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浙江在线 > 浙江新闻 > 浙江纵横 > 杭州 正文
一部呈现矿区生活的小说 如何勾起了集体记忆
2017年07月09日 07:48:48 来源: 浙江在线 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浙江在线7月9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7月8日下午,宝石山上的纯真年代书吧,云南女作家半夏携新作、长篇小说《铅灰暗红》做客钱报读书会。

  《铅灰暗红》呈现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云南老咀山矿区中一组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绝大部分内容,从一个名叫红英的小姑娘的视角展现。

  月余前,钱报记者在APP“浙江24小时”平台上向读者推荐这部小说,反响格外热烈。《铅灰暗红》究竟为何引发了响亮、悠远的共鸣?

  作者半夏与嘉宾独立戏剧人王音洁、书评人念青,与读者一起近距离交流,寻找答案。

  读书会开场,半夏与嘉宾接力读出了小说的“补记”——对老咀山矿区中人与事的一次回望。

  “我用方言为大家读吧。”轮到半夏的时候,她这样讲。

  《铅灰暗红》是半夏的第六部作品。她说自己常是确定了书名才会继续往下写。

  “‘铅’字是来自云南丰富的铜锌矿。”那么灰是什么呢?半夏说,小时候的记忆虽说阳光灿烂、四季分明,但回想起来,“小时候是一个灰调子,含有抑郁的东西。”后来,半夏将暗红色与铅灰相配:“暗红代表十岁的我眼睛里面看到的单纯、温暖的东西。”

  半夏说,自己童年时代的记忆非凡:“好像一台录像机,把声光影全部记下来了。”

  半夏小时身体病弱,性格内向,因而常常出现在职工医院与文化中心,搬个小板凳听很多人讲很多的故事。“我是客观在写我童年时看见的东西,自然地把我的感受描述出来,不控诉、批判。”

  念青觉得,半夏的每个故事都是真实呈现出来的,没有夹杂太多个人情感。态度基本看不到褒贬:“她选择的视角不是一个批判者,而是一个孩子。这样的视角使其哀而不伤,没有太多情感上的发泄。这是《铅灰暗红》特别的地方。”

  有着类似童年记忆的王音洁说,在《铅灰暗红》中,她闻到了那个时代独特的“尘土之味”:“她表达出的鲜活的东西,小人物活色生香的那股劲,这种审美超过了单纯的愉悦、美好。”

  “我的故事像一个果子,要鲜榨给你们吃,是丰满、丰盈的。”这是作者自己的说法。

  “我们这拨人,真的不知道精神故乡在哪里。”半夏说,“但是我突然觉得,我用文字,在纸上做了一个建筑。这个建筑可能比当时的冶炼厂还坚固:它存在了就不会消失了。”

  许多有相似记忆的人,在读完《铅灰暗红》后,以各种方式向她表达了他们的感情。

  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激动得让后辈录音后发给她,向她致意。

  半夏的同乡和同学也来到现场,“那个时代不能被遗忘,应该被记录下来。”这是她们一致的表达。 本报记者 张瑾华 通讯员 马正心

标签: 半夏;书友会;作家 责任编辑: 杨静涛
分享到:
版权和免责申明

凡注有"浙江在线"或电头为"浙江在线"的稿件,均为浙江在线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浙江在线",并保留"浙江在线"的电头。

Copyright © 1999-2017 Zjol. All Rights Reserved 浙江在线版权所有
./W020170709289332577557.jpg