造力的城市”,他在书里写道,“欧洲人忙着在头发里捉虱子、想着中世纪何时结束的时候,中国人已经开始进行发明创造、吟诗作画,改善生存环境。”

  英国女旅行家毕晓普夫人于1898年来到杭州,拍下了这张“杭州西城门”的照片,这个门就是涌金门。(图源网络)

  在《杭州一瞥》中,科特莱尔等人除了描写杭州的自然之美,把另一个关注点,投在了杭州的新兴国际格局上。

  在专门写给来杭的“创业者”的章节中,科特莱尔他们这么描述钱塘江南岸的钱江世纪城:“这一整洁的都市新区如今已云集了众多高耸豪华的住宅楼、未来感十足的酒店、和跨国公司的总部。其还在不断拓展的轮廓格局,正继续定义着‘杭州’这个城市本身。”

  而对于钱江新城中心,这些长期在华工作的外国作者引入了自己的语言,将其称为一个新的“商业伊甸园”。

  《杭州一瞥》中的钱塘江南岸“莲花碗“插图

  人:市井生活引人向往

  采用了无比欣赏的口吻,韦纳提到了沈括与苏东坡,将前者称为博学的“中国达芬奇”,并认为《梦溪笔谈》“十分有趣”。而对于苏轼的豪放洒脱,他更是不吝赞美,甚至“炫”出了自己最喜欢的苏东坡《夜行观星》中的诗句:“迫观知何如,远想偶有以。茫茫不可晓,使我长叹喟。”

  有趣的是,作为美国知识分子的韦纳,欣赏的是风雅的杭州士大夫,而在清末时期来到中国的一众旅行家、传教士,则将目光更多地投向了市井小人物的生活百态。

  二十世纪初杭州人家养孩子用的婴儿立桶,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

  出生在十九世纪末的西德尼ž甘博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社会学教授,也是一名狂热的业余摄影爱好者。他的父亲戴维ž甘博是宝洁公司创始人,也是当时之江大学的捐赠者之一。西德尼与杭州的缘分,便起始于此。

  从18岁首次跟随父亲前往中国访问时,他就已经开始拍照了。1917至1932年间,他又曾三次回来,继续拍摄杭州的街头巷尾。在他浩如烟海的照片收藏中,绝大部分在他生前都从未公开展示过。直到甘博去世15年之后,他女儿在纽约家里的一个柜子中发现了一大批照相底片。这些照片最终辗转至杜克大学图书馆长期保存。

  如今,我们看到的这些生动的影像,是在2010年出版的《西湖百象》一书中收录的—因为一位中国合作者,这些照片终于“走出”了杜克大学图书馆,得以结集出版。

  二十世纪初张小泉剪刀在杭州大街鼓楼的店铺内况,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

  甘博十分关注中国老百姓的市井生活,并且对于杭州的传统手工业有着强烈的兴趣。他的照片,忠实记录了很多如今可以被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许多手工业作坊制作和店铺经营的场景。

  二十世纪初杭州的一个丝绸作坊,美国摄影家西德尼·甘博摄

  同样是在杭州的街头巷尾,身处21世纪的另外一位作者找到了灵感。在写作《天才地理学》的过程中,韦纳有一次坐在杭州的一家小茶馆里。

  “咖啡让人进行快速思考,但茶让人进行深度思考”,一边品着茶,他一边突然有了这样的“顿悟”,“西方人快捷地摄取大量咖啡因,伴随着制作咖啡的摇动声,碰撞出的是激烈的思想火花;而在东方,人们慢慢地摄取茶中的咖啡因,体现的是用长远眼光看待问题的方式。后来,我意识到这也是东西方进行创新的差异所在。”

  《杭州一瞥》中收录的阿里巴巴公司活动上的员工照

  “盛在玻璃茶壶中的茶水上漂浮着胎菊花瓣,让我不禁想起佛蒙特州池塘里的百合。” 对于在杭州喝茶的场景,韦纳进行了细致的描写。

  在这个东西交汇、融会贯通的时代,也许,这正是一个最为曼妙的隐喻。

  浙江新闻+

  本文提到的这一系列“外国作者写杭州”的作品,文中用的文字与图片,如无特别说明,均来源于以下这些书作:

  《Hangzhou at a Glance》(《杭州一瞥》),克里斯多夫·科特莱尔等著,杭州市旅游委员会编,商务印书馆,2016年

  《天才地理学》,埃里克·韦纳著,秦尊璐译,中信出版社,2016年

  《在华五十年》,司徒雷登著,陈丽颖译,东方出版中心,2012年

  《西湖百象:美国传教士甘博民国初年拍摄的杭州老照片》,沈弘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

  《马可-波罗游记》,马可·波罗著,梁生智译,中国文史出版社,1998年

标签: 世界读书日;杭州 责任编辑: 吴盈秋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