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多年父子成兄弟”,爱你在心信来传
2017年06月08日 09:52:37 来源: 杭州日报

  女儿读父亲的来信。

  通讯员 周宁静 记者 史洁 文 司春华 曾瑞阳 摄/视频

  “近半年来,老头好像换了个人。”

  “书香门第”老爸老妈家书征集,75岁的吴鑫发老人寄来的家书中,提到最多的就是自己的“变”。

  一向守旧、保守的老人,“借”子女们的手,将小文章打成电子版,送去投稿。学会用手机看新闻,玩朋友圈,“是你们,‘连拖带拉’把我这个老头拉进了新时代。”

  古板的老头子 变得时髦而温暖

  “你总想让吾的退休生活光鲜一点,每次回家总唠叨: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何不进去瞧瞧。你购了手机,不要吾出一分钱,教我如何学用,一次二次,不厌其烦,吾也慢慢地从无动于衷开始跨入门槛,起先是看看新闻,觉得蛮有意思。后来开通微信朋友圈,在武汉、在厦门多年不见的朋友,仿佛就在眼前,聊天说地,乐在其中,最新信息秒传过来了,神了,手机真好,从内心喊出一句话,表达了老头此情此境。”

  “真是75岁的老头赶时髦啊。吾有时呆想:这也许是小辈对老头的一种关爱。当今的娃真能干,连拖带拉把老头带进新时代。著名作家汪曾祺曾说:‘多年父子成兄弟’。此话的内涵至今才有深层的理解。现在娃都长大成人了,有家了,懂事了,两辈人之间的奥妙在哪里呢,老头终于如梦初醒。”

  吴鑫发在信的最后写道:“写此信的目的何在,真心地感谢你,请接受老父的一份爱吧。”

  平时开不了口的“一份爱”,75岁的老人用文字留于信纸上。这封信写于5月19日的信,是他写给大儿子和小女儿的第一封信。

  收到老父的信 笑着读完了它

  40年来,第一次收到父亲的信。

  我们设计了一个信封,把吴鑫发寄来的信小心翼翼装好,送到他女儿沈女士手里。

  她拆信的时候手微微发抖:“很激动啊,他平时喜欢写点文章,但都是集邮方面的,给我写信还是第一次。”

  孩子们看到时会有什么反应?吴鑫发说:“他们看了肯定要笑。”

  沈女士真的是边笑边读的。

  “父亲这个人过去是很古板的,刚开始连手机都不肯用,只有家里的座机,人出去了就联系不上。后来跟他说发短信、微信、微博,他觉得手机能打电话就好了嘛。”跟哥哥一起唠叨了好久,老父亲仍旧顽固坚持自己。

  后来,去参加社区组织的活动、跟亲朋好友聚会,大家都聊加微信,老人的心才渐渐活起来。

  “这个微信要怎么发呀,评论要怎么评?他看到我们忙着在弄手机,就凑上来问,我们教他,现在我看他的微信朋友越来越多。”老父参加党员活动,发个微信圈,女儿看到了,对他的行踪了如指掌。

  吴鑫发说,最近儿子跟他讲,微信朋友圈人数有限,微博看的人会更多。他开始蠢蠢欲动。

  几大媒体的新闻微信公众号,他都要去看看新闻,看到自己的评论入选“精华”,开心得像个小孩。

  品读家书

  有些话,在信里才表达得如此直白

  点评人:杭州市第二社会福利院副院长 张爱华

  张院长平时要跟院里300多位老人打交道。

  看完吴老的这封信,她也不禁感叹:“现在这个时代,老人的物质生活都好了,子女来看望时,都是各种吃的喝的等礼品,但他们更需要的,可能还是精神方面的慰藉。”

  我们年轻人觉得:退休真好啊,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但退休后的老人们,心理却有很大落差,觉得自己对社会没什么贡献了,总是空落落的。“特别是高龄老人,心理落差特别大。”张院长说,像吴老这样,能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难能可贵的。

  “子女觉得给老人买个手机,教他用用微信,就是件小事情。但对老人来说,为他的退休生活打开了一扇大门,使他拓宽了视野,扩大了社交圈,即使天南海北的朋友也能维系在一起,生活会过得更开心。”

  在第二社会福利院,有几位老人几乎每天身边不缺亲人。子女看望老人就像上班一样,每天固定时间来,推着轮椅到楼下晒晒太阳,坐一会儿聊聊天。这样的老人精神状态往往是比较好的。

  张院长说:“他们会跟同房间的室友、谈得来的朋友说孩子怎么孝顺,但平时与子女的情感交流却比较含蓄。像吴老在信的末尾感谢自己的子女,‘请接受老父的一份爱’,这样的话恐怕只有在信里才能表达得如此直白。”

  当你做这些事觉得很正常,但正是这些对父母点点滴滴的小关爱,累积起来,让他们舒服又开心。

标签: 视频;老头;女儿;手机;通讯员 责任编辑: 洪慧敏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