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百岁老人 舍不得灯芯巷里的“小幸福”
2017年07月07日 08:26:57 来源: 杭州日报 记者 许卓恒 通讯员 冯琼梅 柳景春 夏大双

  100岁老人吴树樟,人是搬走了,心却还是留在了灯芯巷。

  去年,因为建设地铁2号线站点,住在凤起路144号的老吴家被征迁了。可他,说什么也不肯把企退关系、户口从灯芯巷社区迁走,每个月总是让女儿陪着他回来过组织生活,东走走、西看看,和老邻居们聊聊天。

  老吴说,舍不得走,是因为舍不得这里的“小幸福”,“我常和现在的新邻居说起灯芯巷的各种好,他们听了都羡慕不已。”

  灯芯巷,东头靠着延安路,西北面挨着狮虎桥路,只有短短的258米。但这里老百姓的幸福日子,却已经很长了——上世纪70年代,灯芯巷社区作为社区服务的发源地之一,曾以“七星灶”“日夜综合商店”为代表的生产、生活“一条龙服务”在全国闻名遐迩。

  “灯芯巷社区是我区打造社区治理3.0版的一个缩影”,下城区委书记陈卫强说,这几年来,灯芯巷主要是打好三招组合拳:在治理方式上坚持‘国治’+‘自治’,在治理手段上创新‘网格’+‘网络’,在治理队伍上立足‘社工’+‘义工’。”三招下去,社区治理成效又跨出一大步。

  陈宏琦是吴树樟老人在灯芯巷里很记挂的人。胖胖的老陈,今年67岁,现任灯芯巷社区居委会主任。他正是下城区倡导居民自治后“本塘上岗”的。

  老陈在灯芯巷社区里已经住了30多年了。用他的话说,“在这个社区里有些好朋友,也有份为大家服务的热情,再就是还有点老面子。”当主任前,老陈当过保安、企业宣传干事,他不仅有热情还有能力——写作、办报、拍片,尽自己的能力为灯芯巷社区多出点力。如今,他每月都会把社工、居民的工作和建议收集起来,刊登在社区小报——《灯芯社花》上。

  见到老陈时,他刚骑着一辆自行车满头大汗地回来,原来他是去当“和事佬”了。因为,有户居民对隔壁邻居有意见,邻居把本该用来晾衣服的衣架,当成了自己的花架,挂上了吊兰。“他们既想解决问题,又不想伤和气。”老陈说,“都是几十年的邻里了,我出面去调解了一下,挂吊兰的居民也认为不妥,就直接拿掉了。”

  目前,灯芯巷居委会5位委员中,有4位都是“本塘居民”。他们利用本塘优势,带领左邻右舍打扫楼道、互助互帮,自治工作做得颇有起色。

  在灯芯巷里,吴树樟还有一位“偶像”——“鲍大妈”。社区里的人都知道,他是鲍大妈的“铁杆粉丝”。“鲍大妈聊天室”创办10周年之际,吴老还特地写了文章,为聊天室团队点了一个大大的赞。由鲍大妈一手创办的社会组织“鲍大妈聊天室”,可以说是灯芯巷老百姓精神上的“定海神针”。谁家有了烦心事,找鲍大妈聊一聊,准能宽心不少。如今,鲍大妈聊天室已经不是鲍大妈一个人在战斗了,聊天室里已经有了19位志愿者,至今已提供各类服务3.3万余人次。

  老吴还熟记着一个电话号码:85181890。这个号码的谐音是“要拨就灵”,这是由灯芯巷社区社工转型后创办的一个做家庭日常维修的社会组织。“电话是24小时值班的,老百姓家里要修个啥,只要一个电话,师傅就能上门。”

  肖杭以前是一名普通社工,去年他转型为项目社工,成为这个社会组织的负责人。这也是下城区社会治理创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由社工转型成立社会组织,向社会购买服务后造福一方百姓。

  目前,仅灯芯巷社区,这样的社会组织就多达12个,如:以“爱心传递,快乐生活”为理念的“乐龄手工艺社”、哪里有需要就出现的“铺路石志愿者服务队”、每年都为社区文化建设倾心倾力的“笔墨缘书画社”“灯芯文艺队”等等,涵盖了老百姓生活以及社区建设的方方面面。

  近期,灯芯巷社区还将配备一个秘密武器——网格通APP。有了它,社区治理直接“互联网+”了。老百姓有啥难事,手机点点直接发上网格,里面的职能部门就会对症下药,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灯芯巷里的“小幸福”,还将继续……


标签: 灯芯;社区;大妈;聊天室;灯芯巷社区;治理 责任编辑: 金林杰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