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白马湖边再无“塘子堰”和“张家村”
2017年04月28日 08:18:09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杨蓥晖 通讯员 余小平 宋桔丽


  塘子堰社区拆了,村里空了,人都搬走了。

  这个白马湖边的小村庄,几十年以来第一次如此冷清,甚至连公交车停靠在村口,也没人上下了——或许这是杭州多数城中村的宿命和归途。按照既定计划,杭州会用5年时间,完成主城区178个城中村的改造——只是名字特别的塘子堰,先踏上了这趟被城市化挟裹而前的列车,并不再返程。

  离塘子堰不远处,这些天正在举办第13届杭州国际动漫节,多年来,塘子堰的人们习惯了这场一路之隔的年度盛会,热热闹闹过上几天,不过而今以后,他们要再来逛个展,就不是件顺道儿的事了。

  前天,塘子堰社区主任俞建明一个人站在村中央的小广场上,看着楼房一幢幢倒下,像纸片儿一样,“大家没啥意见,都签字了,村里总要发展的。 ”

  拆村

  只有村马路转角的小店,还开着,绕过这里,就往湘湖去了。

  看着滨江长河街道的副主任章海伟走来,店主说了句,“章主任你又来啦!”——这半年以来,章海伟没有少跑塘子堰——从前期征询意见到民主审议及至后期整村拆迁。

  和多数滨江拆迁的城中村一样,必须95%的村民表决同意后,才能进行整村拆迁。这项工作做得并不容易,其核心意义,就是要阳光透明和公平公正。

  直到现在,塘子堰社区整村拆迁“房屋丈量结果公示”和“补偿价格公示”等一系列盖章的纸,还贴在村口的公告栏里。章海伟说,“刚贴出来那几天,天天有村民来看,你也不敢搞错,更不用说弄虚作假了,差1平方米都不行。”

  对于拆迁,俞建明倒是释然,“留着大房子也没啥用,总是搬城里去好,现在房价高,你看那几幢靠山的房子,每年台风来都很担心,怕泥石流下来,国土局都来看过好几趟了。”

  塘子堰沿河的房子,已经拆了过半,挖机已经开上了半山腰,不出几日,白马湖边,再无塘子堰这个小山村了。

  过渡

  和塘子堰紧挨着的张家村,这次也拆了——从张家村搬出后,村民张云初一家搬进了水沟沿的临时过渡房。

  和之前600多平方米的楼房比起来,现在50多平方米的房子,多少看起来有些逼仄。老张给客厅铺了白色地板,又在客厅半空架了半层,用于堆放老家带出来的杂物,他努力地适应着这种即将开始的城市生活,“比以前总是挤的,但过阵子应该会习惯了。 ”

  水沟沿区块地处白马湖生态创意城西侧,这种此前可能被作为人才公寓的新楼房,先“调剂”给了村民用,这在滨江之前的几次拆迁中,并不多见。章海伟说,“村民自己出一些租金,就可以住到这里,但因为房源比较紧张,只能按户数来分配。”

  张家村此次拆迁,涉及160多户人家,很多村民选择搬到了这里。老张的新邻居老于说,“我和老婆也住在这里,这里住住也挺好的,就等着分房子了。”

  虽然有些“蜗居”,有些村民倒也马上适应——天好的时候,在楼梯口晒起了笋干,甚至在楼下的空地,插上了翠绿的小葱。

  新居

  张云初大女儿倒有些着急,去年生了个孩子,这么一来,过渡房真的有些挤了。

  她想通过抽签,先去拿套别的地方的安置房——按照此次补偿协议,每个人除了货币补偿外,还有50平方米的安置房——这样算了下,张家6个人,有300平方米的总面积可以拿。

  但现在能够恰好分到300平方米的房子,并不好找。章海伟说,“我们现在正在造的安置房,有五种户型,50、80、100、120、150平方米,这样的话,可以让村民自由组合,喜欢拿大套的,就拿大套,喜欢拿小套的,就拿小套。”

  不过,等塘子堰和张家村的老居民搬入新居时,塘子堰已经不是以前的塘子堰了,张家村也已经不是以前的张家村了——这些口口相传几十年的小地名,正在消失之中——按照规划,这两个滨江南郊的城中村,会成为白马湖生态创意城的一部分,只是塘子堰最高处的那幢房子,可能会被选择性地保留,“这个房子,我们想留着发展文创产业,和整个片区的产业也是一脉相承。”

  自此,再无塘子堰和张家村的白马湖,向城市化发展又跨进一步,而远处,国际动漫节的旌旗,迎风猎猎,像是一个更加鲜艳的时代的到来。

标签: 张家村;房子;拆迁;白马;村民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428360347376692.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